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6-09
版次: 1
ISBN: 9787509790595
定价: 7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40页
字数: 359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政治
48人买过
  • 1936年,是苏联国家进程与政治进程的转折性一年,在这一年,苏联进入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殊印记的时期,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此期间经历了苏联国家由盛转衰和苏联政治的波谲云诡,其体验、感受、认识与批判都是极为独特和极具价值的,对于认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和苏维埃联邦制国家解体的原因也极有意义。苏联知识分子不仅是苏联政治变迁的亲历者与观察者,更是映照其多面特质的“棱镜”。 张建华,男,出生于196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俄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1985、1988、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历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1992年在黑龙江大学历史学系工作,任讲师。1995年至今在北师大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研室工作,1997年起任副教授,2003年起任教授,同年被遴选为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曾任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阿里-法拉比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出席在美国、俄罗斯、德国、希腊、意大利、法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日本、韩国和蒙古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中俄(苏)文化关系史、俄国(苏联)外交史。 导 论 苏联政治与政治文化中的“隐”与“现”
    一 关于苏维埃知识分子
    二 关于苏维埃文化及其终结
    三 关于本书书名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联文化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苏联文化管理体制初建
    二 中央宣传鼓动部:苏联文化管理体制的缩影
    第二章 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的演变
    一 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书报检查制度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
    四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一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
    三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
    第四章 “敌人形象”与苏联政治动员
    一 苏联政治文化中的“敌人形象”与政治动员
    二 苏联对美宣传机构与宣传路线
    三 苏联妇女的政治动员及其意义
    第五章 从以赛亚·伯林到米洛凡·吉拉斯:来自两个阵营的苏联观察
    一 以赛亚·伯林视野下的苏联政治文化
    二 米洛凡·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和对苏联的批判
    第六章 异议者说: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公共空间
    一 苏共对意识形态的管理
    二 苏联对青年的思想教育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及其社会反应
    四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
    第七章 再寻路标:《巨石之下》的知识分子思考
    一 《巨石之下》文集的政治主张
    二 索尔仁尼琴与《巨石之下》
    三 “路标”主题的再现
    代结语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一 从《第一圈》看苏联社会
    二 索尔仁尼琴的回归
    三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对照表
    专有名词对照表
    后 记
  • 内容简介:
    1936年,是苏联国家进程与政治进程的转折性一年,在这一年,苏联进入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殊印记的时期,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此期间经历了苏联国家由盛转衰和苏联政治的波谲云诡,其体验、感受、认识与批判都是极为独特和极具价值的,对于认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和苏维埃联邦制国家解体的原因也极有意义。苏联知识分子不仅是苏联政治变迁的亲历者与观察者,更是映照其多面特质的“棱镜”。
  • 作者简介:
    张建华,男,出生于196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史专业(俄国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1985、1988、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历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1992年在黑龙江大学历史学系工作,任讲师。1995年至今在北师大历史学院世界现代史教研室工作,1997年起任副教授,2003年起任教授,同年被遴选为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曾任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阿里-法拉比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多次应邀出席在美国、俄罗斯、德国、希腊、意大利、法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日本、韩国和蒙古等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领域为俄国(苏联)思想文化史、中俄(苏)文化关系史、俄国(苏联)外交史。
  • 目录:
    导 论 苏联政治与政治文化中的“隐”与“现”
    一 关于苏维埃知识分子
    二 关于苏维埃文化及其终结
    三 关于本书书名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联文化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苏联文化管理体制初建
    二 中央宣传鼓动部:苏联文化管理体制的缩影
    第二章 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的演变
    一 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书报检查制度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书报检查制度
    四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书报检查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和知识网络的建立
    一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就
    三 苏联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
    第四章 “敌人形象”与苏联政治动员
    一 苏联政治文化中的“敌人形象”与政治动员
    二 苏联对美宣传机构与宣传路线
    三 苏联妇女的政治动员及其意义
    第五章 从以赛亚·伯林到米洛凡·吉拉斯:来自两个阵营的苏联观察
    一 以赛亚·伯林视野下的苏联政治文化
    二 米洛凡·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和对苏联的批判
    第六章 异议者说: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公共空间
    一 苏共对意识形态的管理
    二 苏联对青年的思想教育
    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及其社会反应
    四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与持不同政见者运动
    第七章 再寻路标:《巨石之下》的知识分子思考
    一 《巨石之下》文集的政治主张
    二 索尔仁尼琴与《巨石之下》
    三 “路标”主题的再现
    代结语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一 从《第一圈》看苏联社会
    二 索尔仁尼琴的回归
    三 “我们怎样重建俄罗斯”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对照表
    专有名词对照表
    后 记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全科医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医生的职业变迁
王广坤 著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联邦德国史学研究
孙立新 孟钟捷 范丁梁 著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兵学与儒学之间:论日本近代化先驱吉田松阴
唐利国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照亮旅程(平装版)
刘苏里 后浪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
本书编写组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之光:陈独秀、李大钊等信札手迹(L)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编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的虔诚
余平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研究
郭绍均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大中专文科社科综合 戴艳军,李奇峰主编 新华正版
戴艳军,李奇峰主编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者的视界
刘泽华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练习册(第2版)
张平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道德与法治
张凤歧,周兴永,唐黎主编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王永进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的考古学
徐峰
思想之镜:知识分子与苏联政治变迁(1936~1991)
思想坦克:中国智库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