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继承创新心悟

中医继承创新心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4
版次: 1
ISBN: 9787117182775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6页
字数: 514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医药卫生
42人买过
  •   《中医继承创新心悟》是研究中医继承与创新的学术专著。全书由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共二十四章组成,既有系统理论阐述,又有详实典型例证。
      上篇,作者以开启传统中医现代之航程为主线,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中西医的理论形成及临床实践的比较分析,阐述了传统中医的思维模式是先进而科学的,因而必须充分继承,但其诊察手段因无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是落后的,故又必须创新而现代化;诠释了巾西医因“思维模式”与“科学内涵”的根本不同特色,必然导致彼此理论体系不会替代或融为一体的客观规律,为构建现代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提出了构建现代中医的反馈研究方法,是一条可信、可行、可操作的必经之路;展示了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是已经到了可以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时代;明确了中西医必须并重发展而不可偏废,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的结合研究,以共同达到提高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能力,才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篇,作者立足于传统中医“思维模式”与“科学内涵”的特色,以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主旨,突破传统中医理论的桎梏,熔有关现代科研成果为一炉,运用中医反馈研究方法,重新确立“窥息”为中医的特定概念,系统地演绎现代巾医的理论与临床,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其新思维、新内容、新格局、新阵容的理论,改变了传统中医在现代科学环境中长期不能汲取营养的封闭状态。
      《中医继承创新心悟》为李配富先生数十年临证思索的结晶,反映了李配富先生在中医继承与创新研究领域的坚守与追求,是中医、巾西医结合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李配富,男,1950年出生,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委,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从医47年,早年酷爱岐黄医术而师承名医步入杏林,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和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长期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及重庆市肿瘤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在中医临床及学术上,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兼通诸家并蓄其长,立法选方严谨,遣药灵活独到,每以奇方起大症、愈沉疴;坚持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及科学内涵特色,熔有关现代科研成果于一炉,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坚持中西医并重而取长补短,擅长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治良恶性肿瘤,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危重疾病,临床经验丰富。

    历任重庆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世界中医抗癌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康复号业委员会委员,《实用中医药杂志》编委。获省级科研三等奖两项,撰写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独撰或参编《中医现代理论与临床》、《现代大肠癌诊断与治疗》、《常见肿瘤中医诊疗精要》、《重庆名医证治心悟》和《现代临床疾病防治学》等学术专著。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章实现中医现代化必须充分继承
    第四章实现中医现代化必须进行现代研究
    第五章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思路与困惑
    第六章思维模式特色是构建现代中医的灵魂
    第七章科学内涵特色是构建现代中医的基石
    第八章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与标准
    第九章图解中西医不同特色与构建现代中医

    下篇各论
    第一章中医自然观
    第二章中医方法论
    第三章中医藏象学
    第四章中医病因学
    第五章中医病机学
    第六章中医诊辨学
    第七章中医辨症学
    第八章中医辨证学
    第九章中医辨病学
    第十章中医未病学
    第十一章中医论治学
    第十二章中医方药学
    第十三章中医病历模式
    第十四章现代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体会
    第十五章中西医并重诊治癌症的临床实践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彩图
  • 内容简介:
      《中医继承创新心悟》是研究中医继承与创新的学术专著。全书由上篇总论和下篇各论共二十四章组成,既有系统理论阐述,又有详实典型例证。
      上篇,作者以开启传统中医现代之航程为主线,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中西医的理论形成及临床实践的比较分析,阐述了传统中医的思维模式是先进而科学的,因而必须充分继承,但其诊察手段因无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是落后的,故又必须创新而现代化;诠释了巾西医因“思维模式”与“科学内涵”的根本不同特色,必然导致彼此理论体系不会替代或融为一体的客观规律,为构建现代中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提出了构建现代中医的反馈研究方法,是一条可信、可行、可操作的必经之路;展示了科学技术发展至今,是已经到了可以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时代;明确了中西医必须并重发展而不可偏废,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的结合研究,以共同达到提高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能力,才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篇,作者立足于传统中医“思维模式”与“科学内涵”的特色,以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主旨,突破传统中医理论的桎梏,熔有关现代科研成果为一炉,运用中医反馈研究方法,重新确立“窥息”为中医的特定概念,系统地演绎现代巾医的理论与临床,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雏形,其新思维、新内容、新格局、新阵容的理论,改变了传统中医在现代科学环境中长期不能汲取营养的封闭状态。
      《中医继承创新心悟》为李配富先生数十年临证思索的结晶,反映了李配富先生在中医继承与创新研究领域的坚守与追求,是中医、巾西医结合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 作者简介:
    李配富,男,1950年出生,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委,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从医47年,早年酷爱岐黄医术而师承名医步入杏林,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和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长期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及重庆市肿瘤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在中医临床及学术上,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兼通诸家并蓄其长,立法选方严谨,遣药灵活独到,每以奇方起大症、愈沉疴;坚持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及科学内涵特色,熔有关现代科研成果于一炉,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坚持中西医并重而取长补短,擅长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治良恶性肿瘤,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危重疾病,临床经验丰富。

    历任重庆市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世界中医抗癌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物理康复号业委员会委员,《实用中医药杂志》编委。获省级科研三等奖两项,撰写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独撰或参编《中医现代理论与临床》、《现代大肠癌诊断与治疗》、《常见肿瘤中医诊疗精要》、《重庆名医证治心悟》和《现代临床疾病防治学》等学术专著。
  • 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章实现中医现代化必须充分继承
    第四章实现中医现代化必须进行现代研究
    第五章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思路与困惑
    第六章思维模式特色是构建现代中医的灵魂
    第七章科学内涵特色是构建现代中医的基石
    第八章构建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与标准
    第九章图解中西医不同特色与构建现代中医

    下篇各论
    第一章中医自然观
    第二章中医方法论
    第三章中医藏象学
    第四章中医病因学
    第五章中医病机学
    第六章中医诊辨学
    第七章中医辨症学
    第八章中医辨证学
    第九章中医辨病学
    第十章中医未病学
    第十一章中医论治学
    第十二章中医方药学
    第十三章中医病历模式
    第十四章现代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体会
    第十五章中西医并重诊治癌症的临床实践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彩图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