中国耕作制度70年

中国耕作制度70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9
版次: 1
ISBN: 9787109100435
定价: 24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49页
字数: 1145千字
分类: 经济
21人买过
  •   《中国耕作制度70年》系统分析了1961~2003世界农业和耕作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1949~2003年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并对1950~2003年中国耕作制度50多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全书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典型调研、专家走访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总结了1949~2003年全国及分区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预测方法,预测了未来15年全国和分区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王宏广,男1962年8月13日生,甘肃省靖远县人。19岁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经过两年工作后,1983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农业大宁农学系讲师、教研组主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学术秘书、青年学组组长。教学方面,先后承担《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种植制度》、《生态学基础》、《作物生态学》、《中国农业》等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编写讲义两套,31万字。3年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4篇,科研训练论文6篇。1988年在全校性教学评议中获优秀奖。现已参加并完成国家及部级科研任务6项,其中3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独立主持1项。参加过6本专著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各种刊物及全国性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课题“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重大课题研究中,所设计的“黄淮海平原不同农业区农业发展模式”,被选在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成果展览中展览,该模式对确立不同农业区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黄淮海平原几个典型县能量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能量投入临界值、报酬最高点、能量投入适宜区等概念与计算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序
    前言
    第一篇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第一章世界农业发展
    第二章世界耕作制度发展
    第三章中国农业发展

    第二篇耕作制度历史演变规律
    第四章中国耕作制度现状和演变过程
    第五章中国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六章一熟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七章二熟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八章三熟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九章黑龙江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十章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十一章河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十二章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三篇耕作制度发展走势
    第十三章中国耕作制度发展趋热
    第十四章黑龙江省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十五章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十六章河南省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十七章湖南省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四篇耕作制度理论、实践与发展对策
    第十八章超高产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
    第十九章高产高效耕作制度典型模式
    第二十章耕作制度发展战略对策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中国耕作制度70年》系统分析了1961~2003世界农业和耕作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了1949~2003年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并对1950~2003年中国耕作制度50多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全书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典型调研、专家走访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系统总结了1949~2003年全国及分区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预测方法,预测了未来15年全国和分区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
  • 作者简介:
    王宏广,男1962年8月13日生,甘肃省靖远县人。19岁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经过两年工作后,1983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农业大宁农学系讲师、教研组主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学术秘书、青年学组组长。教学方面,先后承担《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种植制度》、《生态学基础》、《作物生态学》、《中国农业》等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独立编写讲义两套,31万字。3年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4篇,科研训练论文6篇。1988年在全校性教学评议中获优秀奖。现已参加并完成国家及部级科研任务6项,其中3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独立主持1项。参加过6本专著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各种刊物及全国性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家“六五”科技攻关课题“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重大课题研究中,所设计的“黄淮海平原不同农业区农业发展模式”,被选在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成果展览中展览,该模式对确立不同农业区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黄淮海平原几个典型县能量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能量投入临界值、报酬最高点、能量投入适宜区等概念与计算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目录:

    前言
    第一篇世界与中国农业发展
    第一章世界农业发展
    第二章世界耕作制度发展
    第三章中国农业发展

    第二篇耕作制度历史演变规律
    第四章中国耕作制度现状和演变过程
    第五章中国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六章一熟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七章二熟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八章三熟耕作区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九章黑龙江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十章天津市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十一章河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十二章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第三篇耕作制度发展走势
    第十三章中国耕作制度发展趋热
    第十四章黑龙江省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十五章天津市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十六章河南省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十七章湖南省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第四篇耕作制度理论、实践与发展对策
    第十八章超高产理论研究与技术探索
    第十九章高产高效耕作制度典型模式
    第二十章耕作制度发展战略对策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