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十七年

解构十七年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主编
2003-09
版次: 1
ISBN: 9787561734025
定价: 14.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60页
字数: 254千字
分类: 文学
29人买过
  • “解构”阅读是这样一种阅读:第一,它主张根据具体文本进行阅读,即“细读”。通过细读找到文本*的文化言路;第二,它主张从多个角度展开阅读,即“审读”,通过各种文本的互相渗透,读出文本的多重意蕴;第三,它主张“读就是写”,即“重写”,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和写的“双重活动”,这里的“写”,即改写、重写1。
      
      
      我们虽不是“解构”主义者,但我们觉得“解构”主义的阅读策略在“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
      
      
      1.“重写”“十七年文学史”即一个“回到”“十七年文学”发生场景的过程。“重写”即“回到”。要回到“十七年文学”发生的具体场景,没有细读文本的工作而只有观念立场的转变,“十七年文学史”的写作恐怕仍脱离不了观念立场的先在制约。如有人用“人与文学的失落”作为衡量和考察“十七年文学”的视角,尽管“人”的理论是极为尖锐有力的,但从“十七年”文本存在的实际状况看,它是一个批判性有余而同情性理解不够的理论视角。
      
      
      2.发现文本的“内部张力”。“十七年文学”是一种充满内部话语冲突的文学,这种冲突源自意识形态主流观念、知识分子写作立场、民间物质欲望等因素的并存和作用。因此,单一的视角只能简化“话语冲突文本”的含混性、多义性,使文本失去本有的文化张力。
      
      
      3.正视“破碎性文本”的存在。“十七年文学”文本大多是一些“破碎性文本”,其破碎性主要表现在“文学性”破碎、主体心灵破碎、现实观念破碎、语言形式破碎和生命内容破碎,也就是说,用经典文学作衡量要求的话,“十七年文学”都是一些“准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寓言文本”。面对这样的文本,只从纯洁的“文学完善性”角度考虑其得失,基本上就会失去“十七年文学”。

      4.确立“开放性文本”的观念。“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面向公众思想的无边开放,这种开放的*后果是公众决定写作,作者只是一个“语言形式转换器”,更普遍的存在是,文本是被当作与公众交流的工具,书写的个人性丧失殆尽。 导言:阅读及其理论——“十七年文学”的阅读视角与文化观点

    断裂的锁链——重读《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血债的寓言——重读《暴风骤雨》

    兵的文化和兵的英雄——重读《保卫延安》《红日》

    烈火奇侠:革命通俗文学的叙事及其规则——重读《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

    红旗的谱系:乡村革命及其叙事——重读《红旗谱》

    民间性叙事:赵树理和他的乡村革命

    乡村社会主义的政治选择与冲突——重读《创业史》

    政治激进主义天地里的乡村生活——重读《艳阳天》

    日常生活空间里的乡村革命——重读《山乡巨变》

    女性欢歌:李双双的人生——重读《李双双》(电影剧本)

    从伦理到政治:革命女性的情爱生活——重读《青春之歌》

    地下的人们——重读《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

    车间政治:现代与传统之间——重读《百炼成钢》

    《三家巷》:市民儿女的革命历程——重读《三家巷》

    谁的启蒙,何种现代性?——重读《月夜清歌》

    从人子到偶像:无法还原的历史——重读《欧阳海之歌》

    父与子:家庭景观及其现代性焦虑——重读《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

    失落的世界:物质、民间和国家叙事——重读《茶馆》

    后记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解构”阅读是这样一种阅读:第一,它主张根据具体文本进行阅读,即“细读”。通过细读找到文本*的文化言路;第二,它主张从多个角度展开阅读,即“审读”,通过各种文本的互相渗透,读出文本的多重意蕴;第三,它主张“读就是写”,即“重写”,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和写的“双重活动”,这里的“写”,即改写、重写1。
      
      
      我们虽不是“解构”主义者,但我们觉得“解构”主义的阅读策略在“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看:
      
      
      1.“重写”“十七年文学史”即一个“回到”“十七年文学”发生场景的过程。“重写”即“回到”。要回到“十七年文学”发生的具体场景,没有细读文本的工作而只有观念立场的转变,“十七年文学史”的写作恐怕仍脱离不了观念立场的先在制约。如有人用“人与文学的失落”作为衡量和考察“十七年文学”的视角,尽管“人”的理论是极为尖锐有力的,但从“十七年”文本存在的实际状况看,它是一个批判性有余而同情性理解不够的理论视角。
      
      
      2.发现文本的“内部张力”。“十七年文学”是一种充满内部话语冲突的文学,这种冲突源自意识形态主流观念、知识分子写作立场、民间物质欲望等因素的并存和作用。因此,单一的视角只能简化“话语冲突文本”的含混性、多义性,使文本失去本有的文化张力。
      
      
      3.正视“破碎性文本”的存在。“十七年文学”文本大多是一些“破碎性文本”,其破碎性主要表现在“文学性”破碎、主体心灵破碎、现实观念破碎、语言形式破碎和生命内容破碎,也就是说,用经典文学作衡量要求的话,“十七年文学”都是一些“准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寓言文本”。面对这样的文本,只从纯洁的“文学完善性”角度考虑其得失,基本上就会失去“十七年文学”。

      4.确立“开放性文本”的观念。“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面向公众思想的无边开放,这种开放的*后果是公众决定写作,作者只是一个“语言形式转换器”,更普遍的存在是,文本是被当作与公众交流的工具,书写的个人性丧失殆尽。
  • 目录:
    导言:阅读及其理论——“十七年文学”的阅读视角与文化观点

    断裂的锁链——重读《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血债的寓言——重读《暴风骤雨》

    兵的文化和兵的英雄——重读《保卫延安》《红日》

    烈火奇侠:革命通俗文学的叙事及其规则——重读《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

    红旗的谱系:乡村革命及其叙事——重读《红旗谱》

    民间性叙事:赵树理和他的乡村革命

    乡村社会主义的政治选择与冲突——重读《创业史》

    政治激进主义天地里的乡村生活——重读《艳阳天》

    日常生活空间里的乡村革命——重读《山乡巨变》

    女性欢歌:李双双的人生——重读《李双双》(电影剧本)

    从伦理到政治:革命女性的情爱生活——重读《青春之歌》

    地下的人们——重读《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

    车间政治:现代与传统之间——重读《百炼成钢》

    《三家巷》:市民儿女的革命历程——重读《三家巷》

    谁的启蒙,何种现代性?——重读《月夜清歌》

    从人子到偶像:无法还原的历史——重读《欧阳海之歌》

    父与子:家庭景观及其现代性焦虑——重读《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

    失落的世界:物质、民间和国家叙事——重读《茶馆》

    后记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