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2010-06
版次: 1
ISBN: 9787505727427
定价: 4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其他
页数: 38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9人买过
  •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讲话精神,汇集全球著名专家,以强大的专家阵容,就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从中,你不仅能品味到经济学家的敏锐,同样也会理解决策者的智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成立于1991年11月1日,是一家以改革发展政策研究为主的公益性非营利事业法人机构。
      该院“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政策决策。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机制,网络型、国际化、独立性的机构特色引起广泛关注。
      该院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对经济转轨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独立、客观研究,适时提出战略性研究报告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围绕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宏观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常融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难点、热点课题展开研讨,产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建院以来向中央政府相关部门提交了140多份改革政策、立法建议报告。率先提出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改革政策建议,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所采纳,有些被用作制订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先后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在内的多项奖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当前,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吴敬琏:经济转型“开倒车”是绝没有出路的
    高尚全:金融危机实质上>中击了不合理的经济方式
    刘世锦: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式转型
    迟福林: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
    林兆木: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周其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常修泽:从中国未来第三波转型看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张玉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宋晓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迟福林:着眼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收入分配改革
    樊纲:扩大内需关键在于解决收入结构失调
    王一鸣:调整和转型: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
    常修泽: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陈清泰:发现、培育和尽快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柱
    隆国强:中国产业升级的机遇与策略
    金碚: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冯飞:谈产业结构调整
    金碚: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演变趋势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魏礼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推进创新发展
    陈清泰: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抓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陈清泰:WTO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段应碧:农村掀起自主创业热潮相关政策需调整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
    高尚全:推进城市化要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
    迟福林: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
    周其仁:成都经验的启示
    党国英:关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若干认识问题
    韩俊: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
    侯云春:韩俊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态势、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
    郭书田:发展现代农业解读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胡鞍钢:绿色发展就是绿色贡献
    郭书田:生态文明需要发展绿色村庄和生态农业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王梦奎: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迟福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发展理念变革
    孙立平: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改革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支撑
  • 内容简介: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讲话精神,汇集全球著名专家,以强大的专家阵容,就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从中,你不仅能品味到经济学家的敏锐,同样也会理解决策者的智慧。
  • 作者简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成立于1991年11月1日,是一家以改革发展政策研究为主的公益性非营利事业法人机构。
      该院“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政策决策。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机制,网络型、国际化、独立性的机构特色引起广泛关注。
      该院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对经济转轨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独立、客观研究,适时提出战略性研究报告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围绕政府转型、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宏观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常融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难点、热点课题展开研讨,产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建院以来向中央政府相关部门提交了140多份改革政策、立法建议报告。率先提出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改革政策建议,有些直接为中央决策所采纳,有些被用作制订政策和法规的重要参考。先后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在内的多项奖项。
  • 目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当前,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吴敬琏:经济转型“开倒车”是绝没有出路的
    高尚全:金融危机实质上>中击了不合理的经济方式
    刘世锦: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式转型
    迟福林: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
    林兆木: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周其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常修泽:从中国未来第三波转型看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张玉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宋晓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迟福林:着眼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收入分配改革
    樊纲:扩大内需关键在于解决收入结构失调
    王一鸣:调整和转型: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
    常修泽: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陈清泰:发现、培育和尽快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柱
    隆国强:中国产业升级的机遇与策略
    金碚: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冯飞:谈产业结构调整
    金碚: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演变趋势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魏礼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推进创新发展
    陈清泰:以产业结构升级为抓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陈清泰:WTO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段应碧:农村掀起自主创业热潮相关政策需调整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
    高尚全:推进城市化要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
    迟福林: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
    周其仁:成都经验的启示
    党国英:关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若干认识问题
    韩俊: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
    侯云春:韩俊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态势、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
    郭书田:发展现代农业解读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胡鞍钢:绿色发展就是绿色贡献
    郭书田:生态文明需要发展绿色村庄和生态农业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王梦奎: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迟福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发展理念变革
    孙立平: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改革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支撑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增长·转型·改革:未来10年的新兴经济体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10年的中国: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收入分配改革的破题之路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直谏中国改革(理论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直谏中国改革(建议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直谏中国改革(咨询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路线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强国之路:中国改革步入30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
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
直谏中国改革(2001.11-2006.10)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