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2009-01
版次: 1
ISBN: 9787101065428
定价: 5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8页
字数: 370千字
分类: 文学
42人买过
  • 本书由言用形态、用象形制、著述体例三组系列论文组成,旨在修复文学制度观念,践行一条研究思路。作者提供学术研究“一切都是从源头做起”,综合利用考研发现、原始宗教、神话传说、民族遗存、殷墟甲骨、殷周金文、群经诸子及其传释疏证等方面材料,引入中国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用以描述考原上古文学的制度内涵。这样做,并不是漠视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内涵,而是比此类危微因素落实到制度层面,使之支撑在中国文学自身的规定性上。 饶龙隼,自号蛟亭,1965年生于江西南丰。1983至1985年间任教南丰县甘泉小学,1994年6月获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历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群经诸子及文学研究、元明时期思想文化及文学研究,注重从制度层面研究中国文学 题词



    导言:上古文学制度论

      近世淡忘的一种文学观念——中国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文学制度层面的形质表征——中国文学自身的规定性——自生自性自足自适自化——上古文学制度的有效认知——上古文学自身规定性辨例——上古中国文学制度的内涵

    言用形态

     殷周甲金文中的言意字义疏证

      甲金文中的“言”“意”字义析例——“言”字隐含的言意关系命题因子——“意”字例初与言意关系命题无关——从“心”字隐含的志意或情思因素——言语活动与心志活动是相对独立的——殷周之际还没有引发言意关系命题

     《诗》篇创制时代的言用制度

      殷周之际歆飨制度中的言语行为——《诗》篇创制时代言语发展性状——诗乐演述活动中的言语理论认知——从外部来规范言语活动的慎言观——慎言观的礼法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前诸子时期言意关系的新变

      言用制度与志意内涵之新变——两相由独自发展而趋于沟通——独立外在的志意认知之萌发——《诗》、《书》标识的志意认知——志意与言语发生了初步的沟通——从“心”从“言(口)”的字——言语作为志意传达的媒介——志意成为言语活动的中心

     晚周言用制度变迁

      晚周言用制度演变阶段——春秋战国之际言以行礼——战国前中期的言以辨义——战国中晚期的言以诱利——慎言、好辩、揣摩之论调——注重言语的功利实用——言语的听受中心倾向——纯粹语言理论受阻滞

     古代中国言·象·意结构之初形

      晚周诸子言辩风气之盛行——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新变——一种新的观念形态的用象——言语与志意之深度沟通——最早的言·象·意结构

    用象形制

     原始崇信及其表象

      原始崇信支配下的感知表象——原型即象所凭附的文化背景——尸骨上撒赤铁粉所反映的灵魂观念——有刻符龟甲所反映的巫术鬼神观念——人首虫身等图象所反映的图腾信仰一一早期的高级神崇拜或万物有灵信仰——男性、祖先、祖神、天帝崇拜及自然星辰神话——鸟类原型即象以及其他物类所隐含的原型即象

     《易》象考原

      盛行一种特殊形态的用象——程式拟象的若干形制特征——操持程式附加宗法礼制精神——主体与客体浑融状态被破解一一程式拟象是一种介质形态的用象形制——程式拟象开始引用语言作为辅助媒介——《易》象是程式拟象的一种典型形制——卜法、筮法分途发展及兆象、数象之施用——卜法与筮法合流并用而催生出新质的卦象——卦象进一步演变为介质形态的《易》象——操持程式流失导致《周易》整体义理化

     《诗》兴象考原

      “兴象”一词最初与《诗》无关联——“兴”是周代诗乐演述的一个程式——《诗》兴象是种介质形态用象的典型形制——《诗》兴象介乎原型即象和观念象之间。

     ……

    著述体例

    引用与参考书目

    闲云记(代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由言用形态、用象形制、著述体例三组系列论文组成,旨在修复文学制度观念,践行一条研究思路。作者提供学术研究“一切都是从源头做起”,综合利用考研发现、原始宗教、神话传说、民族遗存、殷墟甲骨、殷周金文、群经诸子及其传释疏证等方面材料,引入中国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用以描述考原上古文学的制度内涵。这样做,并不是漠视艺术哲学和审美心理内涵,而是比此类危微因素落实到制度层面,使之支撑在中国文学自身的规定性上。
  • 作者简介:
    饶龙隼,自号蛟亭,1965年生于江西南丰。1983至1985年间任教南丰县甘泉小学,1994年6月获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历任西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群经诸子及文学研究、元明时期思想文化及文学研究,注重从制度层面研究中国文学
  • 目录:
    题词



    导言:上古文学制度论

      近世淡忘的一种文学观念——中国固有的文学制度观念——文学制度层面的形质表征——中国文学自身的规定性——自生自性自足自适自化——上古文学制度的有效认知——上古文学自身规定性辨例——上古中国文学制度的内涵

    言用形态

     殷周甲金文中的言意字义疏证

      甲金文中的“言”“意”字义析例——“言”字隐含的言意关系命题因子——“意”字例初与言意关系命题无关——从“心”字隐含的志意或情思因素——言语活动与心志活动是相对独立的——殷周之际还没有引发言意关系命题

     《诗》篇创制时代的言用制度

      殷周之际歆飨制度中的言语行为——《诗》篇创制时代言语发展性状——诗乐演述活动中的言语理论认知——从外部来规范言语活动的慎言观——慎言观的礼法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前诸子时期言意关系的新变

      言用制度与志意内涵之新变——两相由独自发展而趋于沟通——独立外在的志意认知之萌发——《诗》、《书》标识的志意认知——志意与言语发生了初步的沟通——从“心”从“言(口)”的字——言语作为志意传达的媒介——志意成为言语活动的中心

     晚周言用制度变迁

      晚周言用制度演变阶段——春秋战国之际言以行礼——战国前中期的言以辨义——战国中晚期的言以诱利——慎言、好辩、揣摩之论调——注重言语的功利实用——言语的听受中心倾向——纯粹语言理论受阻滞

     古代中国言·象·意结构之初形

      晚周诸子言辩风气之盛行——言用制度和志意内涵新变——一种新的观念形态的用象——言语与志意之深度沟通——最早的言·象·意结构

    用象形制

     原始崇信及其表象

      原始崇信支配下的感知表象——原型即象所凭附的文化背景——尸骨上撒赤铁粉所反映的灵魂观念——有刻符龟甲所反映的巫术鬼神观念——人首虫身等图象所反映的图腾信仰一一早期的高级神崇拜或万物有灵信仰——男性、祖先、祖神、天帝崇拜及自然星辰神话——鸟类原型即象以及其他物类所隐含的原型即象

     《易》象考原

      盛行一种特殊形态的用象——程式拟象的若干形制特征——操持程式附加宗法礼制精神——主体与客体浑融状态被破解一一程式拟象是一种介质形态的用象形制——程式拟象开始引用语言作为辅助媒介——《易》象是程式拟象的一种典型形制——卜法、筮法分途发展及兆象、数象之施用——卜法与筮法合流并用而催生出新质的卦象——卦象进一步演变为介质形态的《易》象——操持程式流失导致《周易》整体义理化

     《诗》兴象考原

      “兴象”一词最初与《诗》无关联——“兴”是周代诗乐演述的一个程式——《诗》兴象是种介质形态用象的典型形制——《诗》兴象介乎原型即象和观念象之间。

     ……

    著述体例

    引用与参考书目

    闲云记(代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关系研究
余琳 著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牙喉音特殊谐声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郑妞 著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汉语形态导论
金理新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音歌月元三部的共时相通及历时演变研究
齐晓燕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汉语研究(第四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上古汉语研究》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汉语交通词汇研究
李宁 著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汉语位移事件词化模式及其历史演变
华建光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神兽中国龙传说 (全10册) 少儿读物、儿童绘本、传统故事
书虫文化 绘画;泽元 编写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汉语指示代词演变研究
黎路遐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
谷峰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神话演义 上中下
钟毓龙
上古文学制度述考中华文史新刊
上古官箴论
陈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