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09-09
版次: 1
ISBN: 9787010080673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84页
字数: 315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9人买过
  • 作为一部史学专著,必须要以丰富的史料作支撑,并且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史学知识和较好的理论水平,来进行历史的梳理和分析。这本专著在这些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该书运用了大量的档案史料、报刊史料,口述史料,资料占有详尽、丰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档案史料的收集中,她还专程到北京、河北等地档案馆广泛收集资料,为了获得鲜活的口述史料,她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书稿中,她还特别把数字经过统计学深化处理,列表说明问题,这在以往相关研究成果中也是不多见的。
    该书体现了作者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得益于作者平时研究的细心、周密,和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交叉学科研究在当今学术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对所要说明和分析的问题进行多视角、多侧面、多层面的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使问题的论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该书就是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于统计学等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中各显其能,显示了作者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该书有明显的理论提升。史学著作在论证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史料作支撑,最重要的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提炼。该书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有机结合。在全书总体设计和行文中,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当今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中,没有很好解决的一大难点。该书选取全国各地比较典型的个案,进行解析,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进行理论升华,既凸显了个案研究的优点,又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总体分析,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论色彩较浓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有效结合,带来了理论上的提升,更促进了书中观点的创新。文中一些观点属于作者的原创,例如:认为当时的社会救助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积极社会救助制度模式与革命性社会动员运行机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助的绩效;成功的社会救助,要以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背景等等。该书对社会救助成效的评价以及对社会救助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系的论述也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至于该书中其他一些令人信服的新观点,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当然,该书如果能再深入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实践的关系,同时,再增加一些典型省、市的个案考察,就更为丰润和全面了。总之,瑕不掩瑜,该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史的研究空白,对深化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建立科学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高冬梅,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 序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核心概念的厘定与解释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评述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四、研究框架、路径与方法
    五、本课题的基本结构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1949—1956年中国弱势群体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1949—1956年的自然灾害
    二、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
    第二节严重的失业现象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
    一、1949—1956年中国的失业现象
    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
    第三节近代中国遗留的社会问题与妓女、乞丐等群体的生活困境
    一、娼妓的渊源与悲惨遭遇
    二、乞丐现象及其游堕生涯
    三、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
    第四节弱势群体的特征
    一、相对于当时其他群体而言的特征
    二、与其他时期相比,1949—1956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影响
    小结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对弱势群体及社会救助诸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关于弱势群体成因的思想
    二、对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
    三、对社会救助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四、对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所体现的原则
    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
    二、政府与社会协同联动的原则
    三、积极救助原则
    小结

    第三章社会救助制度
    第一节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
    一、各类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过程
    二、对社会救助制度确立原因及其特点的评析
    第二节社会救助制度结构
    一、社会救助目标系统
    二、社会救助规则系统
    三、社会救助组织系统
    四、社会救助设备系统
    第三节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管理与动员
    一、资金的筹集与发放
    二、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动员
    小结

    第四章政府救助
    第一节灾民救助实践——以河北省为例
    一、救灾的背景
    二、救助工作的开启与发展过程
    三、具体做法及其得失
    四、救助绩效与特点
    第二节失业者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一、救助工作的演进
    二、具体做法
    三、救助绩效
    第三节妓女群体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一、管制妓院,遏制娼业
    二、封闭妓院,断然禁娼
    三、教育、救助妓女
    四、娼妓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
    第四节乞丐群体的改造与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一、强制收容方针的实施
    二、收容所内的教育和改造
    三、乞丐们的去向和救助绩效
    四、乞丐救助与妓女救助之异同
    第五节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救助
    一、对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及无生活来源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救助
    二、孤儿、弃婴等特殊儿童的救助
    小结

    第五章民间社会互助
    第一节家庭的互助保障
    一、家庭依然是育儿养老的主要责任者
    二、家庭互助保障观念和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慈善团体的慈善事业
    一、历史的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慈善团体
    二、慈善团体的走向与慈善事业的开展
    三、慈善事业的特点及其式微的原因
    第三节国家主导下的民间互助共济
    一、节约与募捐
    二、自由借贷
    三、互助合作生产
    小结
    结束语
    一、基本评价
    (一)基于一般社会政策原则的评估
    (二)宏观历史视野下的考察
    二、社会救助与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救助与政治
    (二)社会救助与经济
    (三)社会救助与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史学专著,必须要以丰富的史料作支撑,并且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史学知识和较好的理论水平,来进行历史的梳理和分析。这本专著在这些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该书运用了大量的档案史料、报刊史料,口述史料,资料占有详尽、丰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档案史料的收集中,她还专程到北京、河北等地档案馆广泛收集资料,为了获得鲜活的口述史料,她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在书稿中,她还特别把数字经过统计学深化处理,列表说明问题,这在以往相关研究成果中也是不多见的。
    该书体现了作者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得益于作者平时研究的细心、周密,和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交叉学科研究在当今学术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对所要说明和分析的问题进行多视角、多侧面、多层面的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使问题的论述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该书就是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于统计学等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中各显其能,显示了作者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该书有明显的理论提升。史学著作在论证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史料作支撑,最重要的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提炼。该书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有机结合。在全书总体设计和行文中,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当今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中,没有很好解决的一大难点。该书选取全国各地比较典型的个案,进行解析,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进行理论升华,既凸显了个案研究的优点,又在个案研究基础上进行总体分析,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理论色彩较浓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有效结合,带来了理论上的提升,更促进了书中观点的创新。文中一些观点属于作者的原创,例如:认为当时的社会救助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积极社会救助制度模式与革命性社会动员运行机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助的绩效;成功的社会救助,要以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背景等等。该书对社会救助成效的评价以及对社会救助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系的论述也有一定的独到之处。
    至于该书中其他一些令人信服的新观点,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当然,该书如果能再深入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实践的关系,同时,再增加一些典型省、市的个案考察,就更为丰润和全面了。总之,瑕不掩瑜,该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史的研究空白,对深化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建立科学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 作者简介:
    高冬梅,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4项。
  •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核心概念的厘定与解释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评述与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四、研究框架、路径与方法
    五、本课题的基本结构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1949—1956年中国弱势群体概况及特征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1949—1956年的自然灾害
    二、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
    第二节严重的失业现象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
    一、1949—1956年中国的失业现象
    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
    第三节近代中国遗留的社会问题与妓女、乞丐等群体的生活困境
    一、娼妓的渊源与悲惨遭遇
    二、乞丐现象及其游堕生涯
    三、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
    第四节弱势群体的特征
    一、相对于当时其他群体而言的特征
    二、与其他时期相比,1949—1956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影响
    小结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对弱势群体及社会救助诸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关于弱势群体成因的思想
    二、对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
    三、对社会救助内涵与外延的认识
    四、对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所体现的原则
    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
    二、政府与社会协同联动的原则
    三、积极救助原则
    小结

    第三章社会救助制度
    第一节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
    一、各类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过程
    二、对社会救助制度确立原因及其特点的评析
    第二节社会救助制度结构
    一、社会救助目标系统
    二、社会救助规则系统
    三、社会救助组织系统
    四、社会救助设备系统
    第三节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管理与动员
    一、资金的筹集与发放
    二、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动员
    小结

    第四章政府救助
    第一节灾民救助实践——以河北省为例
    一、救灾的背景
    二、救助工作的开启与发展过程
    三、具体做法及其得失
    四、救助绩效与特点
    第二节失业者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一、救助工作的演进
    二、具体做法
    三、救助绩效
    第三节妓女群体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一、管制妓院,遏制娼业
    二、封闭妓院,断然禁娼
    三、教育、救助妓女
    四、娼妓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
    第四节乞丐群体的改造与救助——以北京市为例
    一、强制收容方针的实施
    二、收容所内的教育和改造
    三、乞丐们的去向和救助绩效
    四、乞丐救助与妓女救助之异同
    第五节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救助
    一、对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及无生活来源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救助
    二、孤儿、弃婴等特殊儿童的救助
    小结

    第五章民间社会互助
    第一节家庭的互助保障
    一、家庭依然是育儿养老的主要责任者
    二、家庭互助保障观念和方式的变化
    第二节慈善团体的慈善事业
    一、历史的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慈善团体
    二、慈善团体的走向与慈善事业的开展
    三、慈善事业的特点及其式微的原因
    第三节国家主导下的民间互助共济
    一、节约与募捐
    二、自由借贷
    三、互助合作生产
    小结
    结束语
    一、基本评价
    (一)基于一般社会政策原则的评估
    (二)宏观历史视野下的考察
    二、社会救助与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救助与政治
    (二)社会救助与经济
    (三)社会救助与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陪你一起过高三
高冬梅 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研究
高冬梅 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微生物的秘密
高冬梅 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环境微生物实验
高冬梅、洪波、李锋民 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规划教材·计算机专业: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程序设计
高冬梅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