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咏史诗史

宋前咏史诗史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0-02
版次: 1
ISBN: 9787500483083
定价: 4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6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23人买过
  • 咏史诗是我国古诗的重要题材类型,在古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中晚唐时期,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在充分继承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辨析相关资料,从诗史演进的角度,对宋前咏史诗的发展演变、代表作家作品、相关咏史专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咏史诗研究。首先对咏史诗的概念进行较合理的界定;对与咏史诗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合理的辨析:咏史诗与神话、传说的历史话问题;咏史诗与典故的区别;咏史诗与史诗、诗史、咏怀的关系。其次对咏史范畴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拓展了咏史的研究范围,对学界关注较少的魏晋、特别是两汉、南北朝(含隋)、初盛唐时期的咏史诗的创作风貌、时代艺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尽量透过一些文本表层现象,去分析咏史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内涵。对一些作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时间进行考辨。在探讨咏史诗演进规律的同时,开展咏史诗专题研究:乐府咏史诗、《文选》与咏史诗、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咏史组诗研究等。 韦春喜,男,1976年11月生,山东苍山人。199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先后在《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论文《论唐代道士吴筠的咏史组诗》、《试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文心雕龙〉“味”论探析》等二十余篇,参编《山东分体文学史》、《中国文学》等著作。 引言
    第一章咏史诗的界定、范围与产生根源
    第一节咏史诗的界定
    第二节与咏史诗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咏史诗的产生根源探析

    第二章先秦时期——咏史诗的萌芽期
    第一节《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咏史因素
    第二节屈原《离骚》、《天问》、荀子《成相杂辞》的咏史性质

    第三章两汉时期——咏史诗的形成期
    第一节两汉咏史诗概况
    第二节两汉的乐府咏史诗
    第三节两汉非乐府咏史诗较少的原因与班固的《咏史》

    第四章魏晋时期——咏史诗的发展、成熟期
    第一节曹魏时期的咏史诗
    第二节两晋咏史诗概况、新的主题与流变
    第三节两晋时期的乐府咏史诗
    第四节左思与《咏史》诗
    第五节陶渊明与咏史诗.
    第六节魏晋咏史诗的基本类型

    第五章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进一步发展期
    第一节南北朝咏史诗概况
    第二节南朝咏史诗的特征和艺术成就
    第三节颜延之与咏史诗
    第四节《文选》选录咏史诗的标准问题
    第五节北朝与隋代的咏史诗

    第六章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初唐)
    第一节唐代咏史诗的繁盛原因及演进阶段
    第二节初唐咏史诗概况
    第三节前期贞观君臣与咏史诗
    第四节后期宫廷文人与咏史诗
    第五节后期下层文人与咏史诗
    第六节陈子昂与咏史诗

    第七章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盛唐)
    第一节盛唐咏史诗的内涵和情感指向
    第二节李白与咏史诗
    第三节杜甫与咏史诗
    第四节道教诗人吴筠与咏史组诗

    第八章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中晚唐)
    第一节中晚唐咏史诗的繁盛及其时代政治和历史文化原因
    第二节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指向
    第三节刘禹锡与咏史诗
    第四节杜牧与咏史诗
    第五节李商隐与咏史诗
    第六节体制庞大、蔚为大观的中晚唐咏史组诗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咏史诗是我国古诗的重要题材类型,在古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中晚唐时期,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在充分继承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辨析相关资料,从诗史演进的角度,对宋前咏史诗的发展演变、代表作家作品、相关咏史专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咏史诗研究。首先对咏史诗的概念进行较合理的界定;对与咏史诗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合理的辨析:咏史诗与神话、传说的历史话问题;咏史诗与典故的区别;咏史诗与史诗、诗史、咏怀的关系。其次对咏史范畴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拓展了咏史的研究范围,对学界关注较少的魏晋、特别是两汉、南北朝(含隋)、初盛唐时期的咏史诗的创作风貌、时代艺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尽量透过一些文本表层现象,去分析咏史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艺术内涵。对一些作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时间进行考辨。在探讨咏史诗演进规律的同时,开展咏史诗专题研究:乐府咏史诗、《文选》与咏史诗、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咏史组诗研究等。
  • 作者简介:
    韦春喜,男,1976年11月生,山东苍山人。199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先后在《宗教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发表论文《论唐代道士吴筠的咏史组诗》、《试论中晚唐史论体咏史诗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文心雕龙〉“味”论探析》等二十余篇,参编《山东分体文学史》、《中国文学》等著作。
  •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咏史诗的界定、范围与产生根源
    第一节咏史诗的界定
    第二节与咏史诗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咏史诗的产生根源探析

    第二章先秦时期——咏史诗的萌芽期
    第一节《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咏史因素
    第二节屈原《离骚》、《天问》、荀子《成相杂辞》的咏史性质

    第三章两汉时期——咏史诗的形成期
    第一节两汉咏史诗概况
    第二节两汉的乐府咏史诗
    第三节两汉非乐府咏史诗较少的原因与班固的《咏史》

    第四章魏晋时期——咏史诗的发展、成熟期
    第一节曹魏时期的咏史诗
    第二节两晋咏史诗概况、新的主题与流变
    第三节两晋时期的乐府咏史诗
    第四节左思与《咏史》诗
    第五节陶渊明与咏史诗.
    第六节魏晋咏史诗的基本类型

    第五章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进一步发展期
    第一节南北朝咏史诗概况
    第二节南朝咏史诗的特征和艺术成就
    第三节颜延之与咏史诗
    第四节《文选》选录咏史诗的标准问题
    第五节北朝与隋代的咏史诗

    第六章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初唐)
    第一节唐代咏史诗的繁盛原因及演进阶段
    第二节初唐咏史诗概况
    第三节前期贞观君臣与咏史诗
    第四节后期宫廷文人与咏史诗
    第五节后期下层文人与咏史诗
    第六节陈子昂与咏史诗

    第七章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盛唐)
    第一节盛唐咏史诗的内涵和情感指向
    第二节李白与咏史诗
    第三节杜甫与咏史诗
    第四节道教诗人吴筠与咏史组诗

    第八章唐代——咏史诗的繁盛期(中晚唐)
    第一节中晚唐咏史诗的繁盛及其时代政治和历史文化原因
    第二节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指向
    第三节刘禹锡与咏史诗
    第四节杜牧与咏史诗
    第五节李商隐与咏史诗
    第六节体制庞大、蔚为大观的中晚唐咏史组诗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