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10
版次: 1
ISBN: 9787548101154
定价: 33.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17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医药卫生
29人买过
  •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共分为11章。从对振动训练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的文献分析,到运用先进的表面肌电测试、足底压力测试以及关节肌力测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振动模式的振动特性、振动中的肌肉激活特征和协调模式、不同振动产生的足底压力特征、周期性训练之后的关节肌力变化特征等实验研究,逐一展开深入、综合的讨论,以期为振动力量训练方法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更科学地使用该类仪器提供客观参考。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体能训练指导者、运动员和科研人员阅读使用。
    振动训练法是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的训练方法,是一种让受试者借助于专门设计的振动平台的振动刺激使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的外界干预方法。近些年来该方法在国外的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治疗和训练效果。 李玉章,1975年生,河北人。2001年上海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7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到日本鹿屋体育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的科研项目共4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上海市科委的研究课题2项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研究课题1项。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了《科学锻炼抗击“非典”》、《辞海(体育卷)》、《体育游戏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田径》等著作。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的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振动训练法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振动训练的相关要素
    第三节振动训练仪器的种类

    第二章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振动训练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振动训练的物理学基础

    第三章全身振动训练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一节神经肌肉系统的改善
    第二节骨骼组织的改善
    第三节代谢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感觉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全身振动训练在运动训练上的应用
    第一节肌肉力量的改善
    第二节平衡能力的改善
    第三节速度素质的改善
    第四节耐力素质的改善
    第五节柔韧素质的改善

    第五章实验研究之不同形式振动的加速度特征
    第一节加速度测试的实验设计
    第二节GLOBus振动仪的振动加速度特征
    第三节Turbosonic振动仪的振动加速度特征
    第四节SRT振动仪的振动加速度特征
    第五节振动加速度的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实验研究之不同形式振动的肌肉激活特征
    第一节振动测试的实验设计
    第二节振动对大腿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
    第三节振动对小腿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
    第四节不同振动条件中下肢肌群间的神经肌肉交互激活特征

    第七章实验研究之不同形式振动中的足底压力特征
    第一节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概述
    第二节振动中的足底压力特征

    第八章振动训练的训练学启示

    第九章振动训练的周期性实验研究
    第一节周期性振动训练实验设计
    第二节下肢肌力特征比较研究

    第十章振动训练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禁忌证
    第二节负荷安排与工作菜单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ZEPTOR设备的应用与作用
    附录二实验现场部分实景图
    附录三课题立项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 内容简介: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共分为11章。从对振动训练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的文献分析,到运用先进的表面肌电测试、足底压力测试以及关节肌力测试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振动模式的振动特性、振动中的肌肉激活特征和协调模式、不同振动产生的足底压力特征、周期性训练之后的关节肌力变化特征等实验研究,逐一展开深入、综合的讨论,以期为振动力量训练方法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更科学地使用该类仪器提供客观参考。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体能训练指导者、运动员和科研人员阅读使用。
    振动训练法是一种新兴的非传统的训练方法,是一种让受试者借助于专门设计的振动平台的振动刺激使人体产生适应性反应的外界干预方法。近些年来该方法在国外的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治疗和训练效果。
  • 作者简介:
    李玉章,1975年生,河北人。2001年上海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7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8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到日本鹿屋体育大学做访问学者1年。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的科研项目共4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上海市科委的研究课题2项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研究课题1项。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了《科学锻炼抗击“非典”》、《辞海(体育卷)》、《体育游戏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田径》等著作。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的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
  •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振动训练法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振动训练的相关要素
    第三节振动训练仪器的种类

    第二章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振动训练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振动训练的物理学基础

    第三章全身振动训练在临床上的应用
    第一节神经肌肉系统的改善
    第二节骨骼组织的改善
    第三节代谢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感觉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全身振动训练在运动训练上的应用
    第一节肌肉力量的改善
    第二节平衡能力的改善
    第三节速度素质的改善
    第四节耐力素质的改善
    第五节柔韧素质的改善

    第五章实验研究之不同形式振动的加速度特征
    第一节加速度测试的实验设计
    第二节GLOBus振动仪的振动加速度特征
    第三节Turbosonic振动仪的振动加速度特征
    第四节SRT振动仪的振动加速度特征
    第五节振动加速度的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实验研究之不同形式振动的肌肉激活特征
    第一节振动测试的实验设计
    第二节振动对大腿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
    第三节振动对小腿肌群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
    第四节不同振动条件中下肢肌群间的神经肌肉交互激活特征

    第七章实验研究之不同形式振动中的足底压力特征
    第一节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概述
    第二节振动中的足底压力特征

    第八章振动训练的训练学启示

    第九章振动训练的周期性实验研究
    第一节周期性振动训练实验设计
    第二节下肢肌力特征比较研究

    第十章振动训练法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禁忌证
    第二节负荷安排与工作菜单

    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ZEPTOR设备的应用与作用
    附录二实验现场部分实景图
    附录三课题立项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振动训练对绝经后女性身体成分的影响(运动科学)
陈晓红 著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对症按摩养生精华图典
曾子孟 编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文化人
汤祯兆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而退(法律惊悚小说作家约翰·格里森姆代表作,销150万册,占《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达4
约翰·格里森姆 著;刘锋、苗秀楼、李国基 译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心投入工作
赖新元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经穴应用解剖图谱
严振国 主编;张碧英 译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超声诊断学
左文莉 主编;富京山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CT血管成像诊断学(第2版)(精)
张龙江、卢光明 编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MRI扫描技术彩色图解
钟镜联、胡辉军、曾伟科 著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关节松动术
[英]贾尔斯·基尔(Giles Gyer);[英]吉米·迈克尔;[英]本·卡尔沃特-派因特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PET/CT临床应用探索
石洪成;刘国兵;张一秋
全身振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全身按摩时尚保健——健康时尚系列
[英]哈罗德 著;唐华 译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