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10
版次: 1
ISBN: 9787520113076
定价: 6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0页
字数: 183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经济
31人买过
  • 中欧班列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成横贯欧亚大陆的重要的物流通道。中欧班列既不比海运的运价低,又不比空运的速度快,同时又严重依赖政府补贴,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中欧班列在各地的运营模式为什么呈现多样性?本书从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的关系出发,解释中国从国家层面(主要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到各地方政府(重庆、成都、义乌、郑州、武汉)在中欧班列发展初期提供大量补贴的原因。 "高柏,男,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1983年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从1987年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93年起,在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任教。2014年6月起担任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组织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高柏是很早提出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中国向西开放、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大战略联系起来的学者。这些论断准确地把脉了中国高铁发展和国家战略设计,其建立陆权与海权的战略对冲的观点被认为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设计的基本思想内核。
    甄志宏,男,1971年3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上海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委咨询委员。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得社会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和老年社会学。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持续开展田野调查研究。"
    前 言 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中欧班列的经济社会学分析【高 柏】
      一 中欧班列:史无前例的市场建设(market building)
      二 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与市场建设
      三 作为行动主体的政府——产业政策的视角
      四 产业政策的中国特点
      五 作为结构条件的政府
      六 本书的计划
    第一章 铁总与中欧班列:实践与展望【左大杰】
      一 铁总与中欧班列
      二 中欧班列:自由探索期铁总的实践(2011~2013年)
      三 中欧班列:蓬勃发展期铁总的实践(2013~2016年)
      四 中欧班列:规范提升期铁总的展望(2016~2020年)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欧班列(重庆):“渝新欧”向“亚新欧”的转变【肖健美 王浩宇】
      一 前言
      二 从“渝新欧”到“亚新欧”
      三 物流推动下的产业升级换代
      四 “渝新欧”利益共同体的建构
      五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中欧班列的竞争
      六 以“先行者”优势谋求国家政策支持
      七 从西部走向亚洲
      八 从铁路运输走向“互联互通”的立体化
    第三章 中欧班列(义乌):“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模式变迁
        【甄志宏 马 莹 韩树星】
      一 义乌国际货运铁路发展历程
      二 发展战略:从“商贸名城”到“战略支点城市”
      三 政府全产业链助推“义新欧”发展
      四 结论
    第四章 中欧班列(成都):“蓉欧”班列营运机制的变化【王立华】
      一 “蓉欧”班列运营机制的变化
      二 成都的早期城市定位与“蓉欧”班列的发展
      三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蓉欧”班列的重新定位
      四 结论
    第五章 中欧班列(郑州):国家战略背景下的运营机制【冯会会】
      一 引言
      二 “郑新欧”后来居上
      三 以打造平台为特点的运输贸易一体化
      四 围绕区位及交通优势组织现代物流
      五 围绕中欧班列组织现代物流
      六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运行的机制探讨【王 斌】
      一 中欧班列(武汉)运行的三个特点
      二 分析框架:制度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
      三 中欧班列(武汉)的阶段化运行及其成因
      四 中欧班列(武汉)的常态化开行特征及其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结 论 中欧班列的比较分析【高 柏】
    附 录 中欧班列大事记【唐 曼 杨 莹】
      一 中欧班列大事记
      二 各班列运行线大事记
    鸣 谢
  • 内容简介:
    中欧班列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成横贯欧亚大陆的重要的物流通道。中欧班列既不比海运的运价低,又不比空运的速度快,同时又严重依赖政府补贴,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中欧班列在各地的运营模式为什么呈现多样性?本书从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的关系出发,解释中国从国家层面(主要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到各地方政府(重庆、成都、义乌、郑州、武汉)在中欧班列发展初期提供大量补贴的原因。
  • 作者简介:
    "高柏,男,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1983年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从1987年起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从1993年起,在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任教。2014年6月起担任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组织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高柏是很早提出以高铁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中国向西开放、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大战略联系起来的学者。这些论断准确地把脉了中国高铁发展和国家战略设计,其建立陆权与海权的战略对冲的观点被认为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设计的基本思想内核。
    甄志宏,男,1971年3月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上海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委咨询委员。1997年至2003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得社会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2003年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和老年社会学。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升级问题。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持续开展田野调查研究。"
  • 目录:
    前 言 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中欧班列的经济社会学分析【高 柏】
      一 中欧班列:史无前例的市场建设(market building)
      二 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与市场建设
      三 作为行动主体的政府——产业政策的视角
      四 产业政策的中国特点
      五 作为结构条件的政府
      六 本书的计划
    第一章 铁总与中欧班列:实践与展望【左大杰】
      一 铁总与中欧班列
      二 中欧班列:自由探索期铁总的实践(2011~2013年)
      三 中欧班列:蓬勃发展期铁总的实践(2013~2016年)
      四 中欧班列:规范提升期铁总的展望(2016~2020年)
      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欧班列(重庆):“渝新欧”向“亚新欧”的转变【肖健美 王浩宇】
      一 前言
      二 从“渝新欧”到“亚新欧”
      三 物流推动下的产业升级换代
      四 “渝新欧”利益共同体的建构
      五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中欧班列的竞争
      六 以“先行者”优势谋求国家政策支持
      七 从西部走向亚洲
      八 从铁路运输走向“互联互通”的立体化
    第三章 中欧班列(义乌):“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模式变迁
        【甄志宏 马 莹 韩树星】
      一 义乌国际货运铁路发展历程
      二 发展战略:从“商贸名城”到“战略支点城市”
      三 政府全产业链助推“义新欧”发展
      四 结论
    第四章 中欧班列(成都):“蓉欧”班列营运机制的变化【王立华】
      一 “蓉欧”班列运营机制的变化
      二 成都的早期城市定位与“蓉欧”班列的发展
      三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蓉欧”班列的重新定位
      四 结论
    第五章 中欧班列(郑州):国家战略背景下的运营机制【冯会会】
      一 引言
      二 “郑新欧”后来居上
      三 以打造平台为特点的运输贸易一体化
      四 围绕区位及交通优势组织现代物流
      五 围绕中欧班列组织现代物流
      六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运行的机制探讨【王 斌】
      一 中欧班列(武汉)运行的三个特点
      二 分析框架:制度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
      三 中欧班列(武汉)的阶段化运行及其成因
      四 中欧班列(武汉)的常态化开行特征及其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结 论 中欧班列的比较分析【高 柏】
    附 录 中欧班列大事记【唐 曼 杨 莹】
      一 中欧班列大事记
      二 各班列运行线大事记
    鸣 谢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运营网络优化研究
赵来军
中欧班列
中欧专利创造性理论与实践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 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 编
中欧班列
中欧燃气具标准对比研究: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
关健成
中欧班列
中欧遥感科技合作“龙计划”文集
王琦安
中欧班列
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名录(汉英对照): 中国产品第一批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欧班列
中欧混凝土技术标准对比分析及应用
王军
中欧班列
中欧关系:文化·认知·传播
张莉;张静怡
中欧班列
中欧竞合:大变局下的利益再造
张茉楠 宁留甫 谈俊 孙珮
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
夏杰长 著
中欧班列
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21-2022)
冯 奎 塞 日
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文化之旅
饶巧颖 编;周红红;肖翔;牟宜武
中欧班列
中欧关系:适应与塑造
冯仲平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