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13-11
版次: 1
ISBN: 9787306046987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2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31人买过
  •   本书作者立足于长期的田野调查,以贴切的理论方法来透视“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这一古老的婚制,对相关因素作结构性的分析,结合世界民族志的新材料做跨文化比较,与国外学者对话,叙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本书认为,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依赖于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土地和劳力资源匮乏,二是人们崇尚家产不可分割的观念。在藏族的历史上,支配婚姻选择与财产继承的因素很多,土地制度归根结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风俗或法律上讲,如果婚姻需要两个对称的主体,那么在兄弟共妻制下,妻子构成一方,同胞兄弟构成另一方,以此承袭家业。在缺乏兄弟的场合,可让女儿留在家中招赘(共同招婿时即为姊妹共夫,一女招数男时即为入赘式兄弟共妻),借以保持家产的完整性。青藏高原不存在性别比例失调,因此兄弟共妻制与男多女少无关,而与人口调整网络的需求有关,与其说这一婚制是对于资源稀少、环境恶劣等自然因素,以及封建徭役制、佛教供养制等社会因素的有效适应,从而是对自然条件和社会分工的应答式反应,毋宁说它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主动适应。   坚赞才旦(何国强):民族学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访问教授,擅长田野研究,出版了10部专著、编著和译著,40余篇论文/调查报告,主持了7项国家、教育部和校级项目,其中3项与本丛书有关。 
      许韶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 目录 
     
     
    自序/ 
    绪言/ 
    第一章导论/ 
    一、一妻多夫制的分布 
    二、关于一妻多夫制的理论模型 
    三、我国的研究现状 
    四、本书的研究倾向 
     
    第二章江雄:冈底斯山脉的半农半牧峡谷/ 
    一、一谷三乡的多偶婚家庭 
    二、共妻制与生产方式 
    三、共妻制的婚仪过程 
    四、共妻家庭的类型、结构及其变化 
    五、同房与生育 
    六、社会调节多余妇女的机制 
     
    第三章芒康山北麓的宗西/ 
    一、宗西鸟瞰 
    二、风俗与法律 
    三、高度型的兄弟共妻制 
    四、兄弟共妻家庭的分裂 
    五、特殊的共妻家庭 
     
    第四章芒康山南麓的盐井/ 
    一、沿革、族源与神话 
    二、农牧盐的生计方式 
    三、低度型的兄弟共妻制 
    四、纳西民族乡共妻家庭的特点 
     
     
    第五章南北麓乡村社会的开放性/ 
    一、自然条件和文化张力 
    二、男女交往的旧俗与新潮 
    三、大众化教育 
    四、几个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六章所日:横断山脉的高原村落/ 
    一、从游牧生活到定居 
    二、亲属称谓信息库 
    三、手足情深 
    四、婚姻与家庭的重合 
    五、情人制及其后果 
    六、宗教对两性关系的控制 
     
    第七章龙西:梅里雪山西北坡的小村/ 
    一、碧土概况 
    二、“雅莫”的龙西 
    三、卓玛出嫁 
    四、亲属制度 
    五、婚姻与家庭 
    六、在半农半牧之间 
     
    第八章雨崩:梅里雪山南麓的旅游村/ 
    一、雨崩剧变 
    二、均贫富 
    三、亲属关系 
    四、历史之巧合 
    五、深层的原因 
     
    第九章比较与结论/ 
    一、简单的回顾 
    二、五县八乡的兄弟共妻婚的同一与殊异 
    三、追寻兄弟共妻婚的动因 
    四、兄弟共妻婚的动力学基础 
    五、一总八分的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插图目录 
     
    图0-1青藏高原田野调查点分布示意12 
     
    图1-1行一妻多夫婚的族群在地球上的分布2 
    图1-2青藏高原海拔与植被分布概貌18 
     
    图2-1江雄河谷鸟瞰28 
    图2-2一代共妻家庭(复杂型A、B两种)45 
    图2-3一代共妻家庭(简单型)45 
    图2-4两代共妻卫星家庭45 
    图2-5(A、B)一代、两代兄弟共妻主干型卫星家庭46 
    图2-6(A、B、C)一个兄弟共妻家庭的动态图式51 
    图2-7(A、B、C、D、E)另一个共妻家庭动态图式53 
     
    图2-8江雄河谷的民居屋式55 
    图2-9房屋的第二层平面57 
    图2-10两种妇女的生育曲线63 
     
    图3-1宗西乡中部和北部俯瞰75 
    图3-2宗西乡乡政府驻地76 
    图3-3民居平面76 
    图3-4四兄共妻家庭(知多组第73号)94 
    图3-5两代共妻家庭(知多组第64号)98 
    图3-6两代混合多偶婚家庭102 
    图3-7父子共妻家庭(知多组第70号)107 
     
    图4-1纳西民族乡暨上盐井、下盐井俯瞰115 
     
    图5-1两个共妻家庭的换婚关系166 
     
    图6-1所日村的行政区位171 
    图6-2所日村平面布景172 
    图6-3所日村帐篷与楼房的空间对比178 
    图6-4最近20年间虫草价格的市场波动182 
    图6-5亲属体系187 
    图6-6“兄弟”一词的义素193 
    图6-7中山医学院亲子鉴定记录之一页215 
    图6-8个案二十二的亲子鉴定情况217 
    图6-9个案二十三的亲子鉴定情况218 
     
    图7-1左贡县碧土乡位置246 
    图7-2滇藏茶马古道线路248 
    图7-3龙西村地形及自然村分布250 
    图7-4龙西村的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款式258 
    图7-5龙西村人口金字塔262 
    图7-6龙西村民居二层楼房平面264 
    图7-75号家庭二楼厅堂的榻位265 
    图7-84号家庭二楼厅堂的榻位266 
    图7-9家庭人口数和单位产量对照283 
    图7-10家庭人口数和拥有的牲畜数286 
    图7-11家庭人口和采集的收入对照288 
    图7-12男劳力和采集收入的关系288 
     
    图8-1梅里雪山内、外“转经圈”293 
    图8-2梅里雪山在滇藏交界的位置293 
    图8-3雨崩村布局295 
    图8-4雨崩村的亲属关系与亲属称谓款式303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立足于长期的田野调查,以贴切的理论方法来透视“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这一古老的婚制,对相关因素作结构性的分析,结合世界民族志的新材料做跨文化比较,与国外学者对话,叙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本书认为,青藏高原的兄弟共妻制依赖于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土地和劳力资源匮乏,二是人们崇尚家产不可分割的观念。在藏族的历史上,支配婚姻选择与财产继承的因素很多,土地制度归根结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风俗或法律上讲,如果婚姻需要两个对称的主体,那么在兄弟共妻制下,妻子构成一方,同胞兄弟构成另一方,以此承袭家业。在缺乏兄弟的场合,可让女儿留在家中招赘(共同招婿时即为姊妹共夫,一女招数男时即为入赘式兄弟共妻),借以保持家产的完整性。青藏高原不存在性别比例失调,因此兄弟共妻制与男多女少无关,而与人口调整网络的需求有关,与其说这一婚制是对于资源稀少、环境恶劣等自然因素,以及封建徭役制、佛教供养制等社会因素的有效适应,从而是对自然条件和社会分工的应答式反应,毋宁说它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主动适应。
  • 作者简介:
      坚赞才旦(何国强):民族学博士、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大学访问教授,擅长田野研究,出版了10部专著、编著和译著,40余篇论文/调查报告,主持了7项国家、教育部和校级项目,其中3项与本丛书有关。 
      许韶明: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广州体育学院副教授。
  • 目录:
    目录 
     
     
    自序/ 
    绪言/ 
    第一章导论/ 
    一、一妻多夫制的分布 
    二、关于一妻多夫制的理论模型 
    三、我国的研究现状 
    四、本书的研究倾向 
     
    第二章江雄:冈底斯山脉的半农半牧峡谷/ 
    一、一谷三乡的多偶婚家庭 
    二、共妻制与生产方式 
    三、共妻制的婚仪过程 
    四、共妻家庭的类型、结构及其变化 
    五、同房与生育 
    六、社会调节多余妇女的机制 
     
    第三章芒康山北麓的宗西/ 
    一、宗西鸟瞰 
    二、风俗与法律 
    三、高度型的兄弟共妻制 
    四、兄弟共妻家庭的分裂 
    五、特殊的共妻家庭 
     
    第四章芒康山南麓的盐井/ 
    一、沿革、族源与神话 
    二、农牧盐的生计方式 
    三、低度型的兄弟共妻制 
    四、纳西民族乡共妻家庭的特点 
     
     
    第五章南北麓乡村社会的开放性/ 
    一、自然条件和文化张力 
    二、男女交往的旧俗与新潮 
    三、大众化教育 
    四、几个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六章所日:横断山脉的高原村落/ 
    一、从游牧生活到定居 
    二、亲属称谓信息库 
    三、手足情深 
    四、婚姻与家庭的重合 
    五、情人制及其后果 
    六、宗教对两性关系的控制 
     
    第七章龙西:梅里雪山西北坡的小村/ 
    一、碧土概况 
    二、“雅莫”的龙西 
    三、卓玛出嫁 
    四、亲属制度 
    五、婚姻与家庭 
    六、在半农半牧之间 
     
    第八章雨崩:梅里雪山南麓的旅游村/ 
    一、雨崩剧变 
    二、均贫富 
    三、亲属关系 
    四、历史之巧合 
    五、深层的原因 
     
    第九章比较与结论/ 
    一、简单的回顾 
    二、五县八乡的兄弟共妻婚的同一与殊异 
    三、追寻兄弟共妻婚的动因 
    四、兄弟共妻婚的动力学基础 
    五、一总八分的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插图目录 
     
    图0-1青藏高原田野调查点分布示意12 
     
    图1-1行一妻多夫婚的族群在地球上的分布2 
    图1-2青藏高原海拔与植被分布概貌18 
     
    图2-1江雄河谷鸟瞰28 
    图2-2一代共妻家庭(复杂型A、B两种)45 
    图2-3一代共妻家庭(简单型)45 
    图2-4两代共妻卫星家庭45 
    图2-5(A、B)一代、两代兄弟共妻主干型卫星家庭46 
    图2-6(A、B、C)一个兄弟共妻家庭的动态图式51 
    图2-7(A、B、C、D、E)另一个共妻家庭动态图式53 
     
    图2-8江雄河谷的民居屋式55 
    图2-9房屋的第二层平面57 
    图2-10两种妇女的生育曲线63 
     
    图3-1宗西乡中部和北部俯瞰75 
    图3-2宗西乡乡政府驻地76 
    图3-3民居平面76 
    图3-4四兄共妻家庭(知多组第73号)94 
    图3-5两代共妻家庭(知多组第64号)98 
    图3-6两代混合多偶婚家庭102 
    图3-7父子共妻家庭(知多组第70号)107 
     
    图4-1纳西民族乡暨上盐井、下盐井俯瞰115 
     
    图5-1两个共妻家庭的换婚关系166 
     
    图6-1所日村的行政区位171 
    图6-2所日村平面布景172 
    图6-3所日村帐篷与楼房的空间对比178 
    图6-4最近20年间虫草价格的市场波动182 
    图6-5亲属体系187 
    图6-6“兄弟”一词的义素193 
    图6-7中山医学院亲子鉴定记录之一页215 
    图6-8个案二十二的亲子鉴定情况217 
    图6-9个案二十三的亲子鉴定情况218 
     
    图7-1左贡县碧土乡位置246 
    图7-2滇藏茶马古道线路248 
    图7-3龙西村地形及自然村分布250 
    图7-4龙西村的亲属关系和亲属称谓款式258 
    图7-5龙西村人口金字塔262 
    图7-6龙西村民居二层楼房平面264 
    图7-75号家庭二楼厅堂的榻位265 
    图7-84号家庭二楼厅堂的榻位266 
    图7-9家庭人口数和单位产量对照283 
    图7-10家庭人口数和拥有的牲畜数286 
    图7-11家庭人口和采集的收入对照288 
    图7-12男劳力和采集收入的关系288 
     
    图8-1梅里雪山内、外“转经圈”293 
    图8-2梅里雪山在滇藏交界的位置293 
    图8-3雨崩村布局295 
    图8-4雨崩村的亲属关系与亲属称谓款式303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东部的丧葬制度研究
叶远飘 著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艽野东南的民族丛书:碧罗雪山两麓人民的生计模式
李何春、李亚锋 著;何国强 编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独龙江文化史纲:俅人及其邻族的社会变迁研究
张劲夫、罗波 著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妇女何在?三江并流诸峡谷区的性别政治
王天玉 著;何国强 编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整体稀缺与文化适应:三岩的帕措、红教和民俗
许韶明、何国强 著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滇藏澜沧江谷地的教派冲突
王晓、高薇茗、魏乐平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考古笔记
汤惠生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简明实用技术手册(藏文版)
泽 柏 主编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
李文华等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兹格塘错幅(附地质图1张)
郑有业 著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问题研究
孙崇凯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的猛兽【中华冰雪文化图典】
高煜芳,居·扎西桑俄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的人与自然
泽绒洛吾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森林和灌丛调查规范
郭柯//宋创业//刘长成|责编:于界芬//于晓文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的植物【中华冰雪文化图典】
居·扎西桑俄,高煜芳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城镇化及生态环境效应
方创琳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岷江上游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精)
郭长宝、张永双、杨志华、吴瑞安 著
青藏高原的婚姻和土地:引入兄弟共妻制的分析
青藏高原山水文化【中华冰雪文化图典】
洛桑·灵智多杰,李作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