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2019-12
版次: 1
ISBN: 9787521005721
定价: 16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9页
分类: 自然科学
  •   该书聚焦海洋与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应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第三部分――适应气候变化。系统总结了中国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全面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关键海区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及其相伴随的影响,预测了海洋与气候变化趋势,从海洋角度来探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对策、措施和政策。
      第一部分共分十二章,主要就海洋在气候系统变化中的作用、海洋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古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海洋气候变化的归因、极区的气候变化、深海环境变化的探测事实、太平洋-印度洋-中国近海的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海平面变化事实进行阐述,并从海洋气候要素与主要海洋变率模态、全球与中国沿海海平面、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极地环境这四个重要方面重点评估了未来海洋气候变化趋势及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共分十二章,重点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邻近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围绕气候变化对中国海的海洋关键过程、季风和台风、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灾害、中国水文水资源、干旱半干旱区、海岸带、沿海重大工程、海洋渔业、沿海城市和岛屿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就气候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资源进行阐述和作出展望。
      第三部分共分九章,通过梳理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围绕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从海洋角度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技术对策建议。第2~4章分别从海洋碳汇、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水合物、生态文明建设层面来阐述减缓对策。第5~7章从重大城市、沿海重大工程设施,海洋产业的角度,由点到线再到面集中讨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第8章突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的重要性,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的内容,无论气候怎样变化,科技支撑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减弱。第9章提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战略。未来应围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核心主题,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升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水平。应以海洋气候变化监测预测、沿海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抓手,做好海洋开发和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加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把控,将海洋强国战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有机结合。 第1章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
    1.1 海洋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
    1.1.1 海洋气候变化的事实和未来趋势
    1.1.2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
    1.2 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
    1.2.1 我国海洋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机遇
    1.2.2 我国海洋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3 未来展望
    1.4 本评估报告章节结构及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海洋碳汇
    2.1 概述
    2.1.1 红树林
    2.1.2 海草床
    2.1.3 盐沼植被群落
    2.1.4 微型生物碳汇
    2.1.5 近海藻养殖碳汇
    2.2 已开展的工作与成效评估
    2.2.1 我国海洋碳汇本底概况
    2.2.2 “南红北柳”生态工程
    2.2.3 陆海统筹增汇生态工程
    2.2.4 以贝藻养殖为主体的渔业碳汇
    2.2.5 海洋地球工程――海洋铁施肥
    2.2.6 海洋地球工程――人工上升流
    2.2.7 海洋地球工程――海洋碳封存
    2.2.8 蓝碳组织及科技活动
    2.3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2.3.1 需加强对传统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修复与保护
    2.3.2 人工手段增加海洋生物碳汇的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2.3.3 海洋碳封存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且国际社会尚存争议
    2.4 未来方向
    2.4.1 深入研究海洋碳汇过程与调控机制,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
    2.4.2 抓好海洋碳汇现状评估、规划及永久性海洋碳汇监测站体系建设
    2.4.3 探索建立陆海统筹近海增汇工程和定量化的生态补偿制度
    2.4.4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实验体系大科学工程与增汇技术研发与示范
    2.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水合物
    3.1 概述
    3.1.1 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3.1.2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3.2 已经开展的工作与成效评估
    3.2.1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状况分析
    3.2.2 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国内外政策背景
    3.2.3 我国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做出的努力
    3.2.4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进展
    3.3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3.4 未来方向
    3.4.1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3.4.2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经济性分析
    3.4.3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愿景及策略
    3.4.4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相关建议
    3.5 总结
    参考文献
    ……
    第4章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5章 沿海重大城市群适应气候变化
    第6章 沿海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
    第7章 海洋产业适应气候变化
    第8章 科学技术支撑
    第9章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战略
  • 内容简介:
      该书聚焦海洋与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应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第三部分――适应气候变化。系统总结了中国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全面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关键海区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及其相伴随的影响,预测了海洋与气候变化趋势,从海洋角度来探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对策、措施和政策。
      第一部分共分十二章,主要就海洋在气候系统变化中的作用、海洋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古海洋气候变化、海洋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海洋气候变化的归因、极区的气候变化、深海环境变化的探测事实、太平洋-印度洋-中国近海的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变化、海平面变化事实进行阐述,并从海洋气候要素与主要海洋变率模态、全球与中国沿海海平面、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极地环境这四个重要方面重点评估了未来海洋气候变化趋势及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共分十二章,重点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邻近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围绕气候变化对中国海的海洋关键过程、季风和台风、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灾害、中国水文水资源、干旱半干旱区、海岸带、沿海重大工程、海洋渔业、沿海城市和岛屿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就气候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资源进行阐述和作出展望。
      第三部分共分九章,通过梳理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围绕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从海洋角度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提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技术对策建议。第2~4章分别从海洋碳汇、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水合物、生态文明建设层面来阐述减缓对策。第5~7章从重大城市、沿海重大工程设施,海洋产业的角度,由点到线再到面集中讨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第8章突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的重要性,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的内容,无论气候怎样变化,科技支撑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减弱。第9章提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战略。未来应围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核心主题,加强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升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灾害的应对能力和水平。应以海洋气候变化监测预测、沿海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抓手,做好海洋开发和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加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把控,将海洋强国战略、“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有机结合。
  • 目录:
    第1章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
    1.1 海洋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
    1.1.1 海洋气候变化的事实和未来趋势
    1.1.2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
    1.2 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
    1.2.1 我国海洋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机遇
    1.2.2 我国海洋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3 未来展望
    1.4 本评估报告章节结构及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海洋碳汇
    2.1 概述
    2.1.1 红树林
    2.1.2 海草床
    2.1.3 盐沼植被群落
    2.1.4 微型生物碳汇
    2.1.5 近海藻养殖碳汇
    2.2 已开展的工作与成效评估
    2.2.1 我国海洋碳汇本底概况
    2.2.2 “南红北柳”生态工程
    2.2.3 陆海统筹增汇生态工程
    2.2.4 以贝藻养殖为主体的渔业碳汇
    2.2.5 海洋地球工程――海洋铁施肥
    2.2.6 海洋地球工程――人工上升流
    2.2.7 海洋地球工程――海洋碳封存
    2.2.8 蓝碳组织及科技活动
    2.3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2.3.1 需加强对传统蓝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修复与保护
    2.3.2 人工手段增加海洋生物碳汇的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2.3.3 海洋碳封存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且国际社会尚存争议
    2.4 未来方向
    2.4.1 深入研究海洋碳汇过程与调控机制,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
    2.4.2 抓好海洋碳汇现状评估、规划及永久性海洋碳汇监测站体系建设
    2.4.3 探索建立陆海统筹近海增汇工程和定量化的生态补偿制度
    2.4.4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实验体系大科学工程与增汇技术研发与示范
    2.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海洋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水合物
    3.1 概述
    3.1.1 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3.1.2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3.2 已经开展的工作与成效评估
    3.2.1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状况分析
    3.2.2 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国内外政策背景
    3.2.3 我国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做出的努力
    3.2.4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进展
    3.3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3.4 未来方向
    3.4.1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3.4.2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经济性分析
    3.4.3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愿景及策略
    3.4.4 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相关建议
    3.5 总结
    参考文献
    ……
    第4章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5章 沿海重大城市群适应气候变化
    第6章 沿海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
    第7章 海洋产业适应气候变化
    第8章 科学技术支撑
    第9章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战略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一):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编制委员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编制委员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安钢股份公司第一轧钢厂志(1998-2017)
《第一轧钢厂志》编纂委员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蓝瓶物语
《第一财经周刊》 著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灌区基本情况普查报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编委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报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编委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地下水取水井基本情况普查报告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编委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报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编委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报告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编委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全国水利普查综合报告/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编委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报告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编委会 编
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1时间的故事
《第一时间的故事》编委会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