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与中国电影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美]
2012-05
版次: 1
ISBN: 9787305097195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68页
字数: 15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4人买过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思潮在西方开始渗透进了不同的学术领域。西方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亦是在70年代初期“异军突起”,脱离早先的社会学和现实反映模式,结合当时的心理学、符号学以及后结构主义浪潮,对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好莱坞电影--作出了强大的颠覆性的批判。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和理论推翻了原有的对电影和性别关系的认知,指出好莱坞电影并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建构”现实的一种视觉体系。这个视觉叙事体系不仅以男性心理及其性快感为中心,而且以一种物化女性的凝视结构为机制,从而使得男性欲望成为推动叙事发展的动力,男性人物成为观众认同的主体。在批判男性中心的商业化好莱坞电影同时,早期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还提倡“女性电影”或女性主义电影。部分女性主义电影学者认为只有运用与好莱坞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视觉叙事模式,即先锋派和实验性电影,女性主义电影才能实现;而另一部分女性主义电影学者则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女性“反电影”(Counter-Cinema,反男性视觉体系)实践只有在未来才能实现。 何成洲,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院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有:英国文学,欧美戏剧,比较文学,易卜生研究,北欧文学文化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生态文学批评。
    王玲珍,南京大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她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并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布朗大学东亚研究系任教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理论、中国电影等,尤其关注整个动荡的20世纪的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著作。 前言
    第一部分电影与性别研究的多元视角
    第一章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面孔、城市景象与现代性玛丽·安·多恩
    第二章帝王、乐师和乡巴佬:男性形象研究雷金庆
    第三章妻子的传说--后社会主义时期“红色经典”电影的文学改编及其意义陈小眉
    第四章凝视、表演性和性别困扰--《霸王别姬》(1993)中的跨性别表演研究何成洲

    第二部分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与女性导演
    第五章社会主义电影与女性导演--多元决定性和主观修正性在董克娜《昆仑山上一棵草》(1962)中的体现王玲珍
    第六章受虐狂男人与正常女人:唐书璇和她的《董夫人》(1969)游静
    第七章叙事中的性别编码:第五代女导演影片中的女性主体魏时煜
    第八章初始情绪、意义和创伤过去时--析胡玫《女儿楼》(1985)与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E.安·卡普兰
    第九章漂移的心:张艾嘉情节剧的文化地理学张真
  • 内容简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思潮在西方开始渗透进了不同的学术领域。西方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亦是在70年代初期“异军突起”,脱离早先的社会学和现实反映模式,结合当时的心理学、符号学以及后结构主义浪潮,对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好莱坞电影--作出了强大的颠覆性的批判。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和理论推翻了原有的对电影和性别关系的认知,指出好莱坞电影并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建构”现实的一种视觉体系。这个视觉叙事体系不仅以男性心理及其性快感为中心,而且以一种物化女性的凝视结构为机制,从而使得男性欲望成为推动叙事发展的动力,男性人物成为观众认同的主体。在批判男性中心的商业化好莱坞电影同时,早期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还提倡“女性电影”或女性主义电影。部分女性主义电影学者认为只有运用与好莱坞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视觉叙事模式,即先锋派和实验性电影,女性主义电影才能实现;而另一部分女性主义电影学者则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女性“反电影”(Counter-Cinema,反男性视觉体系)实践只有在未来才能实现。
  • 作者简介:
    何成洲,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院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有:英国文学,欧美戏剧,比较文学,易卜生研究,北欧文学文化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生态文学批评。
    王玲珍,南京大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她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并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进入布朗大学东亚研究系任教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理论、中国电影等,尤其关注整个动荡的20世纪的中国女性的生活与著作。
  •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电影与性别研究的多元视角
    第一章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面孔、城市景象与现代性玛丽·安·多恩
    第二章帝王、乐师和乡巴佬:男性形象研究雷金庆
    第三章妻子的传说--后社会主义时期“红色经典”电影的文学改编及其意义陈小眉
    第四章凝视、表演性和性别困扰--《霸王别姬》(1993)中的跨性别表演研究何成洲

    第二部分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与女性导演
    第五章社会主义电影与女性导演--多元决定性和主观修正性在董克娜《昆仑山上一棵草》(1962)中的体现王玲珍
    第六章受虐狂男人与正常女人:唐书璇和她的《董夫人》(1969)游静
    第七章叙事中的性别编码:第五代女导演影片中的女性主体魏时煜
    第八章初始情绪、意义和创伤过去时--析胡玫《女儿楼》(1985)与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E.安·卡普兰
    第九章漂移的心:张艾嘉情节剧的文化地理学张真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身份认同与个体行为的影响分析
刘杰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与疾病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译丛)
朱迪丝·洛伯;莉萨·琼·穆尔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常识早教发声书
青葫芦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攸关
[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著 王晔 译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社会学 21世纪社会学规划教材·社会学系列 佟新著
佟新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战争
[美]奥利维娅·贾德森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化创新:创新管理研究的女性主义视野
吴欣桐,陈劲 著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麻烦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 宋素凤/译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
乔以钢、陈宏 编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正义与解放:弗雷泽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研究
戴雪红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失配背景下婚配竞争对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
李斌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失衡社会农村家庭风险、后果与应对研究
杨博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性别与中国电影
表演性理论: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新方向
何成洲
性别与中国电影
中国北欧文学研究的新进展(2000-2020)
何成洲、汪余礼 著
性别与中国电影
(守望者)文学的事件
何成洲 、但汉松 主编
性别与中国电影
跨越疆界的批评与对话
何成洲 著
性别与中国电影
跨越太平洋的相遇:中美中心三十周年回忆文集
何成洲、[美]顾百里 编
性别与中国电影
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份认同:批评与探索
何成洲 编
性别与中国电影
性别、理论与文化(2010年第1卷)
何成洲、王玲珍 编
性别与中国电影
对话北欧经典:易卜生、斯特林堡与哈姆生
何成洲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