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2004-01
版次: 1
ISBN: 9787503646980
定价: 1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73页
字数: 23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30人买过
  •   本书在国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渊源、在我国刑法中应有的地位,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完成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问题、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共同犯罪形态中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量刑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行刑制度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能够体现刑法指导思想、性质和基本精神,对整个刑法立法、司法和解释都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这就使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研究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展开,使刑法理论界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认识进行了刑法立法领域和解释领域。   聂立泽,男,汉族,河南南阳人,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9月至1986年6月,在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政教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9年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社科系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89年4月至1991年4月,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获助教职称;1991年5月至1998年8月,在河南南阳理工学院任教,1992年获讲师职称;1997年获副教授职称;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并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法学院任教,副教授。 引言
    第一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渊源概论
    第一节 客观主义刑法理论
    一、客观主义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客观主义学说的内涵
    第二节 主观主义刑法理论
    一、主观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主观主义学说的内涵
    第三节 近、现代刑法中主、客观主义理论的折衷趋势
    一、客观主义学说之缺陷
    二、主观主义学说之缺陷
    三、新旧两派折衷与调和的表现
    四、对折衷主义的简要评析
    第四节 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形成与内涵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产生的前提条件与理论基础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之内涵
    第二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别法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争议与定位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争议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定位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地位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确立标准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刑法中的根本性与全局性
    第三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完成犯罪形态
    第一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犯罪预备
    一、预备犯处罚的立法模式概述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遂犯
    一、未遂犯刑事责任的理论与制度根据
    二、我国刑法中未遂犯的处罚原则与根据
    三、不能犯的性质与处罚之检讨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犯罪中止"
    一、中止犯立法概述
    二、大陆法系犯罪中止处罚模式的理论根据
    三、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
    第四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共同犯罪形态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理论变迁
    一、关于共同犯罪存在范围之争与评析
    二、关于正犯与共犯关系之争与评析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一、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要件
    二、共同犯罪成立的主观要件
    三、共同犯罪成立的客观要件
    四、共同犯罪成立的客体要件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共同犯罪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单位犯罪"责任人员"之间是否共同犯罪关系
    二、承继的共犯如何承担刑事责任
    三、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四、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中止形态之探讨
    五、过失共同犯罪问题之探讨
    第五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刑罚裁量制度
    第一节 刑罚裁量制度中的人身危险性
    一、人身危险性概述
    二、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累犯制度
    一、累犯制度概述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累犯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自首制度
    一、自首制度概述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第六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行刑制度
    第一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缓刑制度
    一、缓刑制度概述
    二、缓刑的宣告、撤销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减刑制度
    一、减刑制度概述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三、减刑案例之评析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假释制度
    一、假释制度概述
    二、假释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校外专家对该论文的评阅意见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在国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渊源、在我国刑法中应有的地位,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完成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问题、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共同犯罪形态中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量刑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行刑制度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能够体现刑法指导思想、性质和基本精神,对整个刑法立法、司法和解释都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这就使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研究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展开,使刑法理论界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认识进行了刑法立法领域和解释领域。
  • 作者简介:
      聂立泽,男,汉族,河南南阳人,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9月至1986年6月,在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政教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9年3月,在西北工业大学社科系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89年4月至1991年4月,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获助教职称;1991年5月至1998年8月,在河南南阳理工学院任教,1992年获讲师职称;1997年获副教授职称;1998年9月至2001年6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并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法学院任教,副教授。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渊源概论
    第一节 客观主义刑法理论
    一、客观主义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客观主义学说的内涵
    第二节 主观主义刑法理论
    一、主观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主观主义学说的内涵
    第三节 近、现代刑法中主、客观主义理论的折衷趋势
    一、客观主义学说之缺陷
    二、主观主义学说之缺陷
    三、新旧两派折衷与调和的表现
    四、对折衷主义的简要评析
    第四节 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形成与内涵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产生的前提条件与理论基础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之内涵
    第二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我国别法中的地位
    第一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争议与定位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争议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定位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地位
    一、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确立标准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刑法中的根本性与全局性
    第三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完成犯罪形态
    第一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犯罪预备
    一、预备犯处罚的立法模式概述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遂犯
    一、未遂犯刑事责任的理论与制度根据
    二、我国刑法中未遂犯的处罚原则与根据
    三、不能犯的性质与处罚之检讨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犯罪中止"
    一、中止犯立法概述
    二、大陆法系犯罪中止处罚模式的理论根据
    三、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中止的刑事责任
    第四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共同犯罪形态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理论变迁
    一、关于共同犯罪存在范围之争与评析
    二、关于正犯与共犯关系之争与评析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一、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要件
    二、共同犯罪成立的主观要件
    三、共同犯罪成立的客观要件
    四、共同犯罪成立的客体要件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共同犯罪的几个特殊问题
    一、单位犯罪"责任人员"之间是否共同犯罪关系
    二、承继的共犯如何承担刑事责任
    三、片面共犯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四、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中止形态之探讨
    五、过失共同犯罪问题之探讨
    第五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刑罚裁量制度
    第一节 刑罚裁量制度中的人身危险性
    一、人身危险性概述
    二、人身危险性与社会危害性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累犯制度
    一、累犯制度概述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累犯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自首制度
    一、自首制度概述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自首犯的刑事责任
    第六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行刑制度
    第一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缓刑制度
    一、缓刑制度概述
    二、缓刑的宣告、撤销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第二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减刑制度
    一、减刑制度概述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三、减刑案例之评析
    第三节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假释制度
    一、假释制度概述
    二、假释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校外专家对该论文的评阅意见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历次修改条文对照表(含十二个刑法修正案)
人民法院出版社编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规范精解集成(第八版)
谭淼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条文理解与司法适用【第二版 上下册】
刘静坤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 上册
张明楷 著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规范总整理(第十四版)
刘志伟 编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条文理解适用与司法实务全书(六卷本)(第二版)
编者:张述元|责编:秦智贤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与刑事诉讼原理和实务(法律硕士精品系列教材)
孙长永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条文适用指引——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二)全新编写
时延安、刘传稿、张召国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适用一本通(第三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编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一本通(第十版)
法规应用研究中心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的归责
姚培培
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研究
刑法(学习笔记版)
《刑法(学习笔记版)》编写组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