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3
版次: 1
ISBN: 9787516199251
定价: 22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990页
字数: 99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23人买过
  •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以抗战时期的知识界为中心,首次对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做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包括“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经济建设与民族复兴”“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等部分。   郑大华,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政府参事,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国际学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般课题、特别委托课题、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课题和重大、重点课题,国家民委重大委托课题、重大课题以及湖南省重大委托课题15项,出版著作16种,译著5种(含合译),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获部省级成果特别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著作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上册: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章节结构
    三 几个关键词的说明

    第一章 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
    (一)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口号
    (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想
    (三)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主张
    二 五四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
    (一)李大钊的“青春中华之创造”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
    (二)孙中山的“大中华民族”和“要恢复民族地位”必先“恢复民族精神”的思想
    (三)“东方文化派”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
    三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一)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二)费希特民族复兴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其影响
    (三)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对民族复兴思潮形成的推动
    (四)知识界关于民族复兴问题的讨论
    四 “七七”后:民族复兴思潮的高涨
    (一)“抗战建国”与民族复兴
    (二)“民族复兴节”的设立和纪念
    (三)中国共产党有限度地使用“民族复兴”的话语

    第二章 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
    一 为什么要实行民主政治
    (一)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救亡图存
    (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三)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认同
    (四)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民族复兴
    二 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民主还是独裁
    (一)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二)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三)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四)国难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选择
    三 宪政运动的兴起与宪法的制定
    (一)“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
    (二)“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三)“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四)战后围绕制定宪法的斗争

    第三章 发展经济与民族复兴
    一 民族复兴必须发展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二)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三)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发展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二 发展经济的道路选择
    (一)“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二)批评“以农立国”论
    (三)反驳“以工立国”论
    (四)其他主张的提出及争论
    三 发展经济的制度选择
    (一)“九一八”后“苏俄热”的兴起
    (二)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四)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下)

    第四章 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
    一 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学术创作是民族复兴之基础
    (二)“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
    二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
    (一)“整理国故”以及学术界的反思
    (二)“九一八”后的“国故整理”
    (三)“七七”后的“国故整理”
    三 “学术中国化”和“文艺的民族形式”
    (一)“学术中国化”的提出
    (二)“学术中国化”的成果
    (三)“学术中国化”的评价
    (四)“文艺的民族形式”及其讨论

    第五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 复兴民族文化的必要与可能
    (一)复兴民族文化以实现民族复兴
    (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复兴的质素和能力
    (四)西方文化的“没落”与中国文化复兴
    二 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一)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认同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
    (四)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选择
    三 现代新儒家复兴民族文化的努力
    (一)批判西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阐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三)探索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结语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的启迪
    一 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的复兴,而是包括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 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中华民族的浴火新生或再生
    三 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将民族复兴等同于文化复兴
    四 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国的大联合、大团结

    附录一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民族复兴文章目录(1931-1945)
    人名索引
    书成后记

    下册
  •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以抗战时期的知识界为中心,首次对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做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包括“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经济建设与民族复兴”“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等部分。
  • 作者简介:
      郑大华,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政府参事,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国际学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般课题、特别委托课题、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课题和重大、重点课题,国家民委重大委托课题、重大课题以及湖南省重大委托课题15项,出版著作16种,译著5种(含合译),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获部省级成果特别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著作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目录:
    上册: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章节结构
    三 几个关键词的说明

    第一章 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
    (一)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口号
    (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想
    (三)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主张
    二 五四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
    (一)李大钊的“青春中华之创造”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
    (二)孙中山的“大中华民族”和“要恢复民族地位”必先“恢复民族精神”的思想
    (三)“东方文化派”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
    三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一)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二)费希特民族复兴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其影响
    (三)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对民族复兴思潮形成的推动
    (四)知识界关于民族复兴问题的讨论
    四 “七七”后:民族复兴思潮的高涨
    (一)“抗战建国”与民族复兴
    (二)“民族复兴节”的设立和纪念
    (三)中国共产党有限度地使用“民族复兴”的话语

    第二章 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
    一 为什么要实行民主政治
    (一)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救亡图存
    (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三)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认同
    (四)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民族复兴
    二 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民主还是独裁
    (一)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二)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三)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四)国难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选择
    三 宪政运动的兴起与宪法的制定
    (一)“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
    (二)“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三)“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四)战后围绕制定宪法的斗争

    第三章 发展经济与民族复兴
    一 民族复兴必须发展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二)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三)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发展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二 发展经济的道路选择
    (一)“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二)批评“以农立国”论
    (三)反驳“以工立国”论
    (四)其他主张的提出及争论
    三 发展经济的制度选择
    (一)“九一八”后“苏俄热”的兴起
    (二)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四)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下)

    第四章 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
    一 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学术创作是民族复兴之基础
    (二)“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
    二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
    (一)“整理国故”以及学术界的反思
    (二)“九一八”后的“国故整理”
    (三)“七七”后的“国故整理”
    三 “学术中国化”和“文艺的民族形式”
    (一)“学术中国化”的提出
    (二)“学术中国化”的成果
    (三)“学术中国化”的评价
    (四)“文艺的民族形式”及其讨论

    第五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 复兴民族文化的必要与可能
    (一)复兴民族文化以实现民族复兴
    (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复兴的质素和能力
    (四)西方文化的“没落”与中国文化复兴
    二 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一)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认同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
    (四)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选择
    三 现代新儒家复兴民族文化的努力
    (一)批判西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阐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三)探索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结语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的启迪
    一 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的复兴,而是包括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 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中华民族的浴火新生或再生
    三 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将民族复兴等同于文化复兴
    四 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国的大联合、大团结

    附录一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民族复兴文章目录(1931-1945)
    人名索引
    书成后记

    下册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17—2022)
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 编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之美
郭文斌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山川故事和藏在山川里的333个小秘密
恩友 文;陈亚非;冯忆南;黄冠余;侯国良;洪涛;倪绍勇;于友善;王晓明;王祖民;周翔;天舒;李一婧;陈翩翩;张心如;冷风;王学颖;邓淑贤/绘。印姗姗;邓淑贤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刘海戏金蟾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李寄斩蛇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周处除害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施爱东 后浪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玄鸟生商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蚕神传说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鲧化黄龙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杜宇化鹃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
中国经典民间传统故事立体书 伏羲画卦 小学生国学启蒙 幼儿3D体翻翻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