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5-03
版次: 1
ISBN: 9787565511608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9页
字数: 41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16人买过
  •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为11章,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与病机、诊法、辩证、养生与防治,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断辩证方法、养生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中医学基础》可供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中药栽培、药学、药学经济与管理、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第1章绪论
    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3.1《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1.3.2《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1.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2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3章藏象
    3.1概述
    3.1.1藏象学说的形成
    3.1.2脏腑的特点及区别
    3.1.3藏象学说的特点
    3.2五脏
    3.2.1心
    3.2.2肺
    3.2.3脾
    3.2.4肝
    3.2.5肾
    3.3六腑
    3.3.1胆
    3.3.2胃
    3.3.3小肠
    3.3.4大肠
    3.3.5膀胱
    3.3.6三焦
    3.4奇恒之腑
    3.4.1脑
    3.4.2髓
    3.4.3骨
    3.4.4脉
    3.4.5女子胞
    3.5脏腑之间的关系
    3.5.1脏与脏的关系
    3.5.2脏与腑的关系
    3.5.3腑与腑的关系
    3.6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4章精、气、血、津液
    4.1精
    4.1.1精的基本概念
    4.1.2精的生成
    4.1.3精的输布
    4.1.4精的功能
    4.2气
    4.2.1气的基本概念
    4.2.2气的生成
    4.2.3气的运动
    4.2.4气的功能
    4.2.5气的分布与分类
    4.3血
    4.3.1血的基本概念
    4.3.2血的生成
    4.3.3血的运行
    4.3.4血的功能
    4.4津液
    4.4.1津液的基本概念
    4.4.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4.3津液的功能
    4.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5.1精与气的关系
    4.5.2气与血的关系
    4.5.3气与津液的关系
    4.5.4血与津液的关系
    4.6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5章经络
    5.1经络系统的组成
    5.1.1经脉
    5.1.2络脉
    5.1.3连属组织
    5.2经络的循行分布
    5.2.1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5.2.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5.3经络的生理功能
    5.4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5.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6章体质
    6.1体质的形成
    6.1.1先天因素
    6.1.2舌天因素
    6.1.3其他因素
    6.2体质的分类
    6.3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6.4体质学说的应用
    6.4.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6.4.2阐释发病原理
    6.4.3解释病理变化
    6.4.4指导辨证
    6.4.5指导治疗
    6.4.6指导养生
    6.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7章病因
    7.1外感病因
    7.1.1六淫
    7.1.2疫气
    7.2内伤病因
    7.2.1七情内伤
    7.2.2饮食失宜
    7.2.3劳逸过度
    7.3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7.3.1痰饮
    7.3.2瘀血
    7.3.3结石
    7.4其他病因
    7.4.1外伤
    7.4.2寄生虫
    7.4.3药邪
    7.4.4医源性致病因素
    7.4.5先天因素
    7.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8章发病与病机
    8.1发病
    8.1.1发病原理
    8.1.2影响发病的因素
    8.1.3发病类型
    8.2基本病机
    8.2.1邪正盛衰
    8.2.2阴阳失调
    8.2.3气、血、津液失常
    8.2.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8.2.5内生五邪
    8.3疾病的传变
    8.3.1传变的形式
    8.3.2影响传变的因素
    8.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9章诊法
    9.1望诊
    9.1.1望神
    9.1.2望面色
    9.1.3望形态
    9.1.4望头项五官
    9.1.5望舌
    9.1.6望皮肤
    9.1.7望二阴
    9.1.8望排出物
    9.2闻诊
    9.2.1听声音
    9.2.2嗅病气
    9.3问诊
    9.3.1一般问诊
    9.3.2问现在症状
    9.4切诊
    9.4.1脉诊
    9.4.2按诊
    9.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0章辨证
    10.1八纲辨证
    10.1.1表里辨证
    10.1.2寒热辨证
    10.1.3虚实辨证
    10.1.4阴阳辨证
    10.2脏腑病辨证
    10.2.1五脏病辨证
    10.2.2六腑病辨证
    10.2.3脏腑兼病辨证
    10.3气、血、津液病辨证
    10.3.1气病辨证
    10.3.2血病辨证
    10.3.3津液病辨证
    10.3.4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10.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1章养生与防治
    11.1养生
    11.1.1养生的重要意义
    11.1.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1.2预防
    11.2.1未病先防
    11.2.2既病防变
    11.3治则
    11.3.1扶正祛邪
    11.3.2标本先后
    11.3.3正治反治
    11.3.4调整阴阳
    11.3.5三因制宜
    11.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为11章,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与病机、诊法、辩证、养生与防治,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断辩证方法、养生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中医学基础》可供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中药栽培、药学、药学经济与管理、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 目录:
    第1章绪论
    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
    1.3《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3.1《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1.3.2《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1.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2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1阴阳学说
    2.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五行学说
    2.2.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3章藏象
    3.1概述
    3.1.1藏象学说的形成
    3.1.2脏腑的特点及区别
    3.1.3藏象学说的特点
    3.2五脏
    3.2.1心
    3.2.2肺
    3.2.3脾
    3.2.4肝
    3.2.5肾
    3.3六腑
    3.3.1胆
    3.3.2胃
    3.3.3小肠
    3.3.4大肠
    3.3.5膀胱
    3.3.6三焦
    3.4奇恒之腑
    3.4.1脑
    3.4.2髓
    3.4.3骨
    3.4.4脉
    3.4.5女子胞
    3.5脏腑之间的关系
    3.5.1脏与脏的关系
    3.5.2脏与腑的关系
    3.5.3腑与腑的关系
    3.6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4章精、气、血、津液
    4.1精
    4.1.1精的基本概念
    4.1.2精的生成
    4.1.3精的输布
    4.1.4精的功能
    4.2气
    4.2.1气的基本概念
    4.2.2气的生成
    4.2.3气的运动
    4.2.4气的功能
    4.2.5气的分布与分类
    4.3血
    4.3.1血的基本概念
    4.3.2血的生成
    4.3.3血的运行
    4.3.4血的功能
    4.4津液
    4.4.1津液的基本概念
    4.4.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4.3津液的功能
    4.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5.1精与气的关系
    4.5.2气与血的关系
    4.5.3气与津液的关系
    4.5.4血与津液的关系
    4.6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5章经络
    5.1经络系统的组成
    5.1.1经脉
    5.1.2络脉
    5.1.3连属组织
    5.2经络的循行分布
    5.2.1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5.2.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5.3经络的生理功能
    5.4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5.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6章体质
    6.1体质的形成
    6.1.1先天因素
    6.1.2舌天因素
    6.1.3其他因素
    6.2体质的分类
    6.3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6.4体质学说的应用
    6.4.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6.4.2阐释发病原理
    6.4.3解释病理变化
    6.4.4指导辨证
    6.4.5指导治疗
    6.4.6指导养生
    6.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7章病因
    7.1外感病因
    7.1.1六淫
    7.1.2疫气
    7.2内伤病因
    7.2.1七情内伤
    7.2.2饮食失宜
    7.2.3劳逸过度
    7.3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7.3.1痰饮
    7.3.2瘀血
    7.3.3结石
    7.4其他病因
    7.4.1外伤
    7.4.2寄生虫
    7.4.3药邪
    7.4.4医源性致病因素
    7.4.5先天因素
    7.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8章发病与病机
    8.1发病
    8.1.1发病原理
    8.1.2影响发病的因素
    8.1.3发病类型
    8.2基本病机
    8.2.1邪正盛衰
    8.2.2阴阳失调
    8.2.3气、血、津液失常
    8.2.4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8.2.5内生五邪
    8.3疾病的传变
    8.3.1传变的形式
    8.3.2影响传变的因素
    8.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9章诊法
    9.1望诊
    9.1.1望神
    9.1.2望面色
    9.1.3望形态
    9.1.4望头项五官
    9.1.5望舌
    9.1.6望皮肤
    9.1.7望二阴
    9.1.8望排出物
    9.2闻诊
    9.2.1听声音
    9.2.2嗅病气
    9.3问诊
    9.3.1一般问诊
    9.3.2问现在症状
    9.4切诊
    9.4.1脉诊
    9.4.2按诊
    9.5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0章辨证
    10.1八纲辨证
    10.1.1表里辨证
    10.1.2寒热辨证
    10.1.3虚实辨证
    10.1.4阴阳辨证
    10.2脏腑病辨证
    10.2.1五脏病辨证
    10.2.2六腑病辨证
    10.2.3脏腑兼病辨证
    10.3气、血、津液病辨证
    10.3.1气病辨证
    10.3.2血病辨证
    10.3.3津液病辨证
    10.3.4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10.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1章养生与防治
    11.1养生
    11.1.1养生的重要意义
    11.1.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1.2预防
    11.2.1未病先防
    11.2.2既病防变
    11.3治则
    11.3.1扶正祛邪
    11.3.2标本先后
    11.3.3正治反治
    11.3.4调整阴阳
    11.3.5三因制宜
    11.4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中医学基础
中药学
鲁耀邦、赵权 编
中医学基础
药用植物分类学
胡珂、郭凤根 编
中医学基础
中药鉴定学
姜大成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