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亚文化与县域青年发展

流行亚文化与县域青年发展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2020-07
版次: 1
ISBN: 9787510891953
定价: 6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1页
分类: 政治
44人买过
  •   文化研究的责任既不是颂扬也不是激烈批评。而是提供未来想象。
      《流行亚文化与县域青年发展》从大众文化入手,用大量篇幅论证后现代主义并不否定社会性和道德性,而是为政治参与和社会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空间。   黄勤锦,女,教育硕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从事青少年社会与道德研究。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佛山市教育基金二等奖、佛山市优秀妇女工作者、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团中央课题1顼,省教育厅课题1项,佛山市社科课题6项,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市社科重点课题2项,主持其他课题20多项,是广东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出版专著《境遇与态度:“90后”县域青年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化复兴》。 导论

    第一章 亚文化的后现代性
    一、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浮现
    (一)碎片化资料:故事凋零
    (二)去中心化传播:不分雅俗
    (三)平面化生产:戏谑狂欢
    (四)销蚀化:人性与主体
    二、县域青年
    (一)看不见的县域青年
    (二)“历史地”县域青年
    (三)“此在”的县域青年
    (四)多元的县域青年

    第二章 县域青年的亚文化生产
    一、资本引导操控
    (一)资本“嗜血”的本性
    (二)亚文化媒介载体和形式内容更丰富
    (三)资本牟利的动机下个性化信息的聚合服务加强
    二、亚文化生产场域
    (一)跨界的生产空间:“狂欢”圣地
    (二)生产资料:特殊文本
    (三)生产者
    (四)生产力:技术革命
    (五)生产关系:族群共谋
    三、亚文化生产动机:身份探索
    (一)自我意义生产
    (二)探索方式:仪式化生活或生活仪式化
    (三)沉浸于幻象的秩序
    (四)“光荣目标”号召下的共同体
    四、生产产品:“指意物+意义”完成隐喻
    (一)风格化的抵抗
    (二)生活方式的选择:平衡自我和他者的评价
    (三)景观消费:象征意义
    五、流行亚文化生产和传播特点
    六、社会分层下的亚文化
    (一)文化分层有序
    (二)文化主体的同质性
    (三)产品的阶级表征
    七、协商世界:多元镜像的混杂
    (一)虚实混杂
    (二)阶层混杂
    (三)前后台场景混杂
    (四)媒介跨界

    第三章 县域青年的亚文化认同
    一、自我认同
    二、群体认同
    (一)情感认同为主
    (二)理性认同为辅

    第四章 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原因
    (一)刻板印象的社会学原因
    (二)刻板印象的传播学原因
    二、社会对青年亚文化刻板印象的内容
    (一)围观印象:低俗可笑
    (二)动机判断:狂妄自恋
    (三)性质定义:暗黑负面
    (四)群体归类:病毒式跟风
    三、青年的亚文化刻板印象威胁

    第五章 县域青年的发展需要
    一、教育水平提升
    (一)打破文化身份规则的图式
    (二)削弱教育等级区隔体系
    (三)坚定知识改变人生的看法
    二、就业等次升级
    三、消费质量增高
    (一)从追求“同步”到追求“自己的声音”
    (二)从单一的“晒”到“自由的意义生产”
    (三)从“基础性”到“晋升性”的教育消费
    四、公共生活参与能力及主动性同步跃升
    (一)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
    (二)增加宏大叙事的背景
    (三)文化自知之明

    第六章 流行亚文化对县域青年发展的影响
    一、个体化与标准化:生活处境和人生模式
    (一)解放的维度
    (二)祛魅的维度
    (三)新的社会约束
    二、社会调和剂:解决矛盾
    (一)青年与父辈代际间矛盾
    (二)情感与理性矛盾
    (三)城乡矛盾
    (四)主次文化矛盾
    (五)经济与文化矛盾
    三、参与或阻碍社会生活的手段
    (一)提供多样态的关系联结
    (二)提供多样态的社会生活实践
    (三)身体悬浮阻碍现实交往的参与
    四、社会稳定的双刃剑
    (一)开辟社会流动新途径
    (二)巩固或形成新的社会区隔
    五、社会对县域青年发展的应对:品质发展
    (一)社会流动顺畅
    (二)公共空间开拓
    (三)尊重青年人权利
    (四)建构舒展而自由的社会氛围
    (五)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控制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文化研究的责任既不是颂扬也不是激烈批评。而是提供未来想象。
      《流行亚文化与县域青年发展》从大众文化入手,用大量篇幅论证后现代主义并不否定社会性和道德性,而是为政治参与和社会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空间。
  • 作者简介:
      黄勤锦,女,教育硕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从事青少年社会与道德研究。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佛山市教育基金二等奖、佛山市优秀妇女工作者、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团中央课题1顼,省教育厅课题1项,佛山市社科课题6项,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市社科重点课题2项,主持其他课题20多项,是广东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出版专著《境遇与态度:“90后”县域青年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化复兴》。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亚文化的后现代性
    一、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浮现
    (一)碎片化资料:故事凋零
    (二)去中心化传播:不分雅俗
    (三)平面化生产:戏谑狂欢
    (四)销蚀化:人性与主体
    二、县域青年
    (一)看不见的县域青年
    (二)“历史地”县域青年
    (三)“此在”的县域青年
    (四)多元的县域青年

    第二章 县域青年的亚文化生产
    一、资本引导操控
    (一)资本“嗜血”的本性
    (二)亚文化媒介载体和形式内容更丰富
    (三)资本牟利的动机下个性化信息的聚合服务加强
    二、亚文化生产场域
    (一)跨界的生产空间:“狂欢”圣地
    (二)生产资料:特殊文本
    (三)生产者
    (四)生产力:技术革命
    (五)生产关系:族群共谋
    三、亚文化生产动机:身份探索
    (一)自我意义生产
    (二)探索方式:仪式化生活或生活仪式化
    (三)沉浸于幻象的秩序
    (四)“光荣目标”号召下的共同体
    四、生产产品:“指意物+意义”完成隐喻
    (一)风格化的抵抗
    (二)生活方式的选择:平衡自我和他者的评价
    (三)景观消费:象征意义
    五、流行亚文化生产和传播特点
    六、社会分层下的亚文化
    (一)文化分层有序
    (二)文化主体的同质性
    (三)产品的阶级表征
    七、协商世界:多元镜像的混杂
    (一)虚实混杂
    (二)阶层混杂
    (三)前后台场景混杂
    (四)媒介跨界

    第三章 县域青年的亚文化认同
    一、自我认同
    二、群体认同
    (一)情感认同为主
    (二)理性认同为辅

    第四章 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的原因
    (一)刻板印象的社会学原因
    (二)刻板印象的传播学原因
    二、社会对青年亚文化刻板印象的内容
    (一)围观印象:低俗可笑
    (二)动机判断:狂妄自恋
    (三)性质定义:暗黑负面
    (四)群体归类:病毒式跟风
    三、青年的亚文化刻板印象威胁

    第五章 县域青年的发展需要
    一、教育水平提升
    (一)打破文化身份规则的图式
    (二)削弱教育等级区隔体系
    (三)坚定知识改变人生的看法
    二、就业等次升级
    三、消费质量增高
    (一)从追求“同步”到追求“自己的声音”
    (二)从单一的“晒”到“自由的意义生产”
    (三)从“基础性”到“晋升性”的教育消费
    四、公共生活参与能力及主动性同步跃升
    (一)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
    (二)增加宏大叙事的背景
    (三)文化自知之明

    第六章 流行亚文化对县域青年发展的影响
    一、个体化与标准化:生活处境和人生模式
    (一)解放的维度
    (二)祛魅的维度
    (三)新的社会约束
    二、社会调和剂:解决矛盾
    (一)青年与父辈代际间矛盾
    (二)情感与理性矛盾
    (三)城乡矛盾
    (四)主次文化矛盾
    (五)经济与文化矛盾
    三、参与或阻碍社会生活的手段
    (一)提供多样态的关系联结
    (二)提供多样态的社会生活实践
    (三)身体悬浮阻碍现实交往的参与
    四、社会稳定的双刃剑
    (一)开辟社会流动新途径
    (二)巩固或形成新的社会区隔
    五、社会对县域青年发展的应对:品质发展
    (一)社会流动顺畅
    (二)公共空间开拓
    (三)尊重青年人权利
    (四)建构舒展而自由的社会氛围
    (五)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控制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