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

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12
版次: 1
ISBN: 9787516115503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12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11人买过
  •   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外国文学的传人肇始于宗教活动。基督教来华开创了西籍中译的事业,其经籍与布道读本带来了颇具文学性的寓言故事和劝善隽语。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小说汉译,则始于《昕夕闲谈》一书。它是我国第一部译自西方,具体说是译自英语的翻译小说。原作名为《夜与晨》,作者是英国作家利顿;译者署名“蠡勺居士”,其译作自1873年起连载于《申报》的文艺副刊《瀛寰琐纪》,历时两年。
      鉴于目前学界尚缺乏有关研究,《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研究》利用京、沪两地所藏资料,对作者及原作、译者及译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
      这部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世纪欧洲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动摇,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利顿身为贵族却敢于揭露贵族的丑恶嘴脸,便利用长篇小说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上制造舆论,试图影响社会制度的变革。他的《夜与晨》以犯罪问题为切人点,揭示平民犯罪和贵族犯罪的种种社会根源,呼吁学习法国革命,废除特权制度,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新社会。本文在阐明这些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性作了分析,如小说创作的文学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成就,等等。
      利顿的政治呼声在中国产生了回响。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蠡勺居士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通过改革才有出路。他根据原作的特点,并借鉴中国小说艺术的优良传统,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创造性的造译。译作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有关这样一位译者的真实情况,迄今所见可资利用的原始资料几乎无存。本文就译者身份问题既梳理成说,又发表己见,并对译者与《申报》的关系、译者翻译工作的真实情况等问题作了考证。
      任何实践活动的背后,无不有着某种思想或理论作为明确的或潜在的指导原则,因此就译作而考察译者的翻译观、文学观乃至文化观,也就成了本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译笔的取向与创新,推断译者对于“信、达、雅”翻译观的态度、对于小说之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文化借鉴的向往。与同时代的小说作家和翻译者相比,他明显具有超前意识,理应在近代小说理论的开拓者之列。正因为如此,本文译者翻译实践本身及其所蕴涵的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我国早期的改良派的创作与主张。
      总之,通过上述种种考察和研究,《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研究》试图说明西方文学汉译之初生态的表现与规律,并为我国翻译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卫晴,1966年出生,江苏省淮阴人氏,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所,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任副院长,副教授。个人研究方向主要是翻译和比较文化研究,先后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中国外语》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物包含《二十世纪翻译文学史》(文革卷)、《新思维大学英语快速阅读》等教材十多部。 绪言
    第一章西方小说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国人在鸦片战争后的反思
    第二节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
    一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
    二口岸社会对洋化生活的接受力
    三口岸社会的英语学习热
    第三节译介西方小说的载体——《申报》副刊
    一中国报业的早期发展情况
    二洋人在上海办报
    三关查创办《申报》
    四《申报》副刊《瀛寰琐记》

    第二章英国作家利顿及其小说《夜与晨》
    第一节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
    一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
    二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
    第二节利顿其人
    一利顿生平
    二影响利顿的作家
    三利顿的创作活动
    第三节《夜与晨》的情节、人物及艺术特色
    一小说《夜与晨》内容概要
    二主要人物形象
    三小说艺术特色
    四小说文学成就

    第三章蠡勺居士及其译作《昕夕闲谈》
    第一节蠡勺居士其人
    一蠡勺居士身份考
    二蠡勺居士的知识结构
    三蠡勺居士的选介意趣
    四现存版本
    第二节《昕夕闲谈》的译文特色
    一译作结构章回化
    二专名、数字汉译法
    三异国事物中国化
    四汉译英诗的艺术
    五增译
    六减译
    七改写
    八反译

    第四章蠡勺居士翻译观的透视
    第一节忠实观
    一文化忠实观
    二结构忠实
    第二节达雅观
    第三节读者中心观
    一读者身份设定
    二读者文化习俗

    第五章利顿小说及蠡勺居士译本的影响
    第一节原作及译作的影响
    一译作的影响
    二利顿作品在日本
    三政治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第二节小说功能观
    一利顿的小说功能观
    二蠡勺居士的小说观
    三蠡勺居士的革命观
    四改良派的小说功能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文学翻译对我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外国文学的传人肇始于宗教活动。基督教来华开创了西籍中译的事业,其经籍与布道读本带来了颇具文学性的寓言故事和劝善隽语。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小说汉译,则始于《昕夕闲谈》一书。它是我国第一部译自西方,具体说是译自英语的翻译小说。原作名为《夜与晨》,作者是英国作家利顿;译者署名“蠡勺居士”,其译作自1873年起连载于《申报》的文艺副刊《瀛寰琐纪》,历时两年。
      鉴于目前学界尚缺乏有关研究,《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研究》利用京、沪两地所藏资料,对作者及原作、译者及译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
      这部小说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世纪欧洲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动摇,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利顿身为贵族却敢于揭露贵族的丑恶嘴脸,便利用长篇小说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在社会上制造舆论,试图影响社会制度的变革。他的《夜与晨》以犯罪问题为切人点,揭示平民犯罪和贵族犯罪的种种社会根源,呼吁学习法国革命,废除特权制度,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新社会。本文在阐明这些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性作了分析,如小说创作的文学背景、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成就,等等。
      利顿的政治呼声在中国产生了回响。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蠡勺居士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通过改革才有出路。他根据原作的特点,并借鉴中国小说艺术的优良传统,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创造性的造译。译作呈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面貌,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有关这样一位译者的真实情况,迄今所见可资利用的原始资料几乎无存。本文就译者身份问题既梳理成说,又发表己见,并对译者与《申报》的关系、译者翻译工作的真实情况等问题作了考证。
      任何实践活动的背后,无不有着某种思想或理论作为明确的或潜在的指导原则,因此就译作而考察译者的翻译观、文学观乃至文化观,也就成了本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译笔的取向与创新,推断译者对于“信、达、雅”翻译观的态度、对于小说之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对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文化借鉴的向往。与同时代的小说作家和翻译者相比,他明显具有超前意识,理应在近代小说理论的开拓者之列。正因为如此,本文译者翻译实践本身及其所蕴涵的思想和理论,影响到了我国早期的改良派的创作与主张。
      总之,通过上述种种考察和研究,《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研究》试图说明西方文学汉译之初生态的表现与规律,并为我国翻译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作者简介:
      张卫晴,1966年出生,江苏省淮阴人氏,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所,专业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北京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任副院长,副教授。个人研究方向主要是翻译和比较文化研究,先后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中国外语》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物包含《二十世纪翻译文学史》(文革卷)、《新思维大学英语快速阅读》等教材十多部。
  • 目录:
    绪言
    第一章西方小说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国人在鸦片战争后的反思
    第二节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口岸——上海
    一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
    二口岸社会对洋化生活的接受力
    三口岸社会的英语学习热
    第三节译介西方小说的载体——《申报》副刊
    一中国报业的早期发展情况
    二洋人在上海办报
    三关查创办《申报》
    四《申报》副刊《瀛寰琐记》

    第二章英国作家利顿及其小说《夜与晨》
    第一节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
    一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
    二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
    第二节利顿其人
    一利顿生平
    二影响利顿的作家
    三利顿的创作活动
    第三节《夜与晨》的情节、人物及艺术特色
    一小说《夜与晨》内容概要
    二主要人物形象
    三小说艺术特色
    四小说文学成就

    第三章蠡勺居士及其译作《昕夕闲谈》
    第一节蠡勺居士其人
    一蠡勺居士身份考
    二蠡勺居士的知识结构
    三蠡勺居士的选介意趣
    四现存版本
    第二节《昕夕闲谈》的译文特色
    一译作结构章回化
    二专名、数字汉译法
    三异国事物中国化
    四汉译英诗的艺术
    五增译
    六减译
    七改写
    八反译

    第四章蠡勺居士翻译观的透视
    第一节忠实观
    一文化忠实观
    二结构忠实
    第二节达雅观
    第三节读者中心观
    一读者身份设定
    二读者文化习俗

    第五章利顿小说及蠡勺居士译本的影响
    第一节原作及译作的影响
    一译作的影响
    二利顿作品在日本
    三政治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
    第二节小说功能观
    一利顿的小说功能观
    二蠡勺居士的小说观
    三蠡勺居士的革命观
    四改良派的小说功能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
2009速战速决大学英语四级综合
张卫晴、张政 著
翻译小说与近代译论:《昕夕闲谈》研究
新概念英语2(词汇练习)
张卫晴 著;何其莘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