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4-01
版次: 1
ISBN: 9787565930614
定价: 9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页数: 168页
字数: 220千字
分类: 医药卫生
2人买过
  • 虽然冠状动脉疾病治疗设备(如支架、导线)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优选还是通过腔内影像学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后再制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本书提供有IVUS、OCT和NIRS的近期新资料,在每个专题中,领域专家都会讨论其诊断应用,特别是易损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实践应用、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新证据,以及为进一步提高成像技术的实用性而正在做的工作。不仅适用于临床心脏病专家、住院医师和学生,还适用于那些有志于应用推广这些基于导管的复杂影像学技术的研究者和工程师,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及其在患者诊疗和介入心脏病学临床研究中的作用。 目录

    第 1 章  IVUS 在识别易损斑块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1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大多数 ACS 的发病原因。易损斑块的概念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而不断发展。血管内超声(IVUS)是少有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具有较强组织穿透力,使我们能够识别易损斑块并全面了解 ACS 的病理生理学。本篇综述总结了目前经IVUS 确立的临床证据,以及对易损斑块及其在 ACS 管理中的作用的新认识。

    第 2 章  IVUS 指导的 PCI:实际应用  13

    为什么大力提倡将 IVUS 用于指导 PCI ?第一个原因是了解血运重建机制。即使狭窄在血管造影中看起来相似,但每个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可能不同。第二个原因是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通过预测和适当预处理,可以避免大多数并发症或在其发生时平稳处理。第三个原因是通过在术中使用交互式 IVUS来优化 PCI 结果。这些对于优选限度地提高血运重建效果,同时优选限度地减少急性并发症,并且最终改善长期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第 3 章  IVUS 指导的 PCI:证据和临床试验  22

    IVUS 指导 PCI 不仅可以改善复杂病变患者的术后结果及长期临床预后,对于单纯病变患者同样有效。然而,IVUS 指导 PCI 的临床使用率仍然较低;因此,亟需进一步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强化专家建议并且扩大使用范围。本章旨在总结讨论既往 IVUS 指导 PCI 的证据及临床研究,进一步启发未来研究的可能性,并扩展其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 4 章  IVUS-OCT 联合导管  32

    IVUS 和 OCT 是评估斑块特征和体积及指导 PCI 的腔内影像学工具。IVUS的高组织穿透力有利于对整个血管壁进行评估,而 OCT 的高分辨率可以对腔内结构进行详细评估。IVUS-OCT 联合探头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发冠状动脉疾病,并与其病理标本更好地关联。本章将讨论 IVUS-OCT 联合导管系统的原理和潜在应用。

    第 5 章  OCT 在易损斑块及 ACS 中的应用 48

    OCT 是一种使用近红外光的腔内影像学技术。OCT 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高分辨率横截面图像,并能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特征。OCT 可以识别ACS 罪犯病变中的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OCT 还能区分易损斑块的重要形态特征,如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巨噬细胞浸润、斑块内微血管、胆固醇结晶、愈合斑块和斑块内出血。

    第 6 章  OCT 指导的 PCI:实际应用  61

    OCT 可提供冠状动脉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可用于优化 PCI。然而,冠状动脉内 OCT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还很有限。与更成熟的 IVUS 相比,OCT 图像解读更复杂,尚无指导 PCI 的标准流程,缺乏随机试验数据,无法进行血管内成像,这些都是导致 OCT 实际应用率不高的原因。本章提供了在 PCI 中使用 OCT的实用分步指南,包括器械组装、简化图像解读和优化 PCI 的流程。

    第 7 章  OCT 指导的 PCI:证据和临床试验  71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有利于优化支架置入及降低支架相关并发症。OCT 可以在 PCI 术中对微观结构进行详细评估。近期,一些大型注册研究、随机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表明,在手术急性期结果和中期临床结局方面,OCT 优于血管造影,且不劣于 IVUS。本章总结了在几种特定情景下支持应用 OCT 指导 PCI的研究数据,介绍了重要的证据,并讨论了当前 OCT 指导 PCI 存在的争议和证据的局限性。

    第 8 章  OCT 的新兴技术:冠状动脉微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83

    OCT 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像技术。血管壁内发生的关键结构变化(包括存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低于临床冠状动脉内 OCT 的分辨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种被称为微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μOCT)的分辨率为 1 ~ 2 μm 的新型 OCT 应运而生。本章总结了μOCT 观察冠状动脉微结构的能力,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

    第 9 章  NIRS 识别高危患者和易损斑块的能力: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91

    既往研究分析了 NIRS 得出的脂质核心负荷指数(LCBI)在量化和识别高危斑块及未来主要不良心脏预后 /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方面的有效性。优选 LCBI4 mm ≥ 400 似乎是区分高危斑块的有效阈值。这项荟萃分析的标准差较小且比值比(OR)更准确,可用于指导未来的研究。

    第 10 章  NIRS 指导的 PCI:实际应用和现有证据 104

    在识别富脂斑块方面,冠状动脉内 NIRS 已根据组织病理学这一金标准进行了广泛验证。目前,NIRS 作为一种多模态成像导管与 IVUS 联合应用于临床。NIRS 可用于在 PCI 术前明确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指导选择支架长度和确定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风险。NIRS 可以识别 PCI 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易感人群,并识别特定部位未来发生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增加的易损斑块。

    第 11 章  心脏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变的侵入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成熟模式与新兴技术 116

    尽管过去 50 年来心脏移植受者的诊疗工作取得了进步,但心脏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变(CAV)仍然是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CAV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长期预后至关重要。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筛查 CAV 的金标准,然而其检测早期 CAV 的敏感性低。有创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管病变特征,能识别移植后早期发生的 CAV,并揭示其发病机制。在广泛应用这些新兴技术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验证。

    第 12 章  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和很好管理:心血管成像的作用 129

    心肌桥(MB)既往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因为大多数 MB 患者无临床症状。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心肌桥动脉收缩期受压 / 舒张期受限、MB 上游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MB 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对于难治性心绞痛的 MB 患者,很好治疗策略应根据多方面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评估逐一确定,这通常需要多学科的诊断方法。本章总结了MB 的临床意义和管理,强调了目前可用的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作用。

    第 13 章  基于血管内成像的生理评估 138

    血管内成像(IVI)在临床上可用于评估病变结构和特征,但不能用于评估心肌缺血。目前已研发出多种基于 IVI 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基于IVI 的 FFR 的算法是基于基本流体动力学和原始微血管模型,其准确率为88% ~ 94%,与有创 FFR 的相关性较强(0.69 ~ 0.89)。由于其可通过单个诊断器械对病变的解剖和生理特性进行全面、节省时间 / 成本的评估,它可在指导和优化 PCI 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 内容简介:
    虽然冠状动脉疾病治疗设备(如支架、导线)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优选还是通过腔内影像学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后再制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决策。本书提供有IVUS、OCT和NIRS的近期新资料,在每个专题中,领域专家都会讨论其诊断应用,特别是易损斑块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实践应用、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新证据,以及为进一步提高成像技术的实用性而正在做的工作。不仅适用于临床心脏病专家、住院医师和学生,还适用于那些有志于应用推广这些基于导管的复杂影像学技术的研究者和工程师,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及其在患者诊疗和介入心脏病学临床研究中的作用。
  • 目录:
    目录

    第 1 章  IVUS 在识别易损斑块及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1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大多数 ACS 的发病原因。易损斑块的概念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而不断发展。血管内超声(IVUS)是少有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技术,具有较强组织穿透力,使我们能够识别易损斑块并全面了解 ACS 的病理生理学。本篇综述总结了目前经IVUS 确立的临床证据,以及对易损斑块及其在 ACS 管理中的作用的新认识。

    第 2 章  IVUS 指导的 PCI:实际应用  13

    为什么大力提倡将 IVUS 用于指导 PCI ?第一个原因是了解血运重建机制。即使狭窄在血管造影中看起来相似,但每个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可能不同。第二个原因是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通过预测和适当预处理,可以避免大多数并发症或在其发生时平稳处理。第三个原因是通过在术中使用交互式 IVUS来优化 PCI 结果。这些对于优选限度地提高血运重建效果,同时优选限度地减少急性并发症,并且最终改善长期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第 3 章  IVUS 指导的 PCI:证据和临床试验  22

    IVUS 指导 PCI 不仅可以改善复杂病变患者的术后结果及长期临床预后,对于单纯病变患者同样有效。然而,IVUS 指导 PCI 的临床使用率仍然较低;因此,亟需进一步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强化专家建议并且扩大使用范围。本章旨在总结讨论既往 IVUS 指导 PCI 的证据及临床研究,进一步启发未来研究的可能性,并扩展其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 4 章  IVUS-OCT 联合导管  32

    IVUS 和 OCT 是评估斑块特征和体积及指导 PCI 的腔内影像学工具。IVUS的高组织穿透力有利于对整个血管壁进行评估,而 OCT 的高分辨率可以对腔内结构进行详细评估。IVUS-OCT 联合探头具有协同作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原发冠状动脉疾病,并与其病理标本更好地关联。本章将讨论 IVUS-OCT 联合导管系统的原理和潜在应用。

    第 5 章  OCT 在易损斑块及 ACS 中的应用 48

    OCT 是一种使用近红外光的腔内影像学技术。OCT 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高分辨率横截面图像,并能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特征。OCT 可以识别ACS 罪犯病变中的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OCT 还能区分易损斑块的重要形态特征,如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巨噬细胞浸润、斑块内微血管、胆固醇结晶、愈合斑块和斑块内出血。

    第 6 章  OCT 指导的 PCI:实际应用  61

    OCT 可提供冠状动脉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可用于优化 PCI。然而,冠状动脉内 OCT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还很有限。与更成熟的 IVUS 相比,OCT 图像解读更复杂,尚无指导 PCI 的标准流程,缺乏随机试验数据,无法进行血管内成像,这些都是导致 OCT 实际应用率不高的原因。本章提供了在 PCI 中使用 OCT的实用分步指南,包括器械组装、简化图像解读和优化 PCI 的流程。

    第 7 章  OCT 指导的 PCI:证据和临床试验  71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有利于优化支架置入及降低支架相关并发症。OCT 可以在 PCI 术中对微观结构进行详细评估。近期,一些大型注册研究、随机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表明,在手术急性期结果和中期临床结局方面,OCT 优于血管造影,且不劣于 IVUS。本章总结了在几种特定情景下支持应用 OCT 指导 PCI的研究数据,介绍了重要的证据,并讨论了当前 OCT 指导 PCI 存在的争议和证据的局限性。

    第 8 章  OCT 的新兴技术:冠状动脉微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83

    OCT 是一种被广泛用于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像技术。血管壁内发生的关键结构变化(包括存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低于临床冠状动脉内 OCT 的分辨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种被称为微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μOCT)的分辨率为 1 ~ 2 μm 的新型 OCT 应运而生。本章总结了μOCT 观察冠状动脉微结构的能力,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

    第 9 章  NIRS 识别高危患者和易损斑块的能力: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91

    既往研究分析了 NIRS 得出的脂质核心负荷指数(LCBI)在量化和识别高危斑块及未来主要不良心脏预后 /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方面的有效性。优选 LCBI4 mm ≥ 400 似乎是区分高危斑块的有效阈值。这项荟萃分析的标准差较小且比值比(OR)更准确,可用于指导未来的研究。

    第 10 章  NIRS 指导的 PCI:实际应用和现有证据 104

    在识别富脂斑块方面,冠状动脉内 NIRS 已根据组织病理学这一金标准进行了广泛验证。目前,NIRS 作为一种多模态成像导管与 IVUS 联合应用于临床。NIRS 可用于在 PCI 术前明确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指导选择支架长度和确定围术期心肌梗死的风险。NIRS 可以识别 PCI 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易感人群,并识别特定部位未来发生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增加的易损斑块。

    第 11 章  心脏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变的侵入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成熟模式与新兴技术 116

    尽管过去 50 年来心脏移植受者的诊疗工作取得了进步,但心脏同种异体移植血管病变(CAV)仍然是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CAV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长期预后至关重要。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筛查 CAV 的金标准,然而其检测早期 CAV 的敏感性低。有创性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管病变特征,能识别移植后早期发生的 CAV,并揭示其发病机制。在广泛应用这些新兴技术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验证。

    第 12 章  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和很好管理:心血管成像的作用 129

    心肌桥(MB)既往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因为大多数 MB 患者无临床症状。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心肌桥动脉收缩期受压 / 舒张期受限、MB 上游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和(或)血管痉挛性心绞痛,MB 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对于难治性心绞痛的 MB 患者,很好治疗策略应根据多方面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评估逐一确定,这通常需要多学科的诊断方法。本章总结了MB 的临床意义和管理,强调了目前可用的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作用。

    第 13 章  基于血管内成像的生理评估 138

    血管内成像(IVI)在临床上可用于评估病变结构和特征,但不能用于评估心肌缺血。目前已研发出多种基于 IVI 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基于IVI 的 FFR 的算法是基于基本流体动力学和原始微血管模型,其准确率为88% ~ 94%,与有创 FFR 的相关性较强(0.69 ~ 0.89)。由于其可通过单个诊断器械对病变的解剖和生理特性进行全面、节省时间 / 成本的评估,它可在指导和优化 PCI 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临床应用及病例荟萃
[韩]申恩石(Eun-Seok Shin) 主编;唐强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病毒和细菌的秘密 揭秘身体的秘密科普翻翻书 全套4册 儿童3d立体翻翻书 我的肚子血液的秘密揭秘大脑风暴 幼儿情景体验绘本 3-6岁宝宝撕不烂幼儿启蒙绘本
成都地图出版社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旋磨术复杂病例及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新加坡]杨昌强(Khung Keong Yeo) 主编;[美]雷金纳德·卢(Reginald Low)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逆向介入治疗
张斌;葛雷;荆全民;窦克非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造影读片技巧图解:正常及异常造影
朱舜明 刘 巍 郭艳杰 李国栋 译;[日]中川义久;[日]林秀隆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简明教程
陈绍良 主编;陈良龙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葛均波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病毒一病毒病一诊疗③新型冠状病毒一病毒病一康复
编者:李宁|责编:蔡红//乔悦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CTA:病例精粹
克劳迪奥·斯穆克洛维斯基(Claudio Smuclovisky) 主编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
郭航远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口部病变介入诊疗手册——Szabo技术
作者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冠状动脉疾病
杨娅 纳丽莎 王琴 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