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改革30年

中国金融改革30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2
版次: 1
ISBN: 9787509705162
定价: 9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633页
字数: 71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31人买过
  •   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来,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到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金融市场竞相发展,由为计划提供资金服务到成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渠道,由无足轻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金融体系走过了一条充满曲折和坎坷的改革开放之路。
      今天,对于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听听一位亲身参与其中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先生,对三十年艰辛历程的回顾:
      ◎三十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三十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利弊得失
      ◎三十年中国金融研究的发展变化   李扬,1981、1984、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安徽大学等大学的兼职教授。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任专家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上海等地政府金融顾问。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曾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和论文奖。研究领域:金融、宏观经济、财政等。 第一篇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
    导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的宏观调控
    科学认识中国的高投资和高储蓄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政策

    第二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导言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及调控——对在我国建立货币供应统计体系的讨论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举措
    实施公开市场操作:转变货币供应机制的关键措施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零准备率: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范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
    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
    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在货币和利率的走势上寻求解释
    物价下跌与货币政策
    资本充足率监管、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用5~10年完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
    汇率制度改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
    “存差”辨析
    试析“从紧的货币政策”

    第三篇金融市场
    导言
    中国货币市场研究
    储蓄、投资与资本市场
    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体系
    按照功能分工原则重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虚拟经济四题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必须发展真正的OTc市场
    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轮回主导的思考
    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导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
    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还须进一步研究
    经济全球化:若干理论探讨
    金融全球化:原因和事实
    人民币汇率政策与改革的战略安排
    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的机遇

    第五篇金融发展
    导言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兴衰
    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
    多元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探讨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理论与方法
  • 内容简介:
      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来,由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到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金融市场竞相发展,由为计划提供资金服务到成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渠道,由无足轻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金融体系走过了一条充满曲折和坎坷的改革开放之路。
      今天,对于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听听一位亲身参与其中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先生,对三十年艰辛历程的回顾:
      ◎三十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三十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利弊得失
      ◎三十年中国金融研究的发展变化
  • 作者简介:
      李扬,1981、1984、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19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安徽大学等大学的兼职教授。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任专家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上海等地政府金融顾问。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曾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和论文奖。研究领域:金融、宏观经济、财政等。
  • 目录:
    第一篇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
    导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的宏观调控
    科学认识中国的高投资和高储蓄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基于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政策

    第二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导言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及调控——对在我国建立货币供应统计体系的讨论
    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举措
    实施公开市场操作:转变货币供应机制的关键措施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零准备率: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范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
    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
    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在货币和利率的走势上寻求解释
    物价下跌与货币政策
    资本充足率监管、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用5~10年完成中国的利率市场化
    汇率制度改革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
    “存差”辨析
    试析“从紧的货币政策”

    第三篇金融市场
    导言
    中国货币市场研究
    储蓄、投资与资本市场
    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体系
    按照功能分工原则重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
    虚拟经济四题
    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必须发展真正的OTc市场
    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轮回主导的思考
    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导言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
    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还须进一步研究
    经济全球化:若干理论探讨
    金融全球化:原因和事实
    人民币汇率政策与改革的战略安排
    全球经济失衡:起因、可维持性与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的机遇

    第五篇金融发展
    导言
    日本主银行制度的兴衰
    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
    多元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
    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探讨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理论与方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