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 ,
2017-04
版次: 1
ISBN: 9787208143623
定价: 160.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833页
字数: 95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106人买过
  •    本卷为《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最后一卷,主要内容涉及“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等清代科举考试的几个不同阶段,又以“贡院与科场经费”、“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宗室、八旗之科举”、“武举”、“制科”、“落第政策”、“科举的废除”以及“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等多方面,详述有清一代科举制度的定制、发展、变化以及影响。    李世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史论丛》主编;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清史研究。
       胡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政府管理学院),1988年起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作,主要从事与教育考试有关的命题业务及管理、科研等项事务。兼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举制度和考试方法。
    绪论/1

    第一章  童试/12
    第一节  应试资格和相关规定/13
    一、 身家清白/14
    二、 本籍报考/15
    三、 无匿丧之举/19
    四、 无枪替之弊/19
    五、 廪生保结/20
    第二节  县试/22
    一、 考前事宜/22
    二、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27
    三、 录送府试/33
    第三节  府试/36
    一、 应试资格及准备工作/37
    二、 考试的组织及录送院试/38
    第四节  院试/40
    一、 学政的设置及案临条规/40
    二、 考前事宜/45
    三、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48
    四、 录取入学/53
    五、 学额/58

    第二章  乡试/61
    第一节  录送乡试/61
    一、 乡试前的资格考试/62
    二、 对应试人员的具体要求/64
    三、 乡试名额的变化/69
    第二节  正科与加科、恩科(附停科)/71
    一、 正科/71
    二、 加科与恩科/72
    三、 停科/74
    第三节  乡试省分及试期、场次/75
    一、 乡试之省分/75
    二、 试期及场次/76
    三、 乡试展期与补行/77
    第四节  考官的设置及选派/79
    一、 主考官的选派及赴任/80
    二、 考差制度的推行/90
    三、 同考官的选派及入场/96
    第五节  场官的选任及职责/103
    一、 董事重员的选任及职责/104
    二、 执事官员的选派及职责(附供事人役)/109
    第六节  士子编号/116
    一、 编号/116
    二、 官卷/121
    第七节  命题/124
    一、 命题规制/124
    二、 对命题违例的处罚/129
    第八节  中额/131
    一、 各省解额的确定/131
    二、 临时性的增广中额/139
    三、 捐输加广中额的推行/140
    第九节  录取与放榜/143
    一、 录取程序与相关规定/143
    二、 放榜的相关规定/145
    第十节  鹿鸣宴与乡试录/148
    一、 鹿鸣宴与重宴鹿鸣/148
    二、 题名录、乡试录的进呈与刊刻/151
    第十一节  举人覆试/155
    一、 覆试制度的创立/156
    二、 举人覆试的相关规定/160
    第十二节  举人的待遇/163
    一、 赏赉/164
    二、 举人入仕之途/165

    第三章  会试/169
    第一节  起送会试/169
    一、 会试资格的确定/169
    二、 起送程序及期限/173
    三、 起送会试银的颁发/174
    第二节  试期、场次/178
    第三节  考官、场官的选任及职责/181
    一、 考官的选派/181
    二、 场官的选派/185
    第四节  回避/189
    一、 士子回避/189
    二、 考官回避/198
    第五节  命题/202
    一、 命题方式/202
    二、 违例处罚/205
    第六节  中额/206
    一、 中额之确定/206
    二、 历科中额/208
    第七节  分省取士/213
    一、 分省前取士之法/213
    二、 按省确定中额/216
    第八节  录取与放榜/219
    一、 录取/219
    二、 放榜/221
    第九节  榜后事宜/223
    一、 宴赏/223
    二、 进呈题名录/224
    第十节  贡士覆试/225
    一、 贡士覆试之沿革/226
    二、 有关贡士覆试的相关规定/228

    第四章  殿试/231
    第一节  规制/231
    一、 试期、地点/231
    二、 资格、禁令/235
    三、 入场、散题/238
    四、 完卷、出场/240
    第二节  读卷官与执事官/241
    一、 读卷官/242
    二、 执事各官/244
    第三节  策题之拟定及对策要求/246
    一、 策题之拟定/246
    二、 对策之体例、要求/249
    第四节  读卷/250
    一、 方式及要求/250
    二、 标准与标识/252
    三、 进呈/255
    第五节  钦定状元/256
    一、 钦定及引见之规定/256
    二、 状元之选/258
    第六节  传胪大典/260
    一、 传胪大典的仪式及相关规定/261
    二、 出榜/263
    第七节  赐宴、谢恩与题名/264
    一、 恩荣宴与重宴恩荣/264
    二、 上表谢恩/268
    三、 题名碑与题名录/269
    第八节  历科进士数额及三鼎甲/271
    一、 历科进士数额/271
    二、 三鼎甲/288
    第九节  赏赉与授职/293
    一、 赏赉/293
    二、 授职/295

    第五章  朝考/300
    第一节  馆选之沿革/301
    一、 明代之馆选/301
    二、 清初之馆选/302
    第二节  朝考之实施/306
    一、 朝考制度的创立/307
    二、 有关朝考的各项规定/311
    三、 庶吉士的选拔/316

    第六章  贡院与科场经费/331
    第一节  贡院规制/331
    一、 贡院关防/332
    二、 乡会试供具/341
    三、 制办试卷/349
    四、 整肃场规/353
    第二节  考场禁令/363
    一、 士子禁令/363
    二、 考官禁令/376
    三、 相关人员禁令/380
    第三节  科场经费/384
    一、 增修、刊印《科场条例》费及考试用书费/385
    二、 贡院修缮费/385
    三、 科场供应费/387
    四、 雇募誊录书手费/388
    五、 赐宴和赏赉费/388

    第七章  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393
    第一节  考试文体/393
    一、 乡会试三场试题/394
    二、 厘正文体与八股取士/401
    第二节  缮卷条规/414
    一、 乡会试条规/415
    二、 殿试规定/424
    第三节  阅卷条规/425
    一、 外帘事宜/426
    二、 内帘阅卷/433
    三、 搜落卷/442
    四、 磨勘/446

    第八章  宗室、八旗之科举/455
    第一节  八旗科举/455
    一、 八旗科举的初创及满榜取士/455
    二、 与汉人一体应试及特殊规定/460
    第二节  宗室科目/475
    一、 宗室科目的建立/476
    二、 宗室乡会试/479
    三、 一体殿试/489
    第三节  翻译科/496
    一、 翻译科的确立/496
    二、 翻译童试/499
    三、 翻译乡试/505
    四、 翻译会试/518

    第九章  武举/524
    第一节  武童试/525
    一、 应试资格/525
    二、 考官的设置/530
    三、 考试时间与内容/531
    四、 考试条规/533
    五、 武童学额/535
    六、 武生管理/537
    第二节  武乡试/541
    一、 应试资格及相关规定/541
    二、 试期、地点/547
    三、 考前各项准备/549
    四、 考官的设置与简派/550
    五、 考试场次及内容/554
    六、 榜后事宜/564
    七、 乡试中额/567
    第三节  武会试/570
    一、 试期、场次/570
    二、 应试程序及相关规定/571
    三、 考官的设置与选派/575
    四、 会试中额/576
    五、 榜后事宜/580
    第四节  武殿试/585
    一、 试期、地点/586
    二、 试前各项准备/588
    三、 殿试读卷、执事各官的选派/589
    四、 程序与仪注/590
    五、 传胪及宴赏/592
    六、 武进士授官/595
    七、 历科武进士数额及三鼎甲/598

    第十章  制科/612
    第一节  博学鸿儒/612
    一、 康熙己未宏词科/612
    二、 乾隆丙辰宏词科/624
    第二节  孝廉方正/629
    一、 首行孝廉方正科/629
    二、 历朝之沿革/631
    第三节  经学/636
    第四节  召试/638
    一、 初行召试/639
    二、 召试之鼎盛/640
    三、 召试之尾声/644
    第五节  经济特科/645
    一、 议开经济特科/645
    二、 延期举行的经济特科/646

    第十一章  落第政策/649
    第一节  安抚措施/649
    一、 发领落卷/650
    二、 恩赏年老落第士子/659
    三、 告给衣顶/678
    四、 赏会试下第举人盘费银/682
    第二节  安置措施/684
    一、 明通榜/684
    二、 中正榜/690
    三、 挑誊录/694
    四、 举人大挑/697
    五、 教职回任/708
    第十二章  科举的废除/710
    第一节  清前期对科举取士的争议/710
    一、 清前期八股取士之争/711
    二、 科举取士之法的改进/716
    第二节  晩清科举改革的尝试/718
    一、 变革科举考试之争/719
    二、 变革武科的呼声/725
    三、 戊戌维新前的变通/730
    四、 戊戌维新时期改革/735
    五、 新政时期的改革/740
    第三节  从渐废到立停/744
    一、 诏停科举的过程/745
    二、 停废科举善后措施/750
    三、 停罢科举的利弊/754

    第十三章  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760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760
    一、 提供优秀的人才/761
    二、 维持社会的稳定/763
    三、 促进教育的发展/766
    四、 培养良好的文风/768
    第二节  成为发展稳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举措/771
    一、 科举考试中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772
    二、 科举考试中对边疆地区的优惠政策/775
    第三节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779
    一、 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780
    二、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781
    三、 学额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795
    第四节  对西方的影响/798
    一、 科举制度的评述/800
    二、 组织与方法的介绍/806
    三、 功名与荣耀/809
    四、 作用与影响/811
    五、 对科举制度的批评/814

    参考文献/819
  • 内容简介:
       本卷为《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最后一卷,主要内容涉及“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等清代科举考试的几个不同阶段,又以“贡院与科场经费”、“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宗室、八旗之科举”、“武举”、“制科”、“落第政策”、“科举的废除”以及“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等多方面,详述有清一代科举制度的定制、发展、变化以及影响。
  • 作者简介:
       李世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史论丛》主编;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清史研究。
       胡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政府管理学院),1988年起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工作,主要从事与教育考试有关的命题业务及管理、科研等项事务。兼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举制度和考试方法。
  •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童试/12
    第一节  应试资格和相关规定/13
    一、 身家清白/14
    二、 本籍报考/15
    三、 无匿丧之举/19
    四、 无枪替之弊/19
    五、 廪生保结/20
    第二节  县试/22
    一、 考前事宜/22
    二、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27
    三、 录送府试/33
    第三节  府试/36
    一、 应试资格及准备工作/37
    二、 考试的组织及录送院试/38
    第四节  院试/40
    一、 学政的设置及案临条规/40
    二、 考前事宜/45
    三、 考试的组织与实施/48
    四、 录取入学/53
    五、 学额/58

    第二章  乡试/61
    第一节  录送乡试/61
    一、 乡试前的资格考试/62
    二、 对应试人员的具体要求/64
    三、 乡试名额的变化/69
    第二节  正科与加科、恩科(附停科)/71
    一、 正科/71
    二、 加科与恩科/72
    三、 停科/74
    第三节  乡试省分及试期、场次/75
    一、 乡试之省分/75
    二、 试期及场次/76
    三、 乡试展期与补行/77
    第四节  考官的设置及选派/79
    一、 主考官的选派及赴任/80
    二、 考差制度的推行/90
    三、 同考官的选派及入场/96
    第五节  场官的选任及职责/103
    一、 董事重员的选任及职责/104
    二、 执事官员的选派及职责(附供事人役)/109
    第六节  士子编号/116
    一、 编号/116
    二、 官卷/121
    第七节  命题/124
    一、 命题规制/124
    二、 对命题违例的处罚/129
    第八节  中额/131
    一、 各省解额的确定/131
    二、 临时性的增广中额/139
    三、 捐输加广中额的推行/140
    第九节  录取与放榜/143
    一、 录取程序与相关规定/143
    二、 放榜的相关规定/145
    第十节  鹿鸣宴与乡试录/148
    一、 鹿鸣宴与重宴鹿鸣/148
    二、 题名录、乡试录的进呈与刊刻/151
    第十一节  举人覆试/155
    一、 覆试制度的创立/156
    二、 举人覆试的相关规定/160
    第十二节  举人的待遇/163
    一、 赏赉/164
    二、 举人入仕之途/165

    第三章  会试/169
    第一节  起送会试/169
    一、 会试资格的确定/169
    二、 起送程序及期限/173
    三、 起送会试银的颁发/174
    第二节  试期、场次/178
    第三节  考官、场官的选任及职责/181
    一、 考官的选派/181
    二、 场官的选派/185
    第四节  回避/189
    一、 士子回避/189
    二、 考官回避/198
    第五节  命题/202
    一、 命题方式/202
    二、 违例处罚/205
    第六节  中额/206
    一、 中额之确定/206
    二、 历科中额/208
    第七节  分省取士/213
    一、 分省前取士之法/213
    二、 按省确定中额/216
    第八节  录取与放榜/219
    一、 录取/219
    二、 放榜/221
    第九节  榜后事宜/223
    一、 宴赏/223
    二、 进呈题名录/224
    第十节  贡士覆试/225
    一、 贡士覆试之沿革/226
    二、 有关贡士覆试的相关规定/228

    第四章  殿试/231
    第一节  规制/231
    一、 试期、地点/231
    二、 资格、禁令/235
    三、 入场、散题/238
    四、 完卷、出场/240
    第二节  读卷官与执事官/241
    一、 读卷官/242
    二、 执事各官/244
    第三节  策题之拟定及对策要求/246
    一、 策题之拟定/246
    二、 对策之体例、要求/249
    第四节  读卷/250
    一、 方式及要求/250
    二、 标准与标识/252
    三、 进呈/255
    第五节  钦定状元/256
    一、 钦定及引见之规定/256
    二、 状元之选/258
    第六节  传胪大典/260
    一、 传胪大典的仪式及相关规定/261
    二、 出榜/263
    第七节  赐宴、谢恩与题名/264
    一、 恩荣宴与重宴恩荣/264
    二、 上表谢恩/268
    三、 题名碑与题名录/269
    第八节  历科进士数额及三鼎甲/271
    一、 历科进士数额/271
    二、 三鼎甲/288
    第九节  赏赉与授职/293
    一、 赏赉/293
    二、 授职/295

    第五章  朝考/300
    第一节  馆选之沿革/301
    一、 明代之馆选/301
    二、 清初之馆选/302
    第二节  朝考之实施/306
    一、 朝考制度的创立/307
    二、 有关朝考的各项规定/311
    三、 庶吉士的选拔/316

    第六章  贡院与科场经费/331
    第一节  贡院规制/331
    一、 贡院关防/332
    二、 乡会试供具/341
    三、 制办试卷/349
    四、 整肃场规/353
    第二节  考场禁令/363
    一、 士子禁令/363
    二、 考官禁令/376
    三、 相关人员禁令/380
    第三节  科场经费/384
    一、 增修、刊印《科场条例》费及考试用书费/385
    二、 贡院修缮费/385
    三、 科场供应费/387
    四、 雇募誊录书手费/388
    五、 赐宴和赏赉费/388

    第七章  考试文体及缮卷、阅卷条规/393
    第一节  考试文体/393
    一、 乡会试三场试题/394
    二、 厘正文体与八股取士/401
    第二节  缮卷条规/414
    一、 乡会试条规/415
    二、 殿试规定/424
    第三节  阅卷条规/425
    一、 外帘事宜/426
    二、 内帘阅卷/433
    三、 搜落卷/442
    四、 磨勘/446

    第八章  宗室、八旗之科举/455
    第一节  八旗科举/455
    一、 八旗科举的初创及满榜取士/455
    二、 与汉人一体应试及特殊规定/460
    第二节  宗室科目/475
    一、 宗室科目的建立/476
    二、 宗室乡会试/479
    三、 一体殿试/489
    第三节  翻译科/496
    一、 翻译科的确立/496
    二、 翻译童试/499
    三、 翻译乡试/505
    四、 翻译会试/518

    第九章  武举/524
    第一节  武童试/525
    一、 应试资格/525
    二、 考官的设置/530
    三、 考试时间与内容/531
    四、 考试条规/533
    五、 武童学额/535
    六、 武生管理/537
    第二节  武乡试/541
    一、 应试资格及相关规定/541
    二、 试期、地点/547
    三、 考前各项准备/549
    四、 考官的设置与简派/550
    五、 考试场次及内容/554
    六、 榜后事宜/564
    七、 乡试中额/567
    第三节  武会试/570
    一、 试期、场次/570
    二、 应试程序及相关规定/571
    三、 考官的设置与选派/575
    四、 会试中额/576
    五、 榜后事宜/580
    第四节  武殿试/585
    一、 试期、地点/586
    二、 试前各项准备/588
    三、 殿试读卷、执事各官的选派/589
    四、 程序与仪注/590
    五、 传胪及宴赏/592
    六、 武进士授官/595
    七、 历科武进士数额及三鼎甲/598

    第十章  制科/612
    第一节  博学鸿儒/612
    一、 康熙己未宏词科/612
    二、 乾隆丙辰宏词科/624
    第二节  孝廉方正/629
    一、 首行孝廉方正科/629
    二、 历朝之沿革/631
    第三节  经学/636
    第四节  召试/638
    一、 初行召试/639
    二、 召试之鼎盛/640
    三、 召试之尾声/644
    第五节  经济特科/645
    一、 议开经济特科/645
    二、 延期举行的经济特科/646

    第十一章  落第政策/649
    第一节  安抚措施/649
    一、 发领落卷/650
    二、 恩赏年老落第士子/659
    三、 告给衣顶/678
    四、 赏会试下第举人盘费银/682
    第二节  安置措施/684
    一、 明通榜/684
    二、 中正榜/690
    三、 挑誊录/694
    四、 举人大挑/697
    五、 教职回任/708
    第十二章  科举的废除/710
    第一节  清前期对科举取士的争议/710
    一、 清前期八股取士之争/711
    二、 科举取士之法的改进/716
    第二节  晩清科举改革的尝试/718
    一、 变革科举考试之争/719
    二、 变革武科的呼声/725
    三、 戊戌维新前的变通/730
    四、 戊戌维新时期改革/735
    五、 新政时期的改革/740
    第三节  从渐废到立停/744
    一、 诏停科举的过程/745
    二、 停废科举善后措施/750
    三、 停罢科举的利弊/754

    第十三章  清代科举的地位与作用/760
    第一节  科举取士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760
    一、 提供优秀的人才/761
    二、 维持社会的稳定/763
    三、 促进教育的发展/766
    四、 培养良好的文风/768
    第二节  成为发展稳定边疆地区的重要举措/771
    一、 科举考试中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772
    二、 科举考试中对边疆地区的优惠政策/775
    第三节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779
    一、 学校教育服务于科举/780
    二、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781
    三、 学额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795
    第四节  对西方的影响/798
    一、 科举制度的评述/800
    二、 组织与方法的介绍/806
    三、 功名与荣耀/809
    四、 作用与影响/811
    五、 对科举制度的批评/814

    参考文献/819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史论丛》四十年论文选编(套装全2册)
李世愉;林存阳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李世愉、胡平 著;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 编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史论丛(2013年号)
李世愉 著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中国科举生活漫话
李世愉 著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续)
李世愉 著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史论丛(2010年号)
李世愉 著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中国古代官制概论
李世愉、孟彦弘 著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
李世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