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5
版次: 1
ISBN: 9787301239483
定价: 75.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80页
字数: 377千字
分类: 文学
18人买过
  •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主要是对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文学史的命名和文学史观的反思,借助“民国文学”这一较具启发性的概念,作者重新梳理了文学史观的发展阶段、价值与逻辑缺陷、思想建构和学科建构,结合具体文本对其所建构的理论做了深入解读。   张福贵,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际语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目录

    第一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重新确认
    第一节“现代文学”的危机与症候
    一、“现代文学”研究的三大症候
    二、历史的通俗化与历史的庸俗化
    三、现代文学史写作制约
    第二节“现代文学史”的典范书写与反思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问题
    二、革命史与文学史的契合:唐弢的文学史观
    三、20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观的本质
    特征与思想源流
    四、新文学与知识者及知识者话语
    五、阶级斗争的祛魅与复位
    第三节“民国文学”的概念与意义
    一、从“时间”返回到“意义”
    二、民元作为民国文学史起点的意义与价值
    三、“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的分期与差异
    四、“民国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五、“民国文学”研究的追问与反思

    第二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化趋向
    第一节关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解
    一、关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哲学前提:承认人类
    文化的同一性
    二、关于“中国特色”的逻辑辨析:不能误读为“特殊国情”
    第二节如何使传统中国人变成现代中国人
    一、两种倾向:单纯政治意识与单纯传统道德
    二、两个命题:人类意识的同一性与人类文化的时代性
    三、人类生存的悲剧历程——悲剧艺术形态的历史批评
    四、萧红文学的人类性价值
    第三节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
    一、文化的安全与“不安全”:当下思想文化状态的表里
    二、文化的自信与创新:文化安全的核心力量
    三、文化安全的主动策略:文化软实力的本质理解

    第三章文学史的命名和文学史观的思想构建
    第一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异端思想
    一、自我意识的弱化与人类意识的匮乏
    二、乡村文化尺度的确立与农民意识的强化
    三、农民“国民性”的文学想象与塑造
    四、文学“暴力”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革命文学”的思想整理与精神挖掘
    一、中国30年代“革命小说”价值的再认识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偏瘫——困乏的工人小说
    三、“启蒙文学”:“自由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对峙
    第三节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同
    一、革命的“三角恋”
    二、革命的“父权”

    第四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学回叙

    第一节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重评
    一、终极关怀与终极审判:物化时代的灵魂拯救与现实批判
    二、世俗人生:经济神话中的欲望表演
    三、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感与虚幻性
    四、“性文学热”的反思与回顾
    五、文学的处境与作家的选择
    第二节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主题批评
    一、“五四”时期:女性意识在道德层次的最初觉悟
    二、30—40年代:女性意识在政治层次的消除
    三、“文革”后时期:女性意识的复归、强化与超越
    第三节当代都市小说的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
    一、都市渴望:源于一种都市情结
    二、精神的拯救与灵魂的拷问:必要的反都市情结观照
    三、双生性: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如影随形

    第五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观的诗学世界
    第一节民族解放战争的大众诗歌
    一、民族激情的迸发
    二、民族危亡的呐喊
    三、民族形式的探索
    四、民族意识的强化
    第二节新中国诗歌的政治与抒情
    一、诗美原则的误区:为政治服务
    二、诗人不同形态的时代性表现
    三、反差悬殊的艺术真实
    四、历史价值与个体情感双重真实之诗
    五、无产阶级阴影下个体自我的在劫难逃
    六、病态的英雄崇拜
    第三节九叶诗人的诗学价值与意义
    一、诗歌功能:时代与自我的平衡感受
    二、艺术原则:情感的理性化过程
    三、审美风格:朦胧与静穆之美
    第四节从中西诗歌比较看穆木天早期诗歌世界
    一、诗之本体: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
    二、诗之对象: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
    三、诗之手段:通感与比兴
    四、诗之情调:世纪末情绪与忧国思乡之心
    第五节公木诗歌世界的心路历程与人文精神
    一、起点:时代的激情与战士的情怀
    二、转折:历史的理性与诗人的反思
    三、超越:人类的智慧与哲人的境界


    第六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本阐释
    第一节革命“圣经”中的叙事成规:重读《保卫延安》
    一、“延安”的内部图景
    二、“革命教义”的召唤
    三、历史的文化资本
    第二节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
    一、《青春之歌》的经典化构成与“模式化”的重新理解
    二、《青春之歌》对“模式”的运用与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港台女作家疏远的语言世界
    一、叙述语言的质感
    二、叙述语言的诗意
    三、叙述语言的拓展
    第四节苏童小说的“空间诗学”
    一、老街的记忆与虚构
    二、细节的“怪异”与“反常”
    三、历史的抗争与顺从

    索引

    后记
  • 内容简介: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主要是对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文学史的命名和文学史观的反思,借助“民国文学”这一较具启发性的概念,作者重新梳理了文学史观的发展阶段、价值与逻辑缺陷、思想建构和学科建构,结合具体文本对其所建构的理论做了深入解读。
  • 作者简介:
      张福贵,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际语言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 目录: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目录

    第一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重新确认
    第一节“现代文学”的危机与症候
    一、“现代文学”研究的三大症候
    二、历史的通俗化与历史的庸俗化
    三、现代文学史写作制约
    第二节“现代文学史”的典范书写与反思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式问题
    二、革命史与文学史的契合:唐弢的文学史观
    三、20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观的本质
    特征与思想源流
    四、新文学与知识者及知识者话语
    五、阶级斗争的祛魅与复位
    第三节“民国文学”的概念与意义
    一、从“时间”返回到“意义”
    二、民元作为民国文学史起点的意义与价值
    三、“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的分期与差异
    四、“民国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五、“民国文学”研究的追问与反思

    第二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化趋向
    第一节关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解
    一、关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哲学前提:承认人类
    文化的同一性
    二、关于“中国特色”的逻辑辨析:不能误读为“特殊国情”
    第二节如何使传统中国人变成现代中国人
    一、两种倾向:单纯政治意识与单纯传统道德
    二、两个命题:人类意识的同一性与人类文化的时代性
    三、人类生存的悲剧历程——悲剧艺术形态的历史批评
    四、萧红文学的人类性价值
    第三节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
    一、文化的安全与“不安全”:当下思想文化状态的表里
    二、文化的自信与创新:文化安全的核心力量
    三、文化安全的主动策略:文化软实力的本质理解

    第三章文学史的命名和文学史观的思想构建
    第一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异端思想
    一、自我意识的弱化与人类意识的匮乏
    二、乡村文化尺度的确立与农民意识的强化
    三、农民“国民性”的文学想象与塑造
    四、文学“暴力”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节“革命文学”的思想整理与精神挖掘
    一、中国30年代“革命小说”价值的再认识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偏瘫——困乏的工人小说
    三、“启蒙文学”:“自由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对峙
    第三节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同
    一、革命的“三角恋”
    二、革命的“父权”

    第四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学回叙

    第一节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重评
    一、终极关怀与终极审判:物化时代的灵魂拯救与现实批判
    二、世俗人生:经济神话中的欲望表演
    三、现实主义冲击波:现实感与虚幻性
    四、“性文学热”的反思与回顾
    五、文学的处境与作家的选择
    第二节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主题批评
    一、“五四”时期:女性意识在道德层次的最初觉悟
    二、30—40年代:女性意识在政治层次的消除
    三、“文革”后时期:女性意识的复归、强化与超越
    第三节当代都市小说的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
    一、都市渴望:源于一种都市情结
    二、精神的拯救与灵魂的拷问:必要的反都市情结观照
    三、双生性: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如影随形

    第五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观的诗学世界
    第一节民族解放战争的大众诗歌
    一、民族激情的迸发
    二、民族危亡的呐喊
    三、民族形式的探索
    四、民族意识的强化
    第二节新中国诗歌的政治与抒情
    一、诗美原则的误区:为政治服务
    二、诗人不同形态的时代性表现
    三、反差悬殊的艺术真实
    四、历史价值与个体情感双重真实之诗
    五、无产阶级阴影下个体自我的在劫难逃
    六、病态的英雄崇拜
    第三节九叶诗人的诗学价值与意义
    一、诗歌功能:时代与自我的平衡感受
    二、艺术原则:情感的理性化过程
    三、审美风格:朦胧与静穆之美
    第四节从中西诗歌比较看穆木天早期诗歌世界
    一、诗之本体: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
    二、诗之对象: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
    三、诗之手段:通感与比兴
    四、诗之情调:世纪末情绪与忧国思乡之心
    第五节公木诗歌世界的心路历程与人文精神
    一、起点:时代的激情与战士的情怀
    二、转折:历史的理性与诗人的反思
    三、超越:人类的智慧与哲人的境界


    第六章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文本阐释
    第一节革命“圣经”中的叙事成规:重读《保卫延安》
    一、“延安”的内部图景
    二、“革命教义”的召唤
    三、历史的文化资本
    第二节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
    一、《青春之歌》的经典化构成与“模式化”的重新理解
    二、《青春之歌》对“模式”的运用与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港台女作家疏远的语言世界
    一、叙述语言的质感
    二、叙述语言的诗意
    三、叙述语言的拓展
    第四节苏童小说的“空间诗学”
    一、老街的记忆与虚构
    二、细节的“怪异”与“反常”
    三、历史的抗争与顺从

    索引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纪念碑 拜伦传:传记与传奇 以全面的视角探索拜伦复杂的一生 勾勒何为拜伦主义及其对欧洲的多维影响
(英)菲奥娜·麦卡锡 译者:董伊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与恶
(法)乔治·巴塔耶 著,柏颖婷 译,陶听蝉 校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的位置:挑战与博弈
张帆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史与阅读史之间: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十五讲
赵普光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概论讲义 大家学术文库 难得一见的老舍文学理论观著作 充分展现其作品中隐含的文学理念 研究老舍的案头材料
老舍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研究与数学思想方法
陈大康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海岸线.荒野特工1:护蜂行动(神秘岛)
著者:(英)珍妮弗·贝尔 绘者:(英)爱丽丝·利肯斯 译者:王扬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文化学:文学研究的终结
金惠敏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纪念碑 阅读《失乐园》:亚历山大讲座 一次客观而深入浅出的导读 研读弥尔顿《失乐园》的指路石
(英)海伦·加德纳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海岸线.荒野特工(全3册)(神秘岛)
著者:(英)珍妮弗·贝尔 绘者:(英)爱丽丝·利肯斯 译者:王扬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纪念碑 法国革命 女权主义先驱亲历现场而成的勇气之书 兼具史学与社会学的思辨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著,李博婷 译
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史观的反思
文学的一生:阿瑟·米勒自传(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阿瑟·米勒 著,蓝玲 林倍加 梁彦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