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与乡愁:中国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

游牧与乡愁:中国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0-09
ISBN: 9787565727252
定价: 68.00
分类: 文学
1人买过
  •   “重写中国电影历史”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史学实践的主轴,“重建中国电影历史主体性”是近年来海峡两岸电影创作者和电影学人的共同期待。《游牧与乡愁:中国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主要以“区域情感史”的研究方法为方法论,梳理台湾区域文化“游牧”轨迹与台湾儿童电影童年“乡愁”的话语嬗变脉络,研究台湾儿童电影历史生成与台湾社会情感起伏的深层关联,并在分析两岸儿童电影互文要素的基础上,明证对台湾儿童电影历史矿体的史学考量在“中国电影历史主体性”重建中的价值。   韩佳政,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会员,曾任第24届、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主要从事儿童电影创作与历史、媒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绪论 中国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1957-2010)
    第一节 研究方法:整体史观念与儿童电影创作理论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文献综述:未被开掘的繁茂电影历史矿体
    第三节 研究价值:整体史方法论实践与创作理论的范式转型

    第一章 发生考辨:《五子哭墓》的流浪悲情(1895-1956)
    第一节 考辨与修正:台湾儿童电影的发轫之作《五子哭墓》
    第二节 历史发生的生态与史况:畸形产业结构与台湾闽南语电影的勃兴

    第二章 伦理本位:家庭框架中的台湾苦儿流浪儿童电影的还乡症候(1957-1963)
    第一节 情感表现及生成动因:异乡漂泊与流浪悲情
    第二节 成年乡愁与童年漂泊:社会情感的影像传达
    第三节 历时态美学继承关系:中国苦儿与台湾流浪

    第三章 族群叙述:中国台湾儿童电影的类型突破(1964-1981)
    第一节 台湾社会文化:“复兴中华”向“建设台湾”的转向
    第二节 社会情感复杂交织下的儿童电影类型突破
    第三节 共时维度下两岸儿童电影的主体间性特质

    第四章 本土表达:台湾社会力崛起与电影中儿童情感表达的话语转向(1982-2010)
    第一节 民间情感的转型:威权统治的式微与台湾社会力的崛起
    第二节 儿童写实的批判:对失序的社会价值与成人信仰的修复
    第三节 迁徙旅程的隐喻:都市空间与被放逐的、父母缺席的童年
    第四节 儿童叙事的突围:区域电影生态缺陷与类型价值的重估

    结语
    附录 台湾儿童电影片目(1957-2010)
    参考文献
    致谢
  • 内容简介:
      “重写中国电影历史”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史学实践的主轴,“重建中国电影历史主体性”是近年来海峡两岸电影创作者和电影学人的共同期待。《游牧与乡愁:中国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主要以“区域情感史”的研究方法为方法论,梳理台湾区域文化“游牧”轨迹与台湾儿童电影童年“乡愁”的话语嬗变脉络,研究台湾儿童电影历史生成与台湾社会情感起伏的深层关联,并在分析两岸儿童电影互文要素的基础上,明证对台湾儿童电影历史矿体的史学考量在“中国电影历史主体性”重建中的价值。
  • 作者简介:
      韩佳政,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会员,曾任第24届、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主要从事儿童电影创作与历史、媒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 目录:
    绪论 中国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1957-2010)
    第一节 研究方法:整体史观念与儿童电影创作理论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文献综述:未被开掘的繁茂电影历史矿体
    第三节 研究价值:整体史方法论实践与创作理论的范式转型

    第一章 发生考辨:《五子哭墓》的流浪悲情(1895-1956)
    第一节 考辨与修正:台湾儿童电影的发轫之作《五子哭墓》
    第二节 历史发生的生态与史况:畸形产业结构与台湾闽南语电影的勃兴

    第二章 伦理本位:家庭框架中的台湾苦儿流浪儿童电影的还乡症候(1957-1963)
    第一节 情感表现及生成动因:异乡漂泊与流浪悲情
    第二节 成年乡愁与童年漂泊:社会情感的影像传达
    第三节 历时态美学继承关系:中国苦儿与台湾流浪

    第三章 族群叙述:中国台湾儿童电影的类型突破(1964-1981)
    第一节 台湾社会文化:“复兴中华”向“建设台湾”的转向
    第二节 社会情感复杂交织下的儿童电影类型突破
    第三节 共时维度下两岸儿童电影的主体间性特质

    第四章 本土表达:台湾社会力崛起与电影中儿童情感表达的话语转向(1982-2010)
    第一节 民间情感的转型:威权统治的式微与台湾社会力的崛起
    第二节 儿童写实的批判:对失序的社会价值与成人信仰的修复
    第三节 迁徙旅程的隐喻:都市空间与被放逐的、父母缺席的童年
    第四节 儿童叙事的突围:区域电影生态缺陷与类型价值的重估

    结语
    附录 台湾儿童电影片目(1957-2010)
    参考文献
    致谢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