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1-07
版次: 2
ISBN: 9787210031628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9页
字数: 3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210人买过
  •     毛泽东与邓小平,自1927年8月汉口八七会议相识起,共同走过了近5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既共过患难,亲密无间,充满深情厚谊;又有过分歧,若即若离,存在恩恩怨怨。可谓铁马谊笃,恩怨情长……《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最新版精华本)》以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以毛泽东、邓小平交往的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或片断为素材,全面、系统、准确、生动地叙述了毛泽东与邓小平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岁月中所结下的深厚的同志情、战友情,也客观地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疏离,展示了他们独具魅力的人格、气质、胆略和才华。     余伯流,1942年出生,江西上饶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业方向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史研究,出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经济史》、《红土地史话》、《苏区英风录》、《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井冈山》、《毛泽东与瑞金》、《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等16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共计500余万字。其中,《中央苏区史》获2002年第13届“中国图书奖”。 卷首语  铁马谊笃 恩怨情长: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不解之缘
    第一章
    苏区聚首 风雨同舟(1927.8—1932.9)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竞出的年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哪里? 怀着坚定的信念,肩负神圣的使命,两个年轻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从大山中走出来了! 他们审时度势,殊途同归,径自都来到了他们共同的祖籍地——江西,从此登上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舞台。他们从初识到重聚,共同战斗在火热的中央苏区。
    1. 汉口初识
    2. 毛泽东开创中央苏区
    3. 红七军千里转战,“汇合朱毛红军”
    4. 邓小平主政瑞金
    5. 毛、邓叶坪聚首,共商国是
    6. 苏区“开国大典”:苏区人民首次称呼“毛主席”
    7. 首任红都“京官”——邓小平
    8. 毛泽东的军事韬略:从赣州撤围到漳州大捷
    9. 邓小平在会、寻、安

    第二章
    祸起萧墙 逆境相知(1932.10—1936)
    自古雄才多磨难。正当毛泽东、邓小平雄姿英发,为巩固和发展中央根据地竭智尽力的时候,“左”倾阴霾笼罩中央苏区上空。一股恶浪汹涌袭来,两人竟双双“落难宁都”:毛泽东在宁都小源村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军职,在汀州赋闲三个月;邓小平在宁都七里村被罢免了江西省委宣传部长之职,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痛苦。“疾风知劲草”,他们是如何面对厄运和困境,从相识到相知的呢?
    10. 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赋闲汀州卧龙山
    11. 反“罗明路线”的由来
    12. 所谓“寻乌事件”
    13.“毛派”头子——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落
    14. 苏区党内健康力量的鼎力相助
    15.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
    16. 毛、邓相忍为党:逆境中的伟人风采
    17. 遵义会议前后相继“出山”:邓小平出任党中央秘书长, 毛泽东进入军事统帅部
    18. 长征到陕北后,红军主帅毛泽东派邓小平向 红二、四方面军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

    第三章
    共赴国难 铁马情深(1937—1945)
    “抗日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去薄燕台。”在狼烟四起、硝烟滚滚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大批革命家经过战火的洗礼,显得愈加坚强、成熟! 毛泽东与邓小平,一个在延安窑洞运筹帷幄,一个在抗日前线驰骋纵横。身为毛泽东麾下的一员大将,邓小平同刘伯承主政八路军一二九师,一文一武,轻重自如,从血战晋冀豫到立马太行山,演绎出抗战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19. 毛泽东一年之内三次荐举邓小平出任要职
    20.34 岁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
    21. 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土窑前喜结良缘
    22. 毛泽东说:“邓毛谢古死了三个,希望邓要为党争气”
    23. 邓小平立马太行,治军有方
    24. 邓小平说:抗日根据地奇迹的“秘诀”,是“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
    25. 1943 年邓小平在北方局整风时就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和“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26. 毛泽东亲自致电邓小平回延安参加七届一中全会

    第四章
    决战决胜 龙吟虎啸(1946—1949)
    邓小平曾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在决定中国革命最后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以他过人的胆识启用了三员四川虎将(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构建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核心领导班子( 三常委),偕同粟裕、谭震林一道,指挥中野、华野千军万马,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国民党军55 万精锐主力,随即挥师渡江,直捣南京蒋家王朝。“战略反攻,二野挑的是重担。”
    27.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邓小平发出命令:“打好上党战役,支援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
    28. 从平汉战役到陇海鏖战
    29. 中原逐鹿:毛泽东指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0. 毛泽东称赞:“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
    31. 邓小平说:“这一套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定下来的”
    32. 毛泽东“完全同意”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请示报告
    33. 军委和毛泽东确定淮海战役以“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刘陈邓三人为常委”处置一切
    34. 毛泽东盛赞“淮海战役打得好”
    35. 邓小平说:“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36. 邓小平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37. 百万雄师渡江前,毛泽东将指挥权交给了邓小平
    38. 邓小平纵谈南进战况,参加开国大典
    39. 毛泽东电令“小平准备入川”,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

    第五章
    治国安民 和衷共济(1950—1965)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此乃中国古训。建国以后,毛泽东是党、军队和国家的领袖。邓小平当了两年西南局第一书记,五年副总理,十年总书记。他们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组成人员,是核心和成员的关系。他们之间合作共事,亲密无间,配合默契,携手走过了治国安民的风雨十七年,却也伴生了一些工作和认识上的分歧。邓小平后来谈到“十年总书记”这段工作经历时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
    40. 毛泽东称赞邓小平坐镇西南“路线正确”、“成绩极大”
    41.“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毛泽东罕见的六个“毛注”
    42. 毛泽东1951 年就说:“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43. 八大前夕,毛泽东提议邓小平出任党中央总书记
    44. 邓小平在八大后的治国创见
    45. 毛泽东在莫斯科盛赞邓是“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
    46. 1959 年毛泽东透露:我为正帅,邓为副帅
    47. 邓小平告诫全党:不要“把毛泽东思想用得庸俗化了”
    48. 邓小平纠“左”的不懈努力
    49.“我们党有五好”: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得到毛泽东的赞赏
    50. 邓小平的“猫论”令毛不快
    51. 莫大的殊荣:毛泽东破例亲赴机场迎接邓小平访苏归来
    52. 山雨欲来

    第六章
    狂飙骤起 南北分离(1966—1971)
    邓小平曾沉重地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历史常常是在曲折、反复甚至是痛苦中不断前进的。“文革”初期,毛泽东已年逾古稀。他对外宾说:“我明年七十三了,这关难过”,“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中央几个大人,把他一革,就完了。”在灾难性的“文革”狂飙中,邓小平落难了。那么,毛、邓的裂缝究竟源于什么呢?
    53. 毛泽东说:“邓小平什么事都不找我,几年不找我”
    54. 毛泽东的惊世大字报——《炮打司令部》
    55. 全国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落
    56. 毛泽东不同意开除邓的党籍,提出“把刘、邓拆开来”
    57. 放逐江西:羁居“将军楼”
    58. 沉思与劳动:“邓小平小道”
    59. 邓小平说:“林彪不亡,天理难容”
    60. 邓小平两次致信毛泽东,请求“做点事”
    61. 禁锢解冻:邓小平六年磨难生活的终结

    第七章
    国难思贤 “ 军师”出山(1972—1974)
    林彪事件的发生使毛泽东心力交瘁。古人云:“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面临国家危难,毛泽东大病一场后,在巨痛中思考:究竟谁来担纲治国? 74 岁高龄的周恩来已于1972 年5 月被确认“患有不治之症”,“四人帮”又难以担当治国大任,这样,年富力强的68 岁的邓小平呼之欲出,担纲主政。是天降机缘,还是水到渠成,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
    62. 林彪身亡后,毛泽东在巨痛中把视线投向邓小平
    63. 邓小平解禁后在江西老区参观时说:“毛主席当年也是受排挤的”
    64. 邓小平入京
    65.“文革”分离近七年后,毛泽东会见邓小平
    66. 韶山行:邓小平“为毛主席干杯”
    67. 毛泽东请来“军师”邓小平
    68. 毛斥江青:“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
    69. 长沙决策:邓小平主政的关键
    70. 毛泽东下决心重用邓小平的深层原因

    第八章
    筚路蓝缕 奸佞进谗(1975)
    风云多变,时世维艰。1975 年的政局真是乍暖乍寒,喜中有忧。一方邓小平复出主政,大刀阔斧,全面整顿,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四人帮”却虎视眈眈,拼命搅局,伺机夺权。年已82 岁的毛泽东,思虑天下社稷和身后之事,既要维系国家经济,又要维护“文革”声誉……
    71. 邓小平主政,迎击“四人帮”
    72. 全面整顿,力挽狂澜——中国改革的预演
    73. 毛泽东当着“四人帮”的面,指着邓说:“我只见过你一面,你就是毛派的代表”
    74. 毛泽东对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说:邓小平是“壮丁”
    75. 姚文元利用“评《水浒》”演了一场闹剧
    76. 康生进谗,奏了邓小平一本
    77. 联络员告“御状”
    78. 江青颐指气使,煽风点火
    79. 张春桥老谋深算,推波助澜
    80. 王洪文咒骂邓小平是“还乡团的总团长”
    81. 周恩来在病重时称赞邓小平:“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82. 要不要做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邓小平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第九章
    逆风又起 山重水复(1976)
    1976 年是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多事之秋。由于此前邓小平婉拒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三七开的评价,冲决了“毛邓合作”的最后底线,邓小平再次被打倒,令世人扼腕而叹! 然而,“天安门事件”后,毛又手下留情,再次保留了邓的党籍。其中原委及其历史作用,耐人寻味。
    83. 周恩来逝世,毛泽东圈阅同意邓小平为总理致悼词
    84. 逆风突起、席卷全国的“批邓反右运动”
    85. 天安门怒吼:悼念周总理,呼唤邓小平
    86. 邓小平激愤地说:“我没有什么好怕的,无非是第二次打倒”
    87. 在邓小平危难时,毛泽东托付汪东兴采取措施保护邓小平
    88.“天安门事件”的误断: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三落
    89. 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垮台后,邓小平仍处于被软禁状态

    第十章
    复出举旗 反对“非毛”(1977—1981)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人民的呼唤和党内一大批老同志的鼎力相助下,邓小平又奇迹般地复出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理论界十分活跃。可是,就在这时,党内外、国内外出现了一股“非毛”思潮。毛泽东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邓小平高瞻远瞩,豁达大度,以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高风亮节,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精心指导起草《决议》,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
    90. 邓小平复出,狠批“两个凡是”
    91.“一个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92. 邓小平复出后的高风亮节:不当党主席,就任军委主席
    93. 反对和批驳“非毛化”,主持起草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94. 邓小平:“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95. 邓小平:“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
    96. 邓小平:“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97. 邓小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98. 邓小平:“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
    99. 邓小平:不要“把我的规格放在毛主席之上”

    第十一章
    世纪伟人 光照中天(1982—1997)
    毛泽东和邓小平,一代天骄,盖世伟人。他们走过了一个世纪,矗立起两座丰碑。中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华民族史
    上两座雄伟的高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巨大的精神财富,永远的旗
    帜! 斯人已去,伟绩长存!
    100. 两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福星
    101. 两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102. 两个设计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大师
    103. 两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碑
    104. 两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巨人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与邓小平,自1927年8月汉口八七会议相识起,共同走过了近5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既共过患难,亲密无间,充满深情厚谊;又有过分歧,若即若离,存在恩恩怨怨。可谓铁马谊笃,恩怨情长……《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最新版精华本)》以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以毛泽东、邓小平交往的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或片断为素材,全面、系统、准确、生动地叙述了毛泽东与邓小平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岁月中所结下的深厚的同志情、战友情,也客观地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疏离,展示了他们独具魅力的人格、气质、胆略和才华。
  • 作者简介:
        余伯流,1942年出生,江西上饶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专业方向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史研究,出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中央苏区史》、《中央苏区经济史》、《红土地史话》、《苏区英风录》、《伟人之间——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井冈山》、《毛泽东与瑞金》、《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等16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共计500余万字。其中,《中央苏区史》获2002年第13届“中国图书奖”。
  • 目录:
    卷首语  铁马谊笃 恩怨情长: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不解之缘
    第一章
    苏区聚首 风雨同舟(1927.8—1932.9)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竞出的年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哪里? 怀着坚定的信念,肩负神圣的使命,两个年轻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从大山中走出来了! 他们审时度势,殊途同归,径自都来到了他们共同的祖籍地——江西,从此登上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舞台。他们从初识到重聚,共同战斗在火热的中央苏区。
    1. 汉口初识
    2. 毛泽东开创中央苏区
    3. 红七军千里转战,“汇合朱毛红军”
    4. 邓小平主政瑞金
    5. 毛、邓叶坪聚首,共商国是
    6. 苏区“开国大典”:苏区人民首次称呼“毛主席”
    7. 首任红都“京官”——邓小平
    8. 毛泽东的军事韬略:从赣州撤围到漳州大捷
    9. 邓小平在会、寻、安

    第二章
    祸起萧墙 逆境相知(1932.10—1936)
    自古雄才多磨难。正当毛泽东、邓小平雄姿英发,为巩固和发展中央根据地竭智尽力的时候,“左”倾阴霾笼罩中央苏区上空。一股恶浪汹涌袭来,两人竟双双“落难宁都”:毛泽东在宁都小源村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军职,在汀州赋闲三个月;邓小平在宁都七里村被罢免了江西省委宣传部长之职,并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痛苦。“疾风知劲草”,他们是如何面对厄运和困境,从相识到相知的呢?
    10. 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赋闲汀州卧龙山
    11. 反“罗明路线”的由来
    12. 所谓“寻乌事件”
    13.“毛派”头子——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落
    14. 苏区党内健康力量的鼎力相助
    15.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
    16. 毛、邓相忍为党:逆境中的伟人风采
    17. 遵义会议前后相继“出山”:邓小平出任党中央秘书长, 毛泽东进入军事统帅部
    18. 长征到陕北后,红军主帅毛泽东派邓小平向 红二、四方面军传达瓦窑堡会议精神

    第三章
    共赴国难 铁马情深(1937—1945)
    “抗日旌旗战局开,大军东去薄燕台。”在狼烟四起、硝烟滚滚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大批革命家经过战火的洗礼,显得愈加坚强、成熟! 毛泽东与邓小平,一个在延安窑洞运筹帷幄,一个在抗日前线驰骋纵横。身为毛泽东麾下的一员大将,邓小平同刘伯承主政八路军一二九师,一文一武,轻重自如,从血战晋冀豫到立马太行山,演绎出抗战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19. 毛泽东一年之内三次荐举邓小平出任要职
    20.34 岁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委
    21. 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土窑前喜结良缘
    22. 毛泽东说:“邓毛谢古死了三个,希望邓要为党争气”
    23. 邓小平立马太行,治军有方
    24. 邓小平说:抗日根据地奇迹的“秘诀”,是“有一个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
    25. 1943 年邓小平在北方局整风时就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和“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26. 毛泽东亲自致电邓小平回延安参加七届一中全会

    第四章
    决战决胜 龙吟虎啸(1946—1949)
    邓小平曾说:“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在决定中国革命最后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以他过人的胆识启用了三员四川虎将(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构建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核心领导班子( 三常委),偕同粟裕、谭震林一道,指挥中野、华野千军万马,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国民党军55 万精锐主力,随即挥师渡江,直捣南京蒋家王朝。“战略反攻,二野挑的是重担。”
    27.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邓小平发出命令:“打好上党战役,支援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
    28. 从平汉战役到陇海鏖战
    29. 中原逐鹿:毛泽东指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0. 毛泽东称赞:“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
    31. 邓小平说:“这一套战略思想是毛主席定下来的”
    32. 毛泽东“完全同意”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请示报告
    33. 军委和毛泽东确定淮海战役以“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刘陈邓三人为常委”处置一切
    34. 毛泽东盛赞“淮海战役打得好”
    35. 邓小平说:“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36. 邓小平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37. 百万雄师渡江前,毛泽东将指挥权交给了邓小平
    38. 邓小平纵谈南进战况,参加开国大典
    39. 毛泽东电令“小平准备入川”,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

    第五章
    治国安民 和衷共济(1950—1965)
    打江山易,坐江山难,此乃中国古训。建国以后,毛泽东是党、军队和国家的领袖。邓小平当了两年西南局第一书记,五年副总理,十年总书记。他们作为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组成人员,是核心和成员的关系。他们之间合作共事,亲密无间,配合默契,携手走过了治国安民的风雨十七年,却也伴生了一些工作和认识上的分歧。邓小平后来谈到“十年总书记”这段工作经历时说:“在我的一生中,最忙的就是那个时候。”
    40. 毛泽东称赞邓小平坐镇西南“路线正确”、“成绩极大”
    41.“小平同志的报告很好”:毛泽东罕见的六个“毛注”
    42. 毛泽东1951 年就说:“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43. 八大前夕,毛泽东提议邓小平出任党中央总书记
    44. 邓小平在八大后的治国创见
    45. 毛泽东在莫斯科盛赞邓是“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
    46. 1959 年毛泽东透露:我为正帅,邓为副帅
    47. 邓小平告诫全党:不要“把毛泽东思想用得庸俗化了”
    48. 邓小平纠“左”的不懈努力
    49.“我们党有五好”: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得到毛泽东的赞赏
    50. 邓小平的“猫论”令毛不快
    51. 莫大的殊荣:毛泽东破例亲赴机场迎接邓小平访苏归来
    52. 山雨欲来

    第六章
    狂飙骤起 南北分离(1966—1971)
    邓小平曾沉重地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历史常常是在曲折、反复甚至是痛苦中不断前进的。“文革”初期,毛泽东已年逾古稀。他对外宾说:“我明年七十三了,这关难过”,“现在趁着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整一整这些资产阶级复辟。”“中央几个大人,把他一革,就完了。”在灾难性的“文革”狂飙中,邓小平落难了。那么,毛、邓的裂缝究竟源于什么呢?
    53. 毛泽东说:“邓小平什么事都不找我,几年不找我”
    54. 毛泽东的惊世大字报——《炮打司令部》
    55. 全国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落
    56. 毛泽东不同意开除邓的党籍,提出“把刘、邓拆开来”
    57. 放逐江西:羁居“将军楼”
    58. 沉思与劳动:“邓小平小道”
    59. 邓小平说:“林彪不亡,天理难容”
    60. 邓小平两次致信毛泽东,请求“做点事”
    61. 禁锢解冻:邓小平六年磨难生活的终结

    第七章
    国难思贤 “ 军师”出山(1972—1974)
    林彪事件的发生使毛泽东心力交瘁。古人云:“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面临国家危难,毛泽东大病一场后,在巨痛中思考:究竟谁来担纲治国? 74 岁高龄的周恩来已于1972 年5 月被确认“患有不治之症”,“四人帮”又难以担当治国大任,这样,年富力强的68 岁的邓小平呼之欲出,担纲主政。是天降机缘,还是水到渠成,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
    62. 林彪身亡后,毛泽东在巨痛中把视线投向邓小平
    63. 邓小平解禁后在江西老区参观时说:“毛主席当年也是受排挤的”
    64. 邓小平入京
    65.“文革”分离近七年后,毛泽东会见邓小平
    66. 韶山行:邓小平“为毛主席干杯”
    67. 毛泽东请来“军师”邓小平
    68. 毛斥江青:“邓小平同志出国是我的意见”
    69. 长沙决策:邓小平主政的关键
    70. 毛泽东下决心重用邓小平的深层原因

    第八章
    筚路蓝缕 奸佞进谗(1975)
    风云多变,时世维艰。1975 年的政局真是乍暖乍寒,喜中有忧。一方邓小平复出主政,大刀阔斧,全面整顿,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四人帮”却虎视眈眈,拼命搅局,伺机夺权。年已82 岁的毛泽东,思虑天下社稷和身后之事,既要维系国家经济,又要维护“文革”声誉……
    71. 邓小平主政,迎击“四人帮”
    72. 全面整顿,力挽狂澜——中国改革的预演
    73. 毛泽东当着“四人帮”的面,指着邓说:“我只见过你一面,你就是毛派的代表”
    74. 毛泽东对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说:邓小平是“壮丁”
    75. 姚文元利用“评《水浒》”演了一场闹剧
    76. 康生进谗,奏了邓小平一本
    77. 联络员告“御状”
    78. 江青颐指气使,煽风点火
    79. 张春桥老谋深算,推波助澜
    80. 王洪文咒骂邓小平是“还乡团的总团长”
    81. 周恩来在病重时称赞邓小平:“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
    82. 要不要做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邓小平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第九章
    逆风又起 山重水复(1976)
    1976 年是个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多事之秋。由于此前邓小平婉拒毛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三七开的评价,冲决了“毛邓合作”的最后底线,邓小平再次被打倒,令世人扼腕而叹! 然而,“天安门事件”后,毛又手下留情,再次保留了邓的党籍。其中原委及其历史作用,耐人寻味。
    83. 周恩来逝世,毛泽东圈阅同意邓小平为总理致悼词
    84. 逆风突起、席卷全国的“批邓反右运动”
    85. 天安门怒吼:悼念周总理,呼唤邓小平
    86. 邓小平激愤地说:“我没有什么好怕的,无非是第二次打倒”
    87. 在邓小平危难时,毛泽东托付汪东兴采取措施保护邓小平
    88.“天安门事件”的误断: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三落
    89. 毛泽东逝世和“四人帮”垮台后,邓小平仍处于被软禁状态

    第十章
    复出举旗 反对“非毛”(1977—1981)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人民的呼唤和党内一大批老同志的鼎力相助下,邓小平又奇迹般地复出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理论界十分活跃。可是,就在这时,党内外、国内外出现了一股“非毛”思潮。毛泽东是我们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一面旗帜。邓小平高瞻远瞩,豁达大度,以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高风亮节,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精心指导起草《决议》,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
    90. 邓小平复出,狠批“两个凡是”
    91.“一个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92. 邓小平复出后的高风亮节:不当党主席,就任军委主席
    93. 反对和批驳“非毛化”,主持起草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94. 邓小平:“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95. 邓小平:“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
    96. 邓小平:“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97. 邓小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98. 邓小平:“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
    99. 邓小平:不要“把我的规格放在毛主席之上”

    第十一章
    世纪伟人 光照中天(1982—1997)
    毛泽东和邓小平,一代天骄,盖世伟人。他们走过了一个世纪,矗立起两座丰碑。中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华民族史
    上两座雄伟的高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巨大的精神财富,永远的旗
    帜! 斯人已去,伟绩长存!
    100. 两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福星
    101. 两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102. 两个设计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大师
    103. 两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碑
    104. 两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巨人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查看详情
12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中央苏区史(套装上下册)(获2002年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余伯流、凌步机 著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
余伯流、陈钢 著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中国苏区史(上、下册)
余伯流;何友良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谁主沉浮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几起几落
余伯流、陈钢 著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
余伯流、凌步机 著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余伯流 著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余伯流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毛泽东与瑞金
余伯流、凌步机 著
伟人之间  毛泽东与邓小平:毛泽东与邓小平
中央苏区史
余伯流、凌步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