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2010-06
版次: 1
ISBN: 9787510805233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51页
字数: 25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18人买过
  •   本书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民国时期的档案出发,重点研究了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台湾籍民的聚居缘由,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心态变化。本研究认为,“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是存在的,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是主要的历史原型,但他们多数人最终克服了迷惘、失落的“孤儿”心态,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本书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解释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阐述了心态史学的概念、理论及方法,提出了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介绍了本著述的史料特点,并对本研究的突破和不足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章系统考察了1895年至1937年这四十二年间福建地区台湾籍民的基本状况。文章从厦门、福州等地警务部门的案例记载出发,详细叙述了福建省台湾浪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及其恶劣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少数台湾浪人制造事端,以达到“以华制华”和离间两岸民众情感的罪恶目的。
      第三、四章介绍了抗战爆发后福建省台湾籍民的基本动向,分析了非沦陷区台湾籍民被集中迁移崇安县的原因及其心态变化。文章认为,台籍浪人在福建胡作非为所积累的民怨,加上金门、厦门沦陷中台籍浪人的助纣为虐,引起福建民众的愤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迫使国民政府将福建省内台湾籍民集中迁移至崇安县。福建省政府的不信任对多数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籍民而言,无形中造成了心理伤害,成为“亚细亚孤儿”意识形成的肇始。
      第五章至第七章详细论述了1938年至1947年间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情绪。文章从崇安县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台湾籍民的自身情况展开分析,认为他们的生活较为困苦。虽然国民政府对崇安县的台湾籍民进行了系列安置和赈济,例如阶段性生活费补助、安排垦荒和独立谋生、对老弱妇孺进行救济等,但受限于抗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经济动荡以及崇安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台湾籍民的生活难有根本的起色。生活的困顿,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当局严密的监管举措,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原有的失落感和苦闷心理,这是此阶段台湾籍民的主要心态。
      第八章阐述了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台湾义勇队的基本情况,分析多数台湾籍民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投身抗战的原因。文章叙述了台湾义勇队的组建经过和大致活动,指出崇安县台湾籍民最终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的消极影响,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肯定了多数台湾籍民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外侮的民族“气节”,赞扬了他们不畏艰苦挫折、勇于追求“自我实现”和民族解放的精神。
      最后一章再次揭示了福建台湾籍民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崇安县台湾籍民为中心,对“亚细亚孤儿”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升华进行简要的回顾。笔者强调“以史为鉴”,吸取“亚细亚孤儿”意识产生的历史教训,主张客观理性地看待这段特殊的历史,为化解两岸同胞问的历史“心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黄俊凌,1977年生,福建漳州人。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峡两岸关系史、光复后台湾历史。在《台湾研究集刊》、《社会科学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出版两部编著。 序言
    序言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研究的突破与局限

    第二章福建早期台湾籍民的状况与问题(1895-1937年)
    第一节福建台湾籍民的概况
    第二节福建部分台湾籍民的违法犯罪问题
    第三节福建台湾籍民引发的社会观感及其影响

    第三章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1937-1938年)
    第一节抗战初期福建台湾籍民的返台情况
    第二节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

    第四章福建省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1938年)
    第一节福建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之过程
    第二节台湾籍民迁移中的问题及其心态分析

    第五章迁居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初步安置(1938年)
    第一节崇安:台湾籍民生活区域的背景描述
    第二节台湾籍民初期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初期的生活状况

    第六章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活动(1938-1947年)
    第一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垦荒工作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独立谋生

    第七章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及归宿
    第一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彷徨中的奋起: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心态解析
    第一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概况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行为的心态分析
    第三节抗战胜利与台湾义勇队的归宿

    第九章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民国时期的档案出发,重点研究了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台湾籍民的聚居缘由,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心态变化。本研究认为,“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是存在的,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是主要的历史原型,但他们多数人最终克服了迷惘、失落的“孤儿”心态,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本书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解释了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阐述了心态史学的概念、理论及方法,提出了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介绍了本著述的史料特点,并对本研究的突破和不足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章系统考察了1895年至1937年这四十二年间福建地区台湾籍民的基本状况。文章从厦门、福州等地警务部门的案例记载出发,详细叙述了福建省台湾浪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及其恶劣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少数台湾浪人制造事端,以达到“以华制华”和离间两岸民众情感的罪恶目的。
      第三、四章介绍了抗战爆发后福建省台湾籍民的基本动向,分析了非沦陷区台湾籍民被集中迁移崇安县的原因及其心态变化。文章认为,台籍浪人在福建胡作非为所积累的民怨,加上金门、厦门沦陷中台籍浪人的助纣为虐,引起福建民众的愤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迫使国民政府将福建省内台湾籍民集中迁移至崇安县。福建省政府的不信任对多数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籍民而言,无形中造成了心理伤害,成为“亚细亚孤儿”意识形成的肇始。
      第五章至第七章详细论述了1938年至1947年间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心理情绪。文章从崇安县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台湾籍民的自身情况展开分析,认为他们的生活较为困苦。虽然国民政府对崇安县的台湾籍民进行了系列安置和赈济,例如阶段性生活费补助、安排垦荒和独立谋生、对老弱妇孺进行救济等,但受限于抗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经济动荡以及崇安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台湾籍民的生活难有根本的起色。生活的困顿,使他们产生焦虑情绪;当局严密的监管举措,也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原有的失落感和苦闷心理,这是此阶段台湾籍民的主要心态。
      第八章阐述了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台湾义勇队的基本情况,分析多数台湾籍民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投身抗战的原因。文章叙述了台湾义勇队的组建经过和大致活动,指出崇安县台湾籍民最终克服“亚细亚孤儿”意识的消极影响,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肯定了多数台湾籍民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不屈外侮的民族“气节”,赞扬了他们不畏艰苦挫折、勇于追求“自我实现”和民族解放的精神。
      最后一章再次揭示了福建台湾籍民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崇安县台湾籍民为中心,对“亚细亚孤儿”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升华进行简要的回顾。笔者强调“以史为鉴”,吸取“亚细亚孤儿”意识产生的历史教训,主张客观理性地看待这段特殊的历史,为化解两岸同胞问的历史“心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作者简介:
      黄俊凌,1977年生,福建漳州人。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峡两岸关系史、光复后台湾历史。在《台湾研究集刊》、《社会科学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出版两部编著。
  • 目录:
    序言
    序言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
    第四节研究的突破与局限

    第二章福建早期台湾籍民的状况与问题(1895-1937年)
    第一节福建台湾籍民的概况
    第二节福建部分台湾籍民的违法犯罪问题
    第三节福建台湾籍民引发的社会观感及其影响

    第三章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1937-1938年)
    第一节抗战初期福建台湾籍民的返台情况
    第二节抗战初期福建省政府的台湾籍民政策

    第四章福建省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1938年)
    第一节福建台湾籍民集中迁移崇安县之过程
    第二节台湾籍民迁移中的问题及其心态分析

    第五章迁居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初步安置(1938年)
    第一节崇安:台湾籍民生活区域的背景描述
    第二节台湾籍民初期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初期的生活状况

    第六章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产活动(1938-1947年)
    第一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垦荒工作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独立谋生

    第七章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及归宿
    第一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生活状况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彷徨中的奋起: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心态解析
    第一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的概况
    第二节崇安县台湾籍民参加抗战行为的心态分析
    第三节抗战胜利与台湾义勇队的归宿

    第九章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台湾传统生命礼俗及其变迁
黄俊凌 著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图文台湾:史前时期的台湾
黄俊凌 著;林仁川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