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时代·社会

人·时代·社会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18-08
ISBN: 9787542663252
定价: 8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分类: 历史
28人买过
  • 本书是叶书宗教授写的自传,他选择80年人生亲历中的那些典型事实(故事),通过这些事实(故事),反映中国社会的翻天复地变化。同时,以史学工作者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透过这些事实(故事),观察和反映中国人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的变化。该书稿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属于下层人民的历史,是一段历史的“录像”,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故事性。全书既是一部优秀的传记,又是一名苏联史研究专家的人生轨迹,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叶书宗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著名的苏联史专家。曾任上海师大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历史系主任等职务,退休后笔耕不断,又写了数部苏联史著作和数十篇苏联史研究论文。 一  根
    1.父亲与20世纪30、40年代的天台县初等教育
    文华小学的辉煌
    城关的四完小格局
    2.父亲的死
    父亲的最后岁月
    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
    3.母亲的幼年、青年、老年
    我所知道的母亲的幼年
    青年时期的母亲
    晚年的母亲
    4.高风亮节李行孝
    李行孝居士改变了我的人生
    重见李老

    二  梦中的故乡
    5.琐忆天台城墙
    古老、苍凉的天台县城墙
    环城巡礼
    6.祈雨
    “取水
    “送水
    7.我所知道的天台佛教居士林
    天台佛教居士林问题的重提
    昙花一现的天台佛教居士林
    8.天台县解放前后
    1949年春浙东游击纵队两度攻占天台县城关镇
    天台县的解放是平静的
    我家也分到了胜利果实
    9.中学年代的记忆
    记忆中的抗关援朝运动
    开始热爱体育运动
    10.赶考
    第一次跨出天台县界
    赴考

    三  学术生涯奠基
    11.远去的故乡!
    别了,故乡!
    踏进大上海
    12.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
    紧张而令人兴奋的新学习生活
    我的学号是5405135
    13.“肃反运动”:我进大学以后经历的
    第一场政治运动
    学习《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三批材料》
    费明君老师遭殃了
    年级里的肃反运动
    “网络肃反
    14.我经历的“反右派斗争
    华东师大历史系的“鸣放
    反右派斗争
    15.“反右派斗争”留给我的记忆
    同学之间怎样相处成了问题
    我后来认识的三位右派分子
    对“反右”的直线式感觉
    16.作为大学生的最后一年
    最后学习的课程
    第一次下乡劳动
    围歼麻雀
    最后一次教育实习
    告别华东师大

    四  初登讲台
    17.初识上海师范学院
    报到第一天
    反差中的和谐校园
    魂牵梦绕41年的历史系
    工资咏叹调
    18.大跃进年代的几次劳动锻炼
    上不了天的棉花高产“卫星”
    深翻土地
    人民公社大食堂
    难忘的一段饲养员经历
    19.教育大革命点滴
    教育方针大辩论
    关于“厚今薄古”问题的争论与实践
    执教世界现代史
    20.三年“暂时困难”杂想
    是谁招来“困难”这个魔头?
    “暂时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危机的某种表现

    五  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年
    21.中国人民大学:只看见两座楼房
    只有两座楼房的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宝”
    1962年除夕夜微醺的感觉
    我喜欢上了读“原著”
    22.槐花飘香的北京生活
    我也喜欢啃窝窝头
    醉人的北京初夏
    关于北京几处名胜古迹的历史畅想曲

    六  苦寒的十二年
    23.学习外语的咏叹调
    自叹缺乏学习外语的天赋
    在俄语世界里也能简单交流:白俄罗斯纪行
    在英语世界里可以不使用英语:新加坡印象
    24.参加“四清”运动的感受与收获
    农村生活一年也能胜读十年书
    落后的农村是落后的中国的根
    25.大串联的回忆
    去济南真的又“挤”又“难”
    千佛山无佛
    26.上海师院:上海的“文革”重灾区
    上海高校武斗的激烈战场
    红砖黛瓦的校园里冤魂多
    张春桥亲自召开1970年元月11日座谈会
    对上海师院沦为“文革”重灾区的反思
    “9.13事件”的震动
    27.上海高校的五校合并
    终于回归历史系
    史学专业研究的新起步
    邂逅谢芳女士及其他
    28.接待外宾的点滴回忆
    见识“巴黎公社文物收藏家
    另几次接待外宾的印象
    上海外事领域也“掺沙子
    29.职称咏叹调
    当了整整20年助教
    评副教授的波折
    教授职称的嗟叹
    30.住房咏叹调
    难觅栖身地
    我把它当做我的“社会主义”了
    拥有属于自己所有的住房
    福利性租赁住房的是是非非

    七  梦圆学术人生
    31.学术的春天姗姗而来
    终于看到“四人帮”倒台
    上海师院复校了
    学术灵魂的自我救赎
    世界现代史研究会成立
    32.走在“寻求历史的真实
    写真实的历史”的崎岖路上
    被戏称作“叶哈林
    还布哈林以历史清白
    反思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思考
    苏联东欧史研究会
    33.跃上苏联史研究新台阶
    不能忘记沈志华
    撰写《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写《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宛若燕子衔泥筑巢
    34.白头何需吝剩勇
    我心目中的长江文明及研究
    舒展长江文明历史画卷
    参加大学生党建巡视组的体会
    参与编写上海师大名师列传

    八  邮海无涯,岁月有情
    35.集邮:我终生的爱好
    我自定的、坚持的集邮三要素
    我读集邮册的三要素
    我的海外邮票收藏
    集邮册也是亲情册、友谊册
    后记
    附录  1979年以来著作、获奖、受聘一览表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叶书宗教授写的自传,他选择80年人生亲历中的那些典型事实(故事),通过这些事实(故事),反映中国社会的翻天复地变化。同时,以史学工作者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透过这些事实(故事),观察和反映中国人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的变化。该书稿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属于下层人民的历史,是一段历史的“录像”,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故事性。全书既是一部优秀的传记,又是一名苏联史研究专家的人生轨迹,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 作者简介:
    叶书宗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著名的苏联史专家。曾任上海师大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历史系主任等职务,退休后笔耕不断,又写了数部苏联史著作和数十篇苏联史研究论文。
  • 目录:
    一  根
    1.父亲与20世纪30、40年代的天台县初等教育
    文华小学的辉煌
    城关的四完小格局
    2.父亲的死
    父亲的最后岁月
    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
    3.母亲的幼年、青年、老年
    我所知道的母亲的幼年
    青年时期的母亲
    晚年的母亲
    4.高风亮节李行孝
    李行孝居士改变了我的人生
    重见李老

    二  梦中的故乡
    5.琐忆天台城墙
    古老、苍凉的天台县城墙
    环城巡礼
    6.祈雨
    “取水
    “送水
    7.我所知道的天台佛教居士林
    天台佛教居士林问题的重提
    昙花一现的天台佛教居士林
    8.天台县解放前后
    1949年春浙东游击纵队两度攻占天台县城关镇
    天台县的解放是平静的
    我家也分到了胜利果实
    9.中学年代的记忆
    记忆中的抗关援朝运动
    开始热爱体育运动
    10.赶考
    第一次跨出天台县界
    赴考

    三  学术生涯奠基
    11.远去的故乡!
    别了,故乡!
    踏进大上海
    12.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
    紧张而令人兴奋的新学习生活
    我的学号是5405135
    13.“肃反运动”:我进大学以后经历的
    第一场政治运动
    学习《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三批材料》
    费明君老师遭殃了
    年级里的肃反运动
    “网络肃反
    14.我经历的“反右派斗争
    华东师大历史系的“鸣放
    反右派斗争
    15.“反右派斗争”留给我的记忆
    同学之间怎样相处成了问题
    我后来认识的三位右派分子
    对“反右”的直线式感觉
    16.作为大学生的最后一年
    最后学习的课程
    第一次下乡劳动
    围歼麻雀
    最后一次教育实习
    告别华东师大

    四  初登讲台
    17.初识上海师范学院
    报到第一天
    反差中的和谐校园
    魂牵梦绕41年的历史系
    工资咏叹调
    18.大跃进年代的几次劳动锻炼
    上不了天的棉花高产“卫星”
    深翻土地
    人民公社大食堂
    难忘的一段饲养员经历
    19.教育大革命点滴
    教育方针大辩论
    关于“厚今薄古”问题的争论与实践
    执教世界现代史
    20.三年“暂时困难”杂想
    是谁招来“困难”这个魔头?
    “暂时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危机的某种表现

    五  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年
    21.中国人民大学:只看见两座楼房
    只有两座楼房的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宝”
    1962年除夕夜微醺的感觉
    我喜欢上了读“原著”
    22.槐花飘香的北京生活
    我也喜欢啃窝窝头
    醉人的北京初夏
    关于北京几处名胜古迹的历史畅想曲

    六  苦寒的十二年
    23.学习外语的咏叹调
    自叹缺乏学习外语的天赋
    在俄语世界里也能简单交流:白俄罗斯纪行
    在英语世界里可以不使用英语:新加坡印象
    24.参加“四清”运动的感受与收获
    农村生活一年也能胜读十年书
    落后的农村是落后的中国的根
    25.大串联的回忆
    去济南真的又“挤”又“难”
    千佛山无佛
    26.上海师院:上海的“文革”重灾区
    上海高校武斗的激烈战场
    红砖黛瓦的校园里冤魂多
    张春桥亲自召开1970年元月11日座谈会
    对上海师院沦为“文革”重灾区的反思
    “9.13事件”的震动
    27.上海高校的五校合并
    终于回归历史系
    史学专业研究的新起步
    邂逅谢芳女士及其他
    28.接待外宾的点滴回忆
    见识“巴黎公社文物收藏家
    另几次接待外宾的印象
    上海外事领域也“掺沙子
    29.职称咏叹调
    当了整整20年助教
    评副教授的波折
    教授职称的嗟叹
    30.住房咏叹调
    难觅栖身地
    我把它当做我的“社会主义”了
    拥有属于自己所有的住房
    福利性租赁住房的是是非非

    七  梦圆学术人生
    31.学术的春天姗姗而来
    终于看到“四人帮”倒台
    上海师院复校了
    学术灵魂的自我救赎
    世界现代史研究会成立
    32.走在“寻求历史的真实
    写真实的历史”的崎岖路上
    被戏称作“叶哈林
    还布哈林以历史清白
    反思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思考
    苏联东欧史研究会
    33.跃上苏联史研究新台阶
    不能忘记沈志华
    撰写《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写《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宛若燕子衔泥筑巢
    34.白头何需吝剩勇
    我心目中的长江文明及研究
    舒展长江文明历史画卷
    参加大学生党建巡视组的体会
    参与编写上海师大名师列传

    八  邮海无涯,岁月有情
    35.集邮:我终生的爱好
    我自定的、坚持的集邮三要素
    我读集邮册的三要素
    我的海外邮票收藏
    集邮册也是亲情册、友谊册
    后记
    附录  1979年以来著作、获奖、受聘一览表
查看详情
12
相关图书 / 更多
人·时代·社会
人·自然·历史
陈启能 著
人·时代·社会
人·鬼·人
李宏林 著
人·时代·社会
人·狗·石头
白描 著
人·时代·社会
人·驼·狼
出版工程组委会 著;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 译
人·时代·社会
人·文·画:梅墨生艺文演讲录
梅墨生 著
人·时代·社会
人·兽·鬼(平装新版)
钱锺书 著
人·时代·社会
人·人类·人工智能
吴季松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人·时代·社会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叶书宗 著
人·时代·社会
长江文明史
叶书宗 主编
人·时代·社会
回眸“布拉格之春”: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揭秘
叶书宗;刘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