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赋研究

建安赋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2021-11
版次: 1
ISBN: 9787542674944
定价: 72.00
装帧: 其他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20页
分类: 文学
6人买过
  •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作家论,设八章分别论述曹丕、曹植以及建安诸子(建安七子中孔融没有赋作传世)等主要赋家的创作个性与成就。中编题材论,设五章分别论述校猎题材、征伐题材、咏物题材、咏物中的禽鸟题材以及女性美题材的书写特点与成就。虽有咏物赋概论专章,但对于咏物赋中成就的禽鸟赋,单设一章专门论述其书写类型以及思想含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下编体制论,设三章分别论述建安赋序、七体以及魏明帝时期大赋的创作特点。本课题成果的重要观点包括:
      作家论方面:陈琳代表作为大赋,其抒情小赋偏重说理教化,成为汉代赋风和建安赋风之间的过渡。曹丕平和雍容、真率任情、好奇尚异的性格特点投射在赋作中,形成宁静喜悦而又生机充盈,生动多趣而又深情灌注,豪壮铿锵而又稳健遒劲的赋风,张扬了鲜明的创作个性。曹植对人生困难具有敏感深刻的体验,其赋作以飞鸟寄托身世遭遇并表达超越现实的愿望,通过模仿屈原的作品寻找消解人生苦闷的办法,借助道家思想和神话想象以超脱现实的苦厄,书写建功立业的追求以及纵情欢娱慰藉内心的痛苦。曹植赋风瑰丽奇异,在形式上有诗化、骈化、俗化的倾向。王粲赋作的初步骈化到曹植赋骈化程度的加深,正好体现出赋作骈化的轨迹。王粲赋长于抒情、善于布局、工于造语,归曹之后主要以迎合歌颂曹氏政权为目的进行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刘桢赋如其人,豪壮超逸、清高淡远,深情感伤,机敏多趣,应玚则积极、乐观、自信,其赋作多运用巧思,体现出写作的匠心。阮瑀孤独清高,其作品透露出哲学意义上的超越现实人生的渴望与无法超越的痛苦。徐幹赋冷静克制,其《情诗》对《长门赋》的学习是诗赋互相渗透的一个特殊例证。
      题材论方面:汉代赋家与建安赋家在文学手法和艺术效果上不断创新,使校猎题材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手法、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以及阳刚的精神。建安征伐赋虽以称颂为主,但也表现出相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飞扬的文采、尚武的精神、磅礴的气势、壮观的场景和阳刚的气质。建安咏物赋状物力求真实生动,抒情性和叙事性增强,很大程度摆脱了汉代咏物赋注重道德教化的写作传统。祢衡《鹦鹉赋》标志着禽鸟赋的成熟,建安禽鸟赋主题内容的书写类型主要分为借物抒情型、象征型、游仙型,建安禽鸟赋以禽鸟美质象征君子的品性和精神,成为后世禽鸟赋主要的思想内涵。建安神女赋、止欲赋书写女性美,借以表现情欲并抒发情感。赋中的女性是虚构想象中理想化的文学形象,体现了建安文人对理想女性的审美标准、对女性守礼自持品行的要求以及对女性一定程度的尊重,是赋家寄托理想追求、表达人生体验的对象。
      体制论方面:赋序在汉代经历了他序生成、他序到自序的过渡形式生成以及自序生成三个阶段,建安赋序与赋文有比较明确的文体分工意识,赋序对小品文的发展以及诗歌自序的产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建安七体较之汉代七体,在知识、说理与文采方面取得了丰富和超越。京殿大赋在魏明帝时期盛行,建安都城赋是其前奏,这些大赋结构轻巧、语言流丽,但赋风呆板缺乏变化、内容空洞,失去了文学张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建安赋风至此走向衰落。 马黎丽,(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与研究。

      序(王晓卫)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三、关于结构安排的说明

    四、几个研究前提

     

    上编 建安赋作家论

    章 陈琳赋——汉赋向建安赋的过渡

    节 陈琳归曹及参与邺下文学活动

    第二节 陈琳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失落

    第三节 与主流风气有别的陈琳赋

     

    第二章 曹丕赋——个体性情与深长文才的结合

    节 曹丕的自我体认与自我形象构建

    第二节 曹丕的性情在赋作中的投射

    第三节 曹丕的满怀深情及代言赋写作

    第四节 清丽质朴与稳健遒劲共存的语言风格

     

    第三章 曹植赋——对人生苦厄的敏感体验与努力超越

    节 曹植文学创作背景及成就的总体观照

    第二节 曹植赋对人生苦厄的书写和对超越现实愿望的表达

    第三节 曹植赋的艺术追求

     

    第四章 王粲赋——贵公子孙的身世书写与文采风流

    节 贵公子孙的身世起落与创作

    第二节 王粲赋的总体风格

    第三节 王粲归曹后的创作评述

     

    第五章 刘桢赋——洒脱傲岸的性情与文字的合一

    节 刘桢其人其文

    第二节 与时代风气相异之理想

    第三节 人格性情与文字之合一

     

    第六章 应玚赋——积极有为个性的显现与巧思逶迤的创作

    节 应玚其人与时风

    第二节 应玚创作概述

    第三节 善于运用巧思的赋作

    第七章 阮瑀赋——对人生痛苦本质的书写与含蓄表达

    节 阮瑀其人与赋作中的清高孤独

    第二节 阮瑀对人生痛苦本质的体验

    第三节 含蓄隐晦的创作风格

     

    第八章 徐幹赋——冷静克制的观察之作

    节 徐幹其人

    第二节 冷静克制的赋作风格

    第三节 徐幹《情诗》对《长门赋》的学习

     

    中编 建安赋题材论

    章 建安赋校猎书写暴力美学风格的形成

    节 《七发》对校猎题材赋作的开创意义

    第二节  司马相如和扬雄对校猎题材的创新发展

    第三节  东汉赋校猎题材对礼制的引入

    第四节 建安赋家对校猎题材的自由书写与渲染

     

    第二章 建安征伐赋论

    节 曹操对建安征伐赋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受体裁功能限制的征伐赋

    第三节 建安征伐赋的文学性

    第三章 建安咏物赋论

    节 建安咏物赋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建安咏物赋状物追求逼真的再现

    第三节 从道德教化中解放出来的建安咏物赋

     

    第四章 建安禽鸟赋的渊源流变与影响

    节 禽鸟赋溯源

    第二节 祢衡《鹦鹉赋》的影响及应玚、阮瑀的新变

    第三节 建安禽鸟赋主题内容的书写类型

    第四节 建安赋禽鸟美质的象征意义及影响

    第五章 建安赋女性美书写的情欲表达与多重含蕴

    节 建安之前诗赋对女性美的描写

    第二节 建安赋大胆自由的情欲表达

    第三节 建安止欲赋的感伤色彩

    第四节 建安赋女性美书写中文人的女性观

     

    下编: 建安赋序与大赋论

    章 建安赋序的文体功能与文学特点

    节 赋序的界定及生成过程

    第二节 赋序基本文体功能的确立

    第三节 建安赋序文体功能的发展

    第四节 建安赋序的文学特点

    第五节 赋序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建安七体的发展

    节 建安七体对知识的拓展

    第二节 建安七体对见识的丰富

    第三节 建安七体在修辞上的追求

    第三章 建安余绪:京殿大赋的短暂复兴和赋风衰落

    节 魏明帝时期京殿大赋复兴的前奏

    第二节 魏明帝时期京殿大赋复兴的原因

    第三节 魏明帝时期京殿大赋的创作特点

    第四节 魏明帝时期赋风的衰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作家论,设八章分别论述曹丕、曹植以及建安诸子(建安七子中孔融没有赋作传世)等主要赋家的创作个性与成就。中编题材论,设五章分别论述校猎题材、征伐题材、咏物题材、咏物中的禽鸟题材以及女性美题材的书写特点与成就。虽有咏物赋概论专章,但对于咏物赋中成就的禽鸟赋,单设一章专门论述其书写类型以及思想含蕴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下编体制论,设三章分别论述建安赋序、七体以及魏明帝时期大赋的创作特点。本课题成果的重要观点包括:
      作家论方面:陈琳代表作为大赋,其抒情小赋偏重说理教化,成为汉代赋风和建安赋风之间的过渡。曹丕平和雍容、真率任情、好奇尚异的性格特点投射在赋作中,形成宁静喜悦而又生机充盈,生动多趣而又深情灌注,豪壮铿锵而又稳健遒劲的赋风,张扬了鲜明的创作个性。曹植对人生困难具有敏感深刻的体验,其赋作以飞鸟寄托身世遭遇并表达超越现实的愿望,通过模仿屈原的作品寻找消解人生苦闷的办法,借助道家思想和神话想象以超脱现实的苦厄,书写建功立业的追求以及纵情欢娱慰藉内心的痛苦。曹植赋风瑰丽奇异,在形式上有诗化、骈化、俗化的倾向。王粲赋作的初步骈化到曹植赋骈化程度的加深,正好体现出赋作骈化的轨迹。王粲赋长于抒情、善于布局、工于造语,归曹之后主要以迎合歌颂曹氏政权为目的进行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刘桢赋如其人,豪壮超逸、清高淡远,深情感伤,机敏多趣,应玚则积极、乐观、自信,其赋作多运用巧思,体现出写作的匠心。阮瑀孤独清高,其作品透露出哲学意义上的超越现实人生的渴望与无法超越的痛苦。徐幹赋冷静克制,其《情诗》对《长门赋》的学习是诗赋互相渗透的一个特殊例证。
      题材论方面:汉代赋家与建安赋家在文学手法和艺术效果上不断创新,使校猎题材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手法、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以及阳刚的精神。建安征伐赋虽以称颂为主,但也表现出相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飞扬的文采、尚武的精神、磅礴的气势、壮观的场景和阳刚的气质。建安咏物赋状物力求真实生动,抒情性和叙事性增强,很大程度摆脱了汉代咏物赋注重道德教化的写作传统。祢衡《鹦鹉赋》标志着禽鸟赋的成熟,建安禽鸟赋主题内容的书写类型主要分为借物抒情型、象征型、游仙型,建安禽鸟赋以禽鸟美质象征君子的品性和精神,成为后世禽鸟赋主要的思想内涵。建安神女赋、止欲赋书写女性美,借以表现情欲并抒发情感。赋中的女性是虚构想象中理想化的文学形象,体现了建安文人对理想女性的审美标准、对女性守礼自持品行的要求以及对女性一定程度的尊重,是赋家寄托理想追求、表达人生体验的对象。
      体制论方面:赋序在汉代经历了他序生成、他序到自序的过渡形式生成以及自序生成三个阶段,建安赋序与赋文有比较明确的文体分工意识,赋序对小品文的发展以及诗歌自序的产生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建安七体较之汉代七体,在知识、说理与文采方面取得了丰富和超越。京殿大赋在魏明帝时期盛行,建安都城赋是其前奏,这些大赋结构轻巧、语言流丽,但赋风呆板缺乏变化、内容空洞,失去了文学张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建安赋风至此走向衰落。
  • 作者简介:
    马黎丽,(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教学与研究。

     
  • 目录:
    序(王晓卫)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综述

    三、关于结构安排的说明

    四、几个研究前提

     

    上编 建安赋作家论

    章 陈琳赋——汉赋向建安赋的过渡

    节 陈琳归曹及参与邺下文学活动

    第二节 陈琳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失落

    第三节 与主流风气有别的陈琳赋

     

    第二章 曹丕赋——个体性情与深长文才的结合

    节 曹丕的自我体认与自我形象构建

    第二节 曹丕的性情在赋作中的投射

    第三节 曹丕的满怀深情及代言赋写作

    第四节 清丽质朴与稳健遒劲共存的语言风格

     

    第三章 曹植赋——对人生苦厄的敏感体验与努力超越

    节 曹植文学创作背景及成就的总体观照

    第二节 曹植赋对人生苦厄的书写和对超越现实愿望的表达

    第三节 曹植赋的艺术追求

     

    第四章 王粲赋——贵公子孙的身世书写与文采风流

    节 贵公子孙的身世起落与创作

    第二节 王粲赋的总体风格

    第三节 王粲归曹后的创作评述

     

    第五章 刘桢赋——洒脱傲岸的性情与文字的合一

    节 刘桢其人其文

    第二节 与时代风气相异之理想

    第三节 人格性情与文字之合一

     

    第六章 应玚赋——积极有为个性的显现与巧思逶迤的创作

    节 应玚其人与时风

    第二节 应玚创作概述

    第三节 善于运用巧思的赋作

    第七章 阮瑀赋——对人生痛苦本质的书写与含蓄表达

    节 阮瑀其人与赋作中的清高孤独

    第二节 阮瑀对人生痛苦本质的体验

    第三节 含蓄隐晦的创作风格

     

    第八章 徐幹赋——冷静克制的观察之作

    节 徐幹其人

    第二节 冷静克制的赋作风格

    第三节 徐幹《情诗》对《长门赋》的学习

     

    中编 建安赋题材论

    章 建安赋校猎书写暴力美学风格的形成

    节 《七发》对校猎题材赋作的开创意义

    第二节  司马相如和扬雄对校猎题材的创新发展

    第三节  东汉赋校猎题材对礼制的引入

    第四节 建安赋家对校猎题材的自由书写与渲染

     

    第二章 建安征伐赋论

    节 曹操对建安征伐赋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受体裁功能限制的征伐赋

    第三节 建安征伐赋的文学性

    第三章 建安咏物赋论

    节 建安咏物赋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 建安咏物赋状物追求逼真的再现

    第三节 从道德教化中解放出来的建安咏物赋

     

    第四章 建安禽鸟赋的渊源流变与影响

    节 禽鸟赋溯源

    第二节 祢衡《鹦鹉赋》的影响及应玚、阮瑀的新变

    第三节 建安禽鸟赋主题内容的书写类型

    第四节 建安赋禽鸟美质的象征意义及影响

    第五章 建安赋女性美书写的情欲表达与多重含蕴

    节 建安之前诗赋对女性美的描写

    第二节 建安赋大胆自由的情欲表达

    第三节 建安止欲赋的感伤色彩

    第四节 建安赋女性美书写中文人的女性观

     

    下编: 建安赋序与大赋论

    章 建安赋序的文体功能与文学特点

    节 赋序的界定及生成过程

    第二节 赋序基本文体功能的确立

    第三节 建安赋序文体功能的发展

    第四节 建安赋序的文学特点

    第五节 赋序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建安七体的发展

    节 建安七体对知识的拓展

    第二节 建安七体对见识的丰富

    第三节 建安七体在修辞上的追求

    第三章 建安余绪:京殿大赋的短暂复兴和赋风衰落

    节 魏明帝时期京殿大赋复兴的前奏

    第二节 魏明帝时期京殿大赋复兴的原因

    第三节 魏明帝时期京殿大赋的创作特点

    第四节 魏明帝时期赋风的衰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建安赋研究
中国人的传世智慧全集:诸葛亮全集
马黎丽、诸伟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