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史学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05
版次: 1
ISBN: 9787520377737
定价: 7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历史
6人买过
  • 本书对柳诒徵史学进行了梳理与研讨。柳诒徵是近代著名史学家,1948年中研院院士,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20世纪初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史学逐步走向了近代化,但传统史学还有着巨大的影响。柳诒徵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者面目出现,主张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主张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坚持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他提出了“明伦”“尚德”的文化主张。这是柳诒徵史学的文化基础。柳诒徵作为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家的史学思想,高扬治史以经世的思想大旗。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认为史学家研究历史要注重“以史为鉴”“史以教民”。在史家道德修养方面,他注重史家的史德,认为史家要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后才能谈治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他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传统,治史的方法上,注重学术源流,但有着浓厚的信古思想。不过他在新的形势下对新史料的处理还是主张“新者宜新”的原则,并不完全保守。 孙文阁,男,汉族,1966年生,河北省灵寿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北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儒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参著多部,在《史学史研究》《河北学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前言

    绪论

    章  柳诒徵的学术生涯

      节  柳诒徵早期的学术生涯

      第二节  20世纪初柳诒徵的教育生活

        一  在陈家私塾与思益小学堂的教育活动

        二  20世纪初期在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

      第三节  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的学术生活

      第四节  柳诒徵在北方的短暂学术生活

      第五节  柳诒徵江苏国学图书馆的学术生涯

      第六节  柳诒徵在抗战时期的学术活动

      第七节  晚年的文化学术活动

    第二章  柳诒徵的文化观

      节  柳诒徵的文化知识结构及特点

      第二节  “学衡派”的文化主张与柳诒徵的文化思想

        一  《学衡》杂志与“学衡派”

        二  柳诒徵的思想特点

      第三节  柳诒徵文化思想主旨

        一  “明伦”“尚德”的道德至上主义

        二  政治文化观:政治自治中的“尚德主义”

        三  对外文化交往中的中西文化观:中国文化西被论

      第四节  柳诒徵文化观的特点

        一  保守、守成的文化观

        二  积极入世的文化观

        三  中庸的文化观

        四  民族主义的文化观

      第五节  柳诒徵文化观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第三章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

      节  柳诒微传统史家的角色意识与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

      第二节  柳诒徵史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  以史为鉴

        二  史以教民

      第三节  柳诒徵史学中的信古思想

      第四节  柳诒徵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第五节  柳诒徵的治史方法与特色

        一  治史从目录学入手

        二  治史以史料为基础

        三  治史的经世精神

        四  纂史辑史保存文献,宣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章  柳诒徵史学研究成就

      ——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

      节  柳诒徵编纂历史教科书的背景

      第二节  《历代史略》的编纂

        一  《历代史略》编纂的时代背景

        二  《历代史略》的体裁与内容

        三  《历代史略》保守的历史观

        四  编纂《历代史略》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  《中国商业史》和《中国教育史》的编纂

        一  《中国商业史》的编纂

        二  《中国教育史》的编纂

        三  《中国教育史》的内容特点

        四  柳诒徵编纂《中国商业史》和《中国教育史》的学术意义

    第五章  柳诒徵史学研究成就

      ——《中国文化史》

      节  《中国文化史》问世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文化史》的编纂体例和内容上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史》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第四节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影响和地位

    第六章  柳诒徵的史学研究成就

      ——《国史要义》

      节  柳诒徵的史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国史要义》中柳诒徵的史学理论体系

        一  史学的起源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  史书的体例与编纂

        三  史家的权力、责任、德行、见识

      第三节  《国史要义》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柳诒徵史学研究成就

      ——地方史研究与文献整理

      节  地方史志的研究与编纂

        一  《首都志》的修撰

        二  《江苏省通志》的编纂

        三  《里乘》的编纂

        四  《江苏明代倭寇事辑》的编辑

      第二节  社会史研究

      第三节  家谱与家族史研究

      第四节  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第五节  地方史研究与文献整理所透露的文化精神

      第六节  目录版本方面的成就

    第八章  柳诒徵与近代史学学术刊物、学术团体

      ——以史地研究会、《史地学报》为中心

      节  柳诒徵与《史地学报》及史地研究会

      第二节  《史地学报》与柳诒徵的史学研究

      第三节  柳诒徵与其他学术团体及史学杂志

    第九章  柳诒徵与近代学人

      节  柳诒徵与缪荃孙

      第二节  柳诒徵与胡适

      第三节  柳诒徵与南高学生:以缪凤林、张其昀为中心

    结语

    附录  柳诒徵学术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对柳诒徵史学进行了梳理与研讨。柳诒徵是近代著名史学家,1948年中研院院士,代表作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20世纪初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史学逐步走向了近代化,但传统史学还有着巨大的影响。柳诒徵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者面目出现,主张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主张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坚持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他提出了“明伦”“尚德”的文化主张。这是柳诒徵史学的文化基础。柳诒徵作为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家的史学思想,高扬治史以经世的思想大旗。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认为史学家研究历史要注重“以史为鉴”“史以教民”。在史家道德修养方面,他注重史家的史德,认为史家要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后才能谈治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他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传统,治史的方法上,注重学术源流,但有着浓厚的信古思想。不过他在新的形势下对新史料的处理还是主张“新者宜新”的原则,并不完全保守。
  • 作者简介:
    孙文阁,男,汉族,1966年生,河北省灵寿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河北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儒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参著多部,在《史学史研究》《河北学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 目录:
    前言

    绪论

    章  柳诒徵的学术生涯

      节  柳诒徵早期的学术生涯

      第二节  20世纪初柳诒徵的教育生活

        一  在陈家私塾与思益小学堂的教育活动

        二  20世纪初期在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

      第三节  南京高师与东南大学的学术生活

      第四节  柳诒徵在北方的短暂学术生活

      第五节  柳诒徵江苏国学图书馆的学术生涯

      第六节  柳诒徵在抗战时期的学术活动

      第七节  晚年的文化学术活动

    第二章  柳诒徵的文化观

      节  柳诒徵的文化知识结构及特点

      第二节  “学衡派”的文化主张与柳诒徵的文化思想

        一  《学衡》杂志与“学衡派”

        二  柳诒徵的思想特点

      第三节  柳诒徵文化思想主旨

        一  “明伦”“尚德”的道德至上主义

        二  政治文化观:政治自治中的“尚德主义”

        三  对外文化交往中的中西文化观:中国文化西被论

      第四节  柳诒徵文化观的特点

        一  保守、守成的文化观

        二  积极入世的文化观

        三  中庸的文化观

        四  民族主义的文化观

      第五节  柳诒徵文化观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第三章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

      节  柳诒微传统史家的角色意识与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

      第二节  柳诒徵史学中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  以史为鉴

        二  史以教民

      第三节  柳诒徵史学中的信古思想

      第四节  柳诒徵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第五节  柳诒徵的治史方法与特色

        一  治史从目录学入手

        二  治史以史料为基础

        三  治史的经世精神

        四  纂史辑史保存文献,宣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章  柳诒徵史学研究成就

      ——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

      节  柳诒徵编纂历史教科书的背景

      第二节  《历代史略》的编纂

        一  《历代史略》编纂的时代背景

        二  《历代史略》的体裁与内容

        三  《历代史略》保守的历史观

        四  编纂《历代史略》的学术意义

      第三节  《中国商业史》和《中国教育史》的编纂

        一  《中国商业史》的编纂

        二  《中国教育史》的编纂

        三  《中国教育史》的内容特点

        四  柳诒徵编纂《中国商业史》和《中国教育史》的学术意义

    第五章  柳诒徵史学研究成就

      ——《中国文化史》

      节  《中国文化史》问世的背景

      第二节  《中国文化史》的编纂体例和内容上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史》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第四节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影响和地位

    第六章  柳诒徵的史学研究成就

      ——《国史要义》

      节  柳诒徵的史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国史要义》中柳诒徵的史学理论体系

        一  史学的起源以及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  史书的体例与编纂

        三  史家的权力、责任、德行、见识

      第三节  《国史要义》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柳诒徵史学研究成就

      ——地方史研究与文献整理

      节  地方史志的研究与编纂

        一  《首都志》的修撰

        二  《江苏省通志》的编纂

        三  《里乘》的编纂

        四  《江苏明代倭寇事辑》的编辑

      第二节  社会史研究

      第三节  家谱与家族史研究

      第四节  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第五节  地方史研究与文献整理所透露的文化精神

      第六节  目录版本方面的成就

    第八章  柳诒徵与近代史学学术刊物、学术团体

      ——以史地研究会、《史地学报》为中心

      节  柳诒徵与《史地学报》及史地研究会

      第二节  《史地学报》与柳诒徵的史学研究

      第三节  柳诒徵与其他学术团体及史学杂志

    第九章  柳诒徵与近代学人

      节  柳诒徵与缪荃孙

      第二节  柳诒徵与胡适

      第三节  柳诒徵与南高学生:以缪凤林、张其昀为中心

    结语

    附录  柳诒徵学术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讲文化(上下册)
柳诒徵 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
柳诒徵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文化思想研究
范红霞 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国史要义
柳诒徵 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讲国史要义(精)/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柳诒徵 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
柳诒徵 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史学论文集
柳曾符 柳定生选 编;柳诒徵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讲中国古代文化史/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柳诒徵 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家书(近现代名人家书影真)
柳诒徵 撰;武黎嵩 整理点校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文集
柳诒徵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家书
柳诒徵 著;武黎嵩 编
柳诒徵史学研究
柳诒徵国史要义
柳诒徵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柳诒徵史学研究
妙手回春的中国古代医药
孙文阁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
孙文阁、张笑川 编
柳诒徵史学研究
中华儿童背诵经典:弟子规(中英文对照)(小智童珍藏版)
孙文阁、梁莉英 著
柳诒徵史学研究
中国通史:青少年版:图文本.五代卷
孙文阁 主编;石延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