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于党治国家的一个观察与讨论

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于党治国家的一个观察与讨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10
版次: 1
ISBN: 9787309117264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13页
字数: 23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原版书名: Revolution Modernization
分类: 政治
151人买过
  •   国家治理意味着不仅应该有一个体系完整、职能科学、监管合理、调控有效的政府体系,还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自主、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有力监督和控制政府的社会体系。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路上,共产党执政方式面临的大问题,在于它能否正确地解决现代国家建设中政党与国家的法律关系,即“党权”与“法权”的关系,而判断共产党执政方式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则要看它能否成功地把宪法的法律的刚性约束内化为政党行为的理性自觉,即内化为政党的“法的精神”。 陈明明,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党与政治发展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史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政治学评论》主编。 导论
    一、高度集权结构特征的由来
    二、高度集权结构的历史合理性
    三、高度集权结构的政治后果
    四、国家与社会分离条件下的党的建设
    五、简短结语

    第一章 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党治国家的形成与革新
    一、危机与革命时代的来临
    二、总体决战与集体狂欢
    三、党治国家的兴起
    四、革命式现代化的理由
    五、革命式现代化的悖论
    六、市场型现代化与党的革新
    七、简短结语

    第二章 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关于政党及其革新的一项词语梳理
    一、革命党与革命的现代性
    二、统治党与统治形态
    三、执政党及其话语约束
    四、从统治走向执政
    五、简短结语

    第三章 党治国家: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
    一、党治国家的概念与历史
    二、“党治国家”的讨论:政党体制研究
    三、“党治国家”的讨论:缘起与发展
    四、组织话语的兴起与转换
    五、国民党与共产党“党国体制”的比较
    六、党治国家的限度
    七、简短结语

    第四章 再论“革命”、“统治”与“执政”——关于政党变革的两个命题的讨论
    一、命题的表达结构与同异
    一“局部执政”与“全国执政”辨析
    三、“统治党”:一个三分结构及其意义
    四、从“统治”走向“执政”
    五、简短结语

    第五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
    一、价值结构的三个要素及其规定
    二、有机统一:结构内部的张力
    三、环境变迁与结构调整的取向
    四、党内民主与执政方式改革
    五、结构要素的新意涵
    六、简短结语

    第六章 主流意识形态的调适性变迁
    一、主流意识形态变迁的轨迹:一个简要综述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及其变迁的内容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党治国家的统治绩效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调适及其“现代传统”的制约
    五、简短结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国家治理意味着不仅应该有一个体系完整、职能科学、监管合理、调控有效的政府体系,还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自主、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有力监督和控制政府的社会体系。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路上,共产党执政方式面临的大问题,在于它能否正确地解决现代国家建设中政党与国家的法律关系,即“党权”与“法权”的关系,而判断共产党执政方式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则要看它能否成功地把宪法的法律的刚性约束内化为政党行为的理性自觉,即内化为政党的“法的精神”。
  • 作者简介:
    陈明明,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党与政治发展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史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政治学评论》主编。
  • 目录:
    导论
    一、高度集权结构特征的由来
    二、高度集权结构的历史合理性
    三、高度集权结构的政治后果
    四、国家与社会分离条件下的党的建设
    五、简短结语

    第一章 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党治国家的形成与革新
    一、危机与革命时代的来临
    二、总体决战与集体狂欢
    三、党治国家的兴起
    四、革命式现代化的理由
    五、革命式现代化的悖论
    六、市场型现代化与党的革新
    七、简短结语

    第二章 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关于政党及其革新的一项词语梳理
    一、革命党与革命的现代性
    二、统治党与统治形态
    三、执政党及其话语约束
    四、从统治走向执政
    五、简短结语

    第三章 党治国家: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
    一、党治国家的概念与历史
    二、“党治国家”的讨论:政党体制研究
    三、“党治国家”的讨论:缘起与发展
    四、组织话语的兴起与转换
    五、国民党与共产党“党国体制”的比较
    六、党治国家的限度
    七、简短结语

    第四章 再论“革命”、“统治”与“执政”——关于政党变革的两个命题的讨论
    一、命题的表达结构与同异
    一“局部执政”与“全国执政”辨析
    三、“统治党”:一个三分结构及其意义
    四、从“统治”走向“执政”
    五、简短结语

    第五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
    一、价值结构的三个要素及其规定
    二、有机统一:结构内部的张力
    三、环境变迁与结构调整的取向
    四、党内民主与执政方式改革
    五、结构要素的新意涵
    六、简短结语

    第六章 主流意识形态的调适性变迁
    一、主流意识形态变迁的轨迹:一个简要综述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结构及其变迁的内容
    三、主流意识形态与党治国家的统治绩效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调适及其“现代传统”的制约
    五、简短结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