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思考的印迹

法理思考的印迹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3-02
版次: 1
ISBN: 9787562022954
定价: 3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86页
字数: 420千字
分类: 法律
17人买过
  • 本书集由“专题研究”、“法治短论”和“历史掠影”三个板块组成,收入了自1988年以来以来发表的46篇文章,长的有七八万字,短的公一两千字。文章涉及的主题包括法律职业、法律解释、司法和司法改革、法治和宪政、表达自由、法理范畴(如法律关系、法律规范)等许多方面。文集取名为“法理思考的印迹”,意在强调学术探知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偶有所得。所谓“印迹”,就是学术生涯中深浅不一的肢印,生命之树上明暗交替的划痕,虽可以夸张地理解为收获,却肯定算不上是什么成就。 至于何以要用“法理思考”来作限定,则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主体上的考虑,既然现如今同行们已经抬爱地把我标识为法理学者,我的研究自然也应该名正言顺地打出“法理思考”的招牌,否则就会是心有旁骛、不务正业了;二是研究对象上的考虑,我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有一些可以被认为是“纯粹的”法理学问题,是其他法学学科所不予关注或较少论及的;三是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考虑,这许许多多长短不一的文章,在对问题的切入、展开和把握上,多少都有点避实就虚、以虚驭实的形而上的味道。当然,这些都是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如果读者诸君对上面的解说感到不满,那就只当“法理思考”是一种时尚而风雅的说法,对此我也没有不首肯的道理。 张志铭,1962年2月出生,浙籍。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3)、法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1998)。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杂志副主编;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告白与鸣谢

    专题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律师业

      法律解释研究

      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中的表达自由

      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制度原理分析

      法律关系综论

      资政新方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短论

      法律体系建构中的开放性思路

      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什么是宪政要求的宪法?

      也谈宪法的司法化

      关于“个案监督”的思考

      检察权的性质及其正正当性基础

      审判方式改革再思考

      用效率阐释公正,追求有效率的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需要更宽阔的视野:对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一点评论

      司法改革中的形变与神变

      对一种流行司法观念的质疑

      司法改革中的主体适格问题--以“先例判决制度”为例

      司法改革中的健全思维--追议“谁是司法改革的主体”

      法治社会中的法律职业

      中国律师的作用:历史、现状和问题

      狼来了?浪来了?还是粮来了?

      对我国法官培训的两个角度的思考

      法律家的养成与统一司法考试

      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

      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

      从“法官精英化”到“法官职业化”

      司法过程的特性

      关于被刑事追究者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国际标准与国内立法之比较

      作为法律文化一部分的司法程序--文化视角的启示

      司法判决的结构和风格--对域外实践的比较研究

      司法裁判的说理性

      如何看待“公开合议庭不同意见”

      “法官后语”与“情法交融”

      民事执行权的制度安排

      民事执行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审委会改革的思考

      解读“以事实为根据”

      何谓法律真实?

      证成法律真实标准

    历史掠影

      价值追求和经验实证:中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取向

      自由观论纲

      如何保障权利:操作层面上的一般分析

      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兼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质的规定性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和政策关系问题新探

      法律规范三论
  • 内容简介:
    本书集由“专题研究”、“法治短论”和“历史掠影”三个板块组成,收入了自1988年以来以来发表的46篇文章,长的有七八万字,短的公一两千字。文章涉及的主题包括法律职业、法律解释、司法和司法改革、法治和宪政、表达自由、法理范畴(如法律关系、法律规范)等许多方面。文集取名为“法理思考的印迹”,意在强调学术探知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偶有所得。所谓“印迹”,就是学术生涯中深浅不一的肢印,生命之树上明暗交替的划痕,虽可以夸张地理解为收获,却肯定算不上是什么成就。 至于何以要用“法理思考”来作限定,则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主体上的考虑,既然现如今同行们已经抬爱地把我标识为法理学者,我的研究自然也应该名正言顺地打出“法理思考”的招牌,否则就会是心有旁骛、不务正业了;二是研究对象上的考虑,我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有一些可以被认为是“纯粹的”法理学问题,是其他法学学科所不予关注或较少论及的;三是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考虑,这许许多多长短不一的文章,在对问题的切入、展开和把握上,多少都有点避实就虚、以虚驭实的形而上的味道。当然,这些都是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如果读者诸君对上面的解说感到不满,那就只当“法理思考”是一种时尚而风雅的说法,对此我也没有不首肯的道理。
  • 作者简介:
    张志铭,1962年2月出生,浙籍。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3)、法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1998)。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杂志副主编;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目录:
    告白与鸣谢

    专题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律师业

      法律解释研究

      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中的表达自由

      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制度原理分析

      法律关系综论

      资政新方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短论

      法律体系建构中的开放性思路

      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什么是宪政要求的宪法?

      也谈宪法的司法化

      关于“个案监督”的思考

      检察权的性质及其正正当性基础

      审判方式改革再思考

      用效率阐释公正,追求有效率的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需要更宽阔的视野:对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一点评论

      司法改革中的形变与神变

      对一种流行司法观念的质疑

      司法改革中的主体适格问题--以“先例判决制度”为例

      司法改革中的健全思维--追议“谁是司法改革的主体”

      法治社会中的法律职业

      中国律师的作用:历史、现状和问题

      狼来了?浪来了?还是粮来了?

      对我国法官培训的两个角度的思考

      法律家的养成与统一司法考试

      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

      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

      从“法官精英化”到“法官职业化”

      司法过程的特性

      关于被刑事追究者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国际标准与国内立法之比较

      作为法律文化一部分的司法程序--文化视角的启示

      司法判决的结构和风格--对域外实践的比较研究

      司法裁判的说理性

      如何看待“公开合议庭不同意见”

      “法官后语”与“情法交融”

      民事执行权的制度安排

      民事执行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审委会改革的思考

      解读“以事实为根据”

      何谓法律真实?

      证成法律真实标准

    历史掠影

      价值追求和经验实证:中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取向

      自由观论纲

      如何保障权利:操作层面上的一般分析

      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兼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质的规定性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和政策关系问题新探

      法律规范三论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法理思考的印迹
法学名著导读
张志铭
法理思考的印迹
法学导论()
张志铭
法理思考的印迹
司法沉思录
张志铭
法理思考的印迹
师大法学(2018年第2辑·总第4辑)
张志铭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组编
法理思考的印迹
中国法治实践的法理展开
张志铭 著;钱弘道 编
法理思考的印迹
转型中国的法治化治理
张志铭 著
法理思考的印迹
师大法学(2017年第2辑.总第2辑)
张志铭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组编
法理思考的印迹
师大法学(2017年第1辑·总第1辑)
张志铭
法理思考的印迹
世界城市的法治化治理:以纽约市和东京市为参照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
张志铭 著
法理思考的印迹
法学卷(上下)(中国社会科学文丛)
张志铭 执行主编
法理思考的印迹
政治学卷(中国社会科学文丛)
张志铭 执行主编;梅小璈;王好立
法理思考的印迹
法律解释操作分析
张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