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5-01
版次: 1
ISBN: 9787215056985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其他
页数: 278页
分类: 历史
69人买过
  •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记述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我的家乡在高邮”、风雨人生路上行、一片赤诚求适应、无情打击突兀来、祸福相倚《沙家浜》等篇章。 引子家乡雪,漫天飞舞
    第一章我的家乡在高邮
    高邮不只出咸鸭蛋,文风也很盛
    汪嘉勋:汪家赤手空拳的创业人
    汪菊生:多才多艺的小城才子
    汪曾祺说:沾了元宵节的光,我的生日总不会忘记。
    两位继母的至爱真情,淡化了他三岁丧母的哀痛
    在祖父、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学习如何做人、做文
    幼稚园为他揭开平生美学教育的第一章
    五小成了他的文学起飞场
    在上学路上观察,体味人生
    影响他文学观形成的几位语文老师
    两本书定了他的终身

    第二章风雨人生路上行
    身染恶性疟疾,使他差点误了考期;他抱病参加考试,总算如愿以偿考取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翠湖给他留下美好印象,简陋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激起他的学习信心
    他从跑警报中体会出从容不迫、乐观坚强的民族性格
    吸引他的,不仅是教授们的渊博知识,更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
    他天分甚高,但天性散淡;他不乏爱国热情,却懒于过问政治,一心只想做潇洒的才子
    他终于成为仰慕已久的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沈先生视他为得意高足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
    一个有文学天分的高才生,最后阴差阳错竟只得到大学肄业证书
    在昆明郊区的一所中学任教两年,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
    爱情之花在艰苦的环境中萌芽,他因喜遇知音而更能安于清贫和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上海求职无门,濒临绝望之际,李健吾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邂逅集》:他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的可贵结晶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

    第三章一片赤诚求适应
    为积累生活,写出格调刚劲的作品,北平解放后不久,他就投笔从戎/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预言:北京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他积极奉献,乐于为他人作嫁衣;他沙里淘金,从废稿堆中发现《活人塘》
    《范进中举》--在戏剧创作中将传统与革新结合起来的初步尝试

    第四章无情打击突兀来
    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卵
    反右开始后,他因短文《惶惑》受到了批判。但他自己觉得没有受到伤害,也没有留下阴影
    在劫难逃。单位为完成指标,到底在1958年夏天,把他补划为右派
    在沙岭子农科所下放劳动。仅仅一年,干部、工人就一致同意为表现出色的他摘去右派帽子
    时代大,个人渺小如浮沤,应当好好的活,适应习惯各种不同生活,才像是个现代人
    你应当在任何情形下永远不失去工作信心/始终保持用笔的愿望和信心
    近来看了些文学书,血压也下降了些,不免静极思动,心想还可以写个十来本本什么玩意儿的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完成一生中一部很奇特的著作--《中国马铃薯图谱》
    《羊舍一夕》:新中国成立后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萧也牧评价说:这才是小说!郭小川兴奋地说:汪曾祺变了!
    四年下放/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我从农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第五章祸福相倚《沙家浜》
    江青指派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他成为主要执笔者
    毛泽东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家,成了他文革风暴中的心灵避风港。儿子反问妈妈:如果(爸爸)真有问题,你为什么不和他划清界限?为什么还给他买酒喝?
    正在抬煤的他忽然被突击解放。连回家换件干净衣服也不被允许,军代表说:不成!来不及了!
    江青欣赏他的才能,但也只是看重他那枝笔。她多次指示:此人控制使用。

    第六章春来老树绽新芽
    不被理解的委屈,太盛的牢骚,他曾发狠要剁指以明志;重新提笔写文章,第一篇作品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戏剧,而是一篇民间文学论文
    北京出版社要出版他的小说选集,他自己却不热心。林斤澜激动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出呢?/你积极点好不好?
    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朋友们为被审查的他鸣不平,胡乔木曾想把他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坛复出,写作积极性也日见高涨,但他的作品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
    《北京文学》隆重推出小说专号,在发稿前夕,李清泉临时果断决定,抽下一篇稿件,改发《受戒》
    《受戒》的问世,弓I起文坛震动。文坛的创作生态环境因《受戒》的发表而得到积极的推动与改善
    他以《受戒》投石问路,从此心里更加踏实。几年后,他道出了一个秘密:《受戒》写的是我初恋的一种朦胧的对爱的感觉
    《受戒》成功后,在感到温暖的创作心境下,他写故乡旧生活的作品一发而不可收
    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揭晓,《大淖记事》榜上有名。作家叶楠惊奇地问: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汪曾祺?
    一个淖字令他苦苦思考了几十年。美丽的巧云,其原型竟是一个头发黄黄的、有点邋遢的女人

    第七章多情最是故乡人
    他不断在作品中流露出思乡之情。县委书记决定:请汪老回乡看看。
    他在故乡寻找远去的童年的梦,有喜悦与激动,也有惆怅与感伤
    见到继母任氏,他恭恭敬敬地一鞠躬:娘--拜望昔日教过他的张老师、王老师,他呈上两首饱含深情的诗
    在向家乡父老介绍写作体会时,说到动情处,他声音哽塞,泪水涌出。六百人的会场寂静无声
    在参观了家乡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水利建设工程以后,他惊叹道:呜呼,厥功伟矣!
    《皮凤三楦房子》,是他在返乡后无意中采集到的创作成果,这是他惟一以故乡人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为背景的小说
    42年后重返故乡,圆了他的思乡梦,抚平了他心灵的伤痕,加深了他对家乡的爱,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第八章魂萦梦绕皆因爱
    他用80年代人的感情写往日的美和健康的人性
    我写小说,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我的小说中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
    历史好像有意要保藏他那份小说创作的才华

    第九章硬壳裂开见真性
    尽管聂华苓在美国生活20多年了,但她从里到外还是一个中国人。他对聂华苓说:我们是你的娘家人。
    在林肯故居,看到那么多人高高兴兴地摸林肯铜像的鼻子,他祝愿: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他成功地在美国大学发表演讲。在与美国黑人学者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时,他感慨地说:没有历史,是悲哀的。

    第十章潇洒为人情亦真
    假我十年闲粥饭,未知留得几囊诗?
    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
    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第十一章众口评说汪曾祺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为人为文两陶然
    他说: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
    尾声像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人已经不多了
    附录汪曾祺年谱
    后记
  • 内容简介: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记述了汪曾祺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我的家乡在高邮”、风雨人生路上行、一片赤诚求适应、无情打击突兀来、祸福相倚《沙家浜》等篇章。
  • 目录:
    引子家乡雪,漫天飞舞
    第一章我的家乡在高邮
    高邮不只出咸鸭蛋,文风也很盛
    汪嘉勋:汪家赤手空拳的创业人
    汪菊生:多才多艺的小城才子
    汪曾祺说:沾了元宵节的光,我的生日总不会忘记。
    两位继母的至爱真情,淡化了他三岁丧母的哀痛
    在祖父、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学习如何做人、做文
    幼稚园为他揭开平生美学教育的第一章
    五小成了他的文学起飞场
    在上学路上观察,体味人生
    影响他文学观形成的几位语文老师
    两本书定了他的终身

    第二章风雨人生路上行
    身染恶性疟疾,使他差点误了考期;他抱病参加考试,总算如愿以偿考取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翠湖给他留下美好印象,简陋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激起他的学习信心
    他从跑警报中体会出从容不迫、乐观坚强的民族性格
    吸引他的,不仅是教授们的渊博知识,更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
    他天分甚高,但天性散淡;他不乏爱国热情,却懒于过问政治,一心只想做潇洒的才子
    他终于成为仰慕已久的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沈先生视他为得意高足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
    一个有文学天分的高才生,最后阴差阳错竟只得到大学肄业证书
    在昆明郊区的一所中学任教两年,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
    爱情之花在艰苦的环境中萌芽,他因喜遇知音而更能安于清贫和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上海求职无门,濒临绝望之际,李健吾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邂逅集》:他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的可贵结晶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

    第三章一片赤诚求适应
    为积累生活,写出格调刚劲的作品,北平解放后不久,他就投笔从戎/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预言:北京有两个作家今后可能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
    他积极奉献,乐于为他人作嫁衣;他沙里淘金,从废稿堆中发现《活人塘》
    《范进中举》--在戏剧创作中将传统与革新结合起来的初步尝试

    第四章无情打击突兀来
    他认为,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民间文学是绝对不行的/卵
    反右开始后,他因短文《惶惑》受到了批判。但他自己觉得没有受到伤害,也没有留下阴影
    在劫难逃。单位为完成指标,到底在1958年夏天,把他补划为右派
    在沙岭子农科所下放劳动。仅仅一年,干部、工人就一致同意为表现出色的他摘去右派帽子
    时代大,个人渺小如浮沤,应当好好的活,适应习惯各种不同生活,才像是个现代人
    你应当在任何情形下永远不失去工作信心/始终保持用笔的愿望和信心
    近来看了些文学书,血压也下降了些,不免静极思动,心想还可以写个十来本本什么玩意儿的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他完成一生中一部很奇特的著作--《中国马铃薯图谱》
    《羊舍一夕》:新中国成立后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萧也牧评价说:这才是小说!郭小川兴奋地说:汪曾祺变了!
    四年下放/我真正接触了中国的土地、农民/我从农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第五章祸福相倚《沙家浜》
    江青指派北京京剧团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成现代京剧,他成为主要执笔者
    毛泽东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家,成了他文革风暴中的心灵避风港。儿子反问妈妈:如果(爸爸)真有问题,你为什么不和他划清界限?为什么还给他买酒喝?
    正在抬煤的他忽然被突击解放。连回家换件干净衣服也不被允许,军代表说:不成!来不及了!
    江青欣赏他的才能,但也只是看重他那枝笔。她多次指示:此人控制使用。

    第六章春来老树绽新芽
    不被理解的委屈,太盛的牢骚,他曾发狠要剁指以明志;重新提笔写文章,第一篇作品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戏剧,而是一篇民间文学论文
    北京出版社要出版他的小说选集,他自己却不热心。林斤澜激动地对他说:/为什么不出呢?/你积极点好不好?
    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
    朋友们为被审查的他鸣不平,胡乔木曾想把他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坛复出,写作积极性也日见高涨,但他的作品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
    《北京文学》隆重推出小说专号,在发稿前夕,李清泉临时果断决定,抽下一篇稿件,改发《受戒》
    《受戒》的问世,弓I起文坛震动。文坛的创作生态环境因《受戒》的发表而得到积极的推动与改善
    他以《受戒》投石问路,从此心里更加踏实。几年后,他道出了一个秘密:《受戒》写的是我初恋的一种朦胧的对爱的感觉
    《受戒》成功后,在感到温暖的创作心境下,他写故乡旧生活的作品一发而不可收
    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揭晓,《大淖记事》榜上有名。作家叶楠惊奇地问:从哪里冒出来一个汪曾祺?
    一个淖字令他苦苦思考了几十年。美丽的巧云,其原型竟是一个头发黄黄的、有点邋遢的女人

    第七章多情最是故乡人
    他不断在作品中流露出思乡之情。县委书记决定:请汪老回乡看看。
    他在故乡寻找远去的童年的梦,有喜悦与激动,也有惆怅与感伤
    见到继母任氏,他恭恭敬敬地一鞠躬:娘--拜望昔日教过他的张老师、王老师,他呈上两首饱含深情的诗
    在向家乡父老介绍写作体会时,说到动情处,他声音哽塞,泪水涌出。六百人的会场寂静无声
    在参观了家乡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水利建设工程以后,他惊叹道:呜呼,厥功伟矣!
    《皮凤三楦房子》,是他在返乡后无意中采集到的创作成果,这是他惟一以故乡人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为背景的小说
    42年后重返故乡,圆了他的思乡梦,抚平了他心灵的伤痕,加深了他对家乡的爱,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第八章魂萦梦绕皆因爱
    他用80年代人的感情写往日的美和健康的人性
    我写小说,是要有真情实感的。我的小说中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
    历史好像有意要保藏他那份小说创作的才华

    第九章硬壳裂开见真性
    尽管聂华苓在美国生活20多年了,但她从里到外还是一个中国人。他对聂华苓说:我们是你的娘家人。
    在林肯故居,看到那么多人高高兴兴地摸林肯铜像的鼻子,他祝愿: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他成功地在美国大学发表演讲。在与美国黑人学者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时,他感慨地说:没有历史,是悲哀的。

    第十章潇洒为人情亦真
    假我十年闲粥饭,未知留得几囊诗?
    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
    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作郇厨

    第十一章众口评说汪曾祺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为人为文两陶然
    他说: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
    尾声像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人已经不多了
    附录汪曾祺年谱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