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2012-07
版次: 1
ISBN: 9787100091671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0页
分类: 哲学心理学
37人买过
  • 当前思想哲学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传统形而上学宣告“终结”之际,如何为哲学思考重新开启出有效的“形上”维度,以体现人的终极关怀;再一是处身“全球化”浪潮涌动之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通,以迎接“第二轴心期”文明的迅速到来。《回归生命本原》充当这双重挑战的初步回应,尝试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以确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本原为基础,围绕人作为“自然生命”与“自觉生命”的双重性存在,及其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展开多方面的考察和论述,力图构建起一种非实体性的新的生命哲学理念,冀以引起共同探讨的兴趣和更深入一步的钻研。《回归生命本原》由陈伯海编写。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著有《唐诗学引论》、《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文化之路》、《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严羽和沧浪诗话》等,主持编撰《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中国诗学史》(七卷本)、《上海文化通史》、《上海近代文学史》、《唐诗学史稿》、《唐诗汇评》(三卷本)、《唐诗书录》、《唐诗论评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理论评论奖)及多种其他奖项。《唐诗学引论》的韩文译本获韩国学术院奖。 引言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上之思”的兴起——通向新生命哲学之路

    上编  天道篇——新生命哲学的自然观与世界观

     第一章  释“有生于无”——试探哲学“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一、“是之为是”与“有生于无”

       二、“有生于无”命题的提出及其含义

       三、“有生于无”在中国哲学思想传统中的演进

       四、“有生于无”与西方哲学:兼探“形上之思”的新的进路

     第二章  “生生之谓易”——论“存在”及其生命本原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二、“存在”与“存在者”

       三、“独在”与“共在”

       四、“存在”与“自为”

       五、“生生之谓易”

     第三章  “和实生物”与“生生之流”——新生命哲学的方法论概说

       一、在“生生之流”的背面

       二、“和实生物”的历史资源

       三、“和实生物”的现代阐释

       四、“和实生物”视野下的“生生之流”

         中编  人道篇——新生命哲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四章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一、生存作为人的最基础的存在

       二、在实践中求发展,是人的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

       三、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圆成

       四、结语:走向健全而合理的人生

     第五章  “认识你自己”——论人性的建构及其张力

       一、有关人性范畴的历史争议

       二、作为建构过程的人性

       三、作为矛盾丛结的人性

       四、人性的异化与复归

     第六章  生命理念与多重意义世界的开显——新生命哲学的价值观

       一、价值的生成和意义世界的开显

       二、多重意义世界及人生境界的构筑

       三、生命理念与意义世界的整合

    下编  天人篇——新生命哲学的天人关系概观

     第七章  “唯天为大,唯人为灵”——天人关系的再思考

       一、何谓“天人关系”

       二、把握天人关系的两种方式:“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三、天人关系的再思考

     第八章  “自我”与“非我”——关于主体性的讨论提纲

       一、“主体性”的若干界定

       二、主体性的生成及其历史演进

       三、从“主体”到“主体间”:主体性的重构

       四、本我?自我?超我:主体性的超越

     第九章  “思”与“在”——意识活动探源

       一、什么是意识活动

       二、意识的生成及其条件

       三、意识活动的基本类型

       四、意识活动中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

     第十章  “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一、“言”与“物”:语言的一般性能

       二、“言”与“意”:语言的哲学定位

       三、“言”与“道”:语言的“形上”维度

     结语  “万类霜天竞自由”——兼及新生命哲学之旨归

       一、“自由”的一般含义

       二、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观

       三、自由的演化历程与新生命哲学的旨归

     后记  
  • 内容简介:
    当前思想哲学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传统形而上学宣告“终结”之际,如何为哲学思考重新开启出有效的“形上”维度,以体现人的终极关怀;再一是处身“全球化”浪潮涌动之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通,以迎接“第二轴心期”文明的迅速到来。《回归生命本原》充当这双重挑战的初步回应,尝试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以确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本原为基础,围绕人作为“自然生命”与“自觉生命”的双重性存在,及其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展开多方面的考察和论述,力图构建起一种非实体性的新的生命哲学理念,冀以引起共同探讨的兴趣和更深入一步的钻研。《回归生命本原》由陈伯海编写。
  • 作者简介: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著有《唐诗学引论》、《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文化之路》、《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严羽和沧浪诗话》等,主持编撰《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中国诗学史》(七卷本)、《上海文化通史》、《上海近代文学史》、《唐诗学史稿》、《唐诗汇评》(三卷本)、《唐诗书录》、《唐诗论评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理论评论奖)及多种其他奖项。《唐诗学引论》的韩文译本获韩国学术院奖。
  • 目录:
    引言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上之思”的兴起——通向新生命哲学之路

    上编  天道篇——新生命哲学的自然观与世界观

     第一章  释“有生于无”——试探哲学“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一、“是之为是”与“有生于无”

       二、“有生于无”命题的提出及其含义

       三、“有生于无”在中国哲学思想传统中的演进

       四、“有生于无”与西方哲学:兼探“形上之思”的新的进路

     第二章  “生生之谓易”——论“存在”及其生命本原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二、“存在”与“存在者”

       三、“独在”与“共在”

       四、“存在”与“自为”

       五、“生生之谓易”

     第三章  “和实生物”与“生生之流”——新生命哲学的方法论概说

       一、在“生生之流”的背面

       二、“和实生物”的历史资源

       三、“和实生物”的现代阐释

       四、“和实生物”视野下的“生生之流”

         中编  人道篇——新生命哲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四章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一、生存作为人的最基础的存在

       二、在实践中求发展,是人的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

       三、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圆成

       四、结语:走向健全而合理的人生

     第五章  “认识你自己”——论人性的建构及其张力

       一、有关人性范畴的历史争议

       二、作为建构过程的人性

       三、作为矛盾丛结的人性

       四、人性的异化与复归

     第六章  生命理念与多重意义世界的开显——新生命哲学的价值观

       一、价值的生成和意义世界的开显

       二、多重意义世界及人生境界的构筑

       三、生命理念与意义世界的整合

    下编  天人篇——新生命哲学的天人关系概观

     第七章  “唯天为大,唯人为灵”——天人关系的再思考

       一、何谓“天人关系”

       二、把握天人关系的两种方式:“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三、天人关系的再思考

     第八章  “自我”与“非我”——关于主体性的讨论提纲

       一、“主体性”的若干界定

       二、主体性的生成及其历史演进

       三、从“主体”到“主体间”:主体性的重构

       四、本我?自我?超我:主体性的超越

     第九章  “思”与“在”——意识活动探源

       一、什么是意识活动

       二、意识的生成及其条件

       三、意识活动的基本类型

       四、意识活动中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

     第十章  “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一、“言”与“物”:语言的一般性能

       二、“言”与“意”:语言的哲学定位

       三、“言”与“道”:语言的“形上”维度

     结语  “万类霜天竞自由”——兼及新生命哲学之旨归

       一、“自由”的一般含义

       二、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观

       三、自由的演化历程与新生命哲学的旨归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陈伯海文集·余思录
陈伯海 著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在历史与当代交集点上--陈伯海文艺学文选(精)/中国现代文艺学大家文库
陈伯海 著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
陈伯海 著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唐诗总集纂要(全二册)
陈伯海 李定广 著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唐诗汇评(增订本)
陈伯海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唐诗论评类编(增订本)
陈伯海;张寅彭;黄刚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陈伯海文集(全六卷)
陈伯海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
陈伯海 著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唐诗学史稿
陈伯海 著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历代唐诗论评选
陈伯海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上海文化通史(上下卷)(全两卷)
陈伯海 主编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唐诗学引论
陈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