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11
版次: 1
ISBN: 9787108053961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2页
字数: 238千字
分类: 社会文化
290人买过
  •   在人类历史上,“我”这一独立个体和主体的诞生,是具创造性也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却是一项永远不会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记忆是理论创造的心理源头,是社会文化的现实建制,是有创造价值的生产系统。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全面探讨了记忆的本质和价值,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记忆研究系统,首次界定了“全球化记忆”的概念与类型,尝试以“启蒙记忆”和“创伤记忆”开启20世纪人类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书中也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进行了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和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赵静蓉,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课程,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优秀奖,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在《社会学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著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等,主编有《记忆》一书。
    导论
    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记忆
    二、关键词梳理:后现代理论、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三、流动的社会、记忆和身份
    第一章:记忆、记忆文本及其与真实性的关联
    一、记忆与符号叙事
    二、历史的记忆化书写
    三、记忆的边界与危机
    第二章:记忆的伦理学与情感政治
    一、创伤记忆的文化表征
    二、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
    三、政治道德对记忆的规约及其现实路径
    第三章:全球化的记忆生产
    一、全球化的话语
    二、记忆研究的复兴
    三、启蒙与创伤:全球化记忆的两种类型
    第四章:作为一种现代症候的认同焦虑
    一、归属感的缺失:公域与私域间的区隔
    二、“我是谁?”:微观的个体与永恒悬置的身份
    三、含糊暧昧的“他者”
    第五章:记忆之于身份认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救赎抑或陷阱?
    一、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
    二、迷失于挪威的森林
    三、生存焦虑与文化安全
    结语:成为“我”:一项永不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上,“我”这一独立个体和主体的诞生,是具创造性也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却是一项永远不会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记忆是理论创造的心理源头,是社会文化的现实建制,是有创造价值的生产系统。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全面探讨了记忆的本质和价值,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记忆研究系统,首次界定了“全球化记忆”的概念与类型,尝试以“启蒙记忆”和“创伤记忆”开启20世纪人类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书中也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进行了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和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作者简介:
      赵静蓉,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课程,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优秀奖,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在《社会学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著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等,主编有《记忆》一书。
  • 目录:
    导论
    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记忆
    二、关键词梳理:后现代理论、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三、流动的社会、记忆和身份
    第一章:记忆、记忆文本及其与真实性的关联
    一、记忆与符号叙事
    二、历史的记忆化书写
    三、记忆的边界与危机
    第二章:记忆的伦理学与情感政治
    一、创伤记忆的文化表征
    二、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
    三、政治道德对记忆的规约及其现实路径
    第三章:全球化的记忆生产
    一、全球化的话语
    二、记忆研究的复兴
    三、启蒙与创伤:全球化记忆的两种类型
    第四章:作为一种现代症候的认同焦虑
    一、归属感的缺失:公域与私域间的区隔
    二、“我是谁?”:微观的个体与永恒悬置的身份
    三、含糊暧昧的“他者”
    第五章:记忆之于身份认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救赎抑或陷阱?
    一、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
    二、迷失于挪威的森林
    三、生存焦虑与文化安全
    结语:成为“我”:一项永不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国家记忆与文化表征
赵静蓉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记忆的十张面孔
赵静蓉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记忆
赵静蓉 编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
赵静蓉 著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
赵静蓉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