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7-08
版次: 1
ISBN: 9787121309847
定价: 1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00页
字数: 84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社会文化
215人买过
  •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Frederick K. Lutgens与Edward J. Tarbuck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是好朋友和同事,已经有50多年的教学和编写大学教材的经历,而且他们都是公认的杰出和著名的教授。从1983年起,Dennis Tasa加入了他们的团队,主要从事绘图工作。三人合作,完成了气象学、地球科学、地质学等教材的撰写与更新。

     
      徐学纯,男,1954年2月出生,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现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3年和1989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得地质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和1992年被国土资源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国土资源部选拔为跨世纪人才;2000年被教育部选拔为优秀骨干教师;2003—2015年连续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10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曾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 目 录



    第0章 地球科学导论 1

    0.1 什么是地球科学 2

    0.2 地球的圈层 3

    0.2.1 水圈 4

    0.2.2 大气圈 4

    0.2.3 生物圈 5

    0.2.4 岩石圈 5

    0.3 地球系统 7

    0.3.1 什么是系统 7

    0.3.2 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 8

    0.4 地球科学中的时间与空间尺度 8

    0.5 资源和环境问题 10

    0.5.1 资源 10

    0.5.2 环境问题 11

    0.6 科学探索的本质 12

    0.6.1 假说 12

    0.6.2 理论 13

    0.6.3 科学方法 13

    概念回顾:地球科学导论 14

    思考题 15

    第1章 物质成分和矿物组成 16

    1.1 矿物: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7

    1.1.1 矿物的定义 17

    1.1.2 岩石的定义 18

    1.2 原子:矿物的结构单元 19

    1.2.1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属性 19

    1.2.2 元素:由质子数决定 20

    1.3 原子结合的原因 21

    1.3.1 八隅规则与化学键 21

    1.3.2 离子键:电子转移 21

    1.3.3 共价键:共用电子 22

    1.3.4 金属键:电子自由移动 23

    1.4 矿物的物理性质 23

    1.4.1 光学性质 23

    .4.2 晶体形态和结晶习性 24

    1.4.3 矿物强度 24

    1.4.4 密度和比重 27

    1.4.5 矿物的其他性质 27

    1.5 矿物分类 28

    1.5.1 硅酸盐矿物 28

    1.5.2 常见的浅色硅酸盐 30

    1.5.3 常见的暗色硅酸盐矿物 31

    1.5.4 重要的非硅酸盐矿物 31

    概念回顾:物质成分和矿物组成 33

    思考题 35

    第2章 岩石:固体地球的物质 36

    2.1 地球系统:岩石循环 37

    2.1.1 基本循环 37

    2.1.2 其他途径 37

    2.2 火成岩:“浴火而生” 39

    2.2.1 从岩浆到结晶岩 39

    2.2.2 火成结构能告诉我们什么? 40

    2.2.3 火成岩的成分 41

    2.2.4 火成岩的分类 41

    2.2.5 不同火成岩的成因 44

    2.3 岩石风化形成沉积物 45

    2.3.1 机械风化作用 46

    2.3.2 化学风化作用 47

    2.4 沉积岩:压实和胶结的沉积物 48

    2.4.1 沉积岩分类 49

    2.4.2 沉积物的石化作用 53

    2.4.3 沉积岩的特征 53

    2.5 变质岩:由老变新的岩石 54

    2.5.1 变质作用的动力是什么? 55

    2.5.2 变质结构 57

    2.5.3 常见的变质岩石 57

    概念回顾:岩石:固态岩石圈的组成物质 59

    思考题 61

    第3章 水成地貌 63

    3.1 地球的外力作用 64

    3.2 崩塌作用:重力作用的结果 64

    3.2.1 崩塌作用和地貌形成 65

    3.2.2 崩塌作用的控制和诱发 67

    3.2.3 无诱因的滑坡? 68

    3.3 水循环 68

    3.4 流动的水 69

    3.4.1 流域 70

    3.4.2 河流系统 70

    3.4.3 水系类型 71

    3.5 流速 72

    3.5.1 影响流速的因素 73

    3.5.2 从上游到下游的变化 73

    3.6 流水的作用 74

    3.6.1 河流侵蚀 74

    3.6.2 河流的搬运作用 75

    3.6.3 河流的沉积作用 76

    3.7 河道 76

    3.7.1 基岩河道 76

    3.7.2 冲积河道 76

    3.8 河谷的形态 78

    3.8.1 基准面和河流侵蚀 78

    3.8.2 深切河谷 79

    3.8.3 河谷拓宽 80

    3.8.4 基准面的变化和深切的河曲 81

    3.9 沉积地貌 81

    3.9.1 三角洲 81

    3.9.2 天然堤坝 83

    3.10 洪水与防洪 83

    3.10.1 洪水的成因 83

    3.10.2 防洪 84

    3.11 地下水:地表之下的水 85

    3.11.1 地下水的重要性 85

    3.11.2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86

    3.11.3 地下水的分布 86

    3.11.4 影响地下水存储和运动的

    因素 87

    3.11.5 隔水层与含水层 88

    3.11.6 地下水的运动 88

    3.12 泉、井和承压系统 88

    3.12.1 泉 89

    3.12.2 井 90

    3.12.3 承压系统 90

    3.13 地下水的环境问题 92

    3.13.1 不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 92

    3.13.2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93

    3.13.3 地下水污染 93

    3.14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95

    3.14.1 溶洞 95

    3.14.2 喀斯特地貌 96

    概念回顾:水成地貌 98

    思考题 100

    第4章 冰川与干旱地貌 102

    4.1 冰川:两个基本循环的一部分 103

    4.1.1 山岳(阿尔卑斯)冰川 103

    4.1.2 冰盖 104

    4.1.3 其他类型的冰川 105

    4.2 冰川如何移动 105

    4.2.1 观察并测量冰川的运动 106

    4.2.2 冰川的估算:增长与消融 107

    4.3 冰蚀作用 108

    4.3.1 冰川如何侵蚀 108

    4.3.2 冰蚀地貌 109

    4.4 冰川沉积 111

    4.4.1 冰碛物的类型 111

    4.4.2 冰碛石、冰水沉积平原和

    冰碛湖 112

    4.4.3 鼓丘、蛇丘和冰砾阜 114

    4.5 冰期冰川的其他作用 115

    4.6 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 116

    4.7 荒原 117

    4.7.1 干涸土地的分布与成因 118

    4.7.2 水在干旱气候中的作用 120

    4.8 盆地和山脉:多山荒漠地貌的演化 121

    4.9 风蚀作用 122

    4.9.1 风蚀、膨胀露头和沙漠砾石盖层 123

    4.9.2 风蚀作用 125

    4.10 风成沉积 125

    4.10.1 黄土 125

    4.10.2 沙丘 125

    概念回顾:冰川和干旱地貌 127

    思考题 129

    第5章 板块构造论:一场科学的革命 131

    5.1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论 132

    5.2 大陆漂移说:超越时代的一个想法 133

    5.2.1 证据:大陆拼图 133

    5.2.2 证据:跨海化石的吻合 134

    5.2.3 证据:岩石类型和地质

    特征 135

    5.2.4 证据:古气候 135

    5.3 大辩论 137

    5.3.1 对漂移学说的抵制 137

    5.4 板块构造论 138

    5.4.1 覆盖软流圈的刚性岩石圈 138

    5.4.2 地球的主要板块 140

    5.4.3 板块边界 140

    5.5 离散板块边界和海底扩张 140

    5.5.1 洋中脊和海底扩张 140

    5.5.2 大陆裂谷 143

    5.6 汇聚板块边界与俯冲作用 143

    5.6.1 洋-陆汇聚 144

    5.6.2 洋-洋汇聚 145

    5.6.3 陆-陆汇聚 146

    5.7 转换板块边界 147

    5.8 检验板块构造模型 149

    5.8.1 证据:大洋钻探 149

    5.8.2 证据:地幔柱和热点 150

    5.8.3 证据:古地磁学 151

    5.9 什么驱使板块运动? 154

    5.9.1 驱使板块运动的力 154

    5.9.2 板块-地幔对流模型 156

    5.10 板块和板块边界如何变化? 157

    5.10.1 泛大陆的裂解 157

    5.10.2 未来的板块构造 158

    概念回顾:板块构造:一场科学的革命 159

    思考题 162

    第6章 动荡的地球:地震、地质构造

    和造山运动 164

    6.1 什么是地震 165

    6.1.1 探索地震的成因 166

    6.1.2 断层与地震 167

    6.2 地震学:地震波研究 169

    6.2.1 记录地震的仪器 169

    6.3 震源定位 171

    6.4 确定地震大小 172

    6.4.1 烈度表 173

    6.4.2 震级表 173

    6.5 地震的破坏作用 176

    6.5.1 火灾 179

    6.5.2 什么是海啸? 179

    6.6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 181

    6.7 地球内部 182

    6.7.1 地球分层结构的形成 183

    6.7.2 探索地球内部:“透视”地球的地震波 183

    6.8 地球圈层 184

    6.8.1 地壳 184

    6.8.2 地幔 184

    6.8.3 地核 185

    6.9 岩石变形 185

    6.9.1 岩石为什么变形 185

    6.9.2 岩石变形的类型 185

    6.10 褶皱:韧性变形构造 186

    6.10.1 背斜和向斜 186

    6.10.2 穹窿和盆地 187

    6.11 断层:脆性变形构造 188

    6.11.1 倾向滑移断层 188

    6.12 造山运动 190

    6.13 俯冲作用与造山运动 191

    6.13.1 岛弧型造山运动 192

    6.13.2 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192

    6.14 碰撞造山带 193

    6.14.1 科迪勒拉型造山运动 193

    6.14.2 大陆碰撞:阿尔卑斯型造山

    运动 194

    概念回顾:动荡的地球:地震、地质构造和造山运动 197

    思考题 200

    第7章 火山及其他岩浆活动 202

    7.1 圣海伦火山和基拉韦厄火山 203

    7.2 火山喷发的性质 204

    7.2.1 影响黏度的因素 204

    7.2.2 宁静式和爆裂式火山喷发 205

    7.3 火山喷发期间挤出的物质 206

    7.3.1 熔岩流 206

    7.3.2 气体 207

    7.3.3 火成碎屑物 207

    7.4 火山结构 209

    7.5 盾状火山 210

    7.5.1 莫纳罗亚火山:地球上最大的盾状火山 210

    7.5.2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的盾状火山 211

    7.6 火山锥 212

    7.6.1 帕里库廷火山:各种火山锥的花园 213

    7.7 复式火山 213

    7.8 火山灾害 214

    7.8.1 火山碎屑流:致命的自然力量 215

    7.8.2 火山泥流:活跃和不活跃火山锥的火山泥流 216

    7.8.3 其他火山灾害 216

    7.9 其他火山地貌 218

    7.9.1 破火山口 218

    7.9.2 裂隙喷发和玄武岩高原 220

    7.9.3 火山颈和火山管道 221

    7.10 侵入岩浆活动 221

    7.10.1 侵入岩体的性质 221

    7.10.2 板状侵入岩体:岩墙和岩席 222

    7.10.3 块状侵入岩体:岩基、岩株和岩盖 224

    7.11 部分熔融和岩浆的成因 224

    7.11.1 部分熔融 225

    7.11.2 从固态岩石产生岩浆 225

    7.11.3 压力降低:减压熔融 225

    7.12 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227

    7.12.1 汇聚板块边界的火山活动 227

    7.12.2 离散板块边界的火山活动 229

    7.12.3 板内火山活动 229

    概念回顾:火山和其他岩浆活动 230

    思考题 233

    第8章 地质年代 235

    8.1 地质学简史 236

    8.1.1 灾变论 236

    8.1.2 现代地质学的诞生 237

    8.1.3 当代地质学 237

    8.2 创建年代表――相对定年原理 237

    8.2.1 年代表的重要性 237

    8.2.2 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 238

    8.2.3 叠加原理 238

    8.2.4 原始水平原理 238

    8.2.5 穿切关系原理 239

    8.2.6 包裹物原理 239

    8.2.7 不整合 240

    8.2.8 相对定年原理的应用 241

    8.3 化石:过去生命的证据 243

    8.3.1 化石类型 243

    8.3.2 保留化石的条件 244

    8.4 岩层对比 244

    8.4.1 有限区域内的对比 245

    8.4.2 化石对比 245

    8.5 放射性测年 247

    8.5.1 基本的原子结构回顾 247

    8.5.2 放射性 247

    8.5.3 半衰期 248

    8.5.4 使用不同的同位素 249

    8.5.5 C14测年 249

    8.6 地质年代表 250

    8.6.1 年代表的结构 250

    8.6.2 前寒武纪 250

    8.6.3 术语和地质年代表 251

    8.7 确定沉积岩的绝对年代 252

    概念回顾:地质年代 253

    思考题 254

    第9章 海洋:最后的净土 256

    9.1 浩瀚的海洋世界 257

    9.1.1 海洋地理学 257

    9.1.2 对比海洋与大陆 258

    9.2 海水的构成 258

    9.2.1 盐度 259

    9.2.2 海盐的来源 259

    9.2.3 影响海水盐度的过程 259

    9.3 温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260

    9.3.1 温度变化 261

    9.3.2 密度变化 261

    9.3.3 海洋分层 262

    9.4 新兴的海底图像 263

    9.4.1 绘制海底地形图 263

    9.4.2 从太空绘制海底地形图 264

    9.4.3 海底地貌单元 266

    9.5 大陆边缘 266

    9.5.1 被动大陆边缘 266

    9.5.2 活动大陆边缘 269

    9.6 深海盆地的特征 269

    9.6.1 深海沟 269

    9.6.2 深海平原 269

    9.6.3 海底火山结构 270

    9.7 洋脊 270

    9.7.1 洋脊剖析 270

    9.7.2 洋脊抬升的原因 271

    9.8 海底沉积物 272

    9.8.1 海底沉积物的类型 272

    9.8.2 海底沉积物――气候数据宝库 273

    概念回顾:海洋:最后的净土 274

    思考题 276

    第10章 动荡的海洋 278

    10.1 海洋的表层环流 279

    10.1.1 洋流模式 279

    10.1.2 洋流影响气候 281

    10.2 上升流和深海环流 282

    10.2.1 海岸上升流 282

    10.2.2 深海环流 283

    10.3 海岸:一个动态界面 284

    10.4 波浪 285

    10.4.1 波浪的特征 285

    10.4.2 圆周运动 286

    10.4.3 碎波带的波浪 286

    10.5 海滩和海岸的形成过程 287

    10.5.1 波浪侵蚀 288

    10.5.2 海滩上的泥沙运动 288

    10.6 海岸的特点 290

    10.6.1 侵蚀的特点 290

    10.6.2 沉积特征 291

    10.6.3 不断变化的海岸 292

    10.7 海岸加固 293

    10.7.1 硬加固 294

    10.7.2 硬加固的替代方法 295

    10.8 美国海岸的比较 296

    10.8.1 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海岸 296

    10.8.2 太平洋海岸 297

    10.8.3 海岸分类 298

    10.9 潮汐 299

    10.9.1 潮汐的成因 300

    10.9.2 月潮周期 300

    10.9.3 潮汐类型 300

    10.9.4 潮汐流 301

    概念回顾:动荡的海洋 302

    思考题 304

    第11章 大气加热 306

    11.1 关注大气 307

    11.1.1 美国的天气 307

    11.1.2 天气和气候 307

    11.2 大气的组成 309

    11.2.1 主要成分 309

    11.2.2 二氧化碳(CO2) 310

    11.2.3 变化的成分 310

    11.2.4 臭氧减少――一个全球性问题 311

    11.3 大气的垂向结构 312

    11.3.1 压力变化 312

    11.3.2 温度变化 313

    11.4 地日关系 315

    11.4.1 地球运动 315

    11.4.2 四季的成因 315

    11.4.3 地球的方向 316

    11.4.4 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 317

    11.5 能量、热量和温度 319

    11.5.1 热传递方式:传导 319

    11.5.2 热传递方式:对流 320

    11.5.3 热传递方式:热辐射 320

    11.6 大气加热 322

    11.6.1 吸收太阳辐射发生了什么? 322

    11.6.2 反射和散射 322

    11.6.3 吸收 323

    11.6.4 大气层变暖:温室效应 323

    1.7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24

    11.7.1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324

    11.7.2 大气响应 326

    11.7.3 一些可能的后果 326

    11.8 气温数据 327

    11.9 影响气温的因素 329

    11.9.1 海陆分布 329

    11.9.2 海拔高度 330

    11.9.3 地理位置 330

    11.9.4 云量和反照率 331

    11.10 气温的全球分布 332

    概念回顾:加热大气 333

    思考题 335

    第12章 湿度、云和降水 337

    12.1 水的相变 338

    12.1.1 冰、液态水和水汽 338

    12.1.2 潜热 338

    12.2 湿度:空气中的水汽 340

    12.2.1 饱和 340

    12.2.2 混合比 341

    12.2.3 相对湿度 341

    12.2.4 露点温度 343

    12.2.5 测量湿度 343

    12.3 云的形成基础:绝热冷却 344

    12.3.1 雾、露和云的形成 344

    12.3.2 绝热温度变化 345

    12.3.3 绝热冷却和凝结 345

    12.4 空气上升过程 346

    12.4.1 地形抬升 346

    12.4.2 锋面楔入 347

    12.4.3 局地对流抬升 347

    12.5 天气的形成:大气稳定度 348

    12.5.1 稳定度类型 349

    12.5.2 稳定度和日常天气 350

    12.6 凝结和云的形成 351

    12.6.1 云的分类 351

    12.7 雾 354

    12.7.1 冷却雾 354

    12.7.2 蒸发雾 355

    12.8 降水的形成 357

    12.8.1 冷云降水:伯杰龙过程 358

    12.8.2 暖云降水:碰并过程 359

    12.9 降水类型 359

    12.9.1 雨 360

    12.9.2 雪 360

    12.9.3 雨夹雪和冻雨 360

    12.9.4 冰雹 360

    12.9.5 雾凇 361

    12.10 降水的观测 362

    12.10.1 降雪测量 362

    12.10.2 天气雷达测量降水 362

    概念回顾:湿度、云和降水 363

    思考题 365

    第13章 大气运动 367

    13.1 了解气压 368

    13.1.1 观察气压 369

    13.1.2 测量气压 369

    13.2 影响风的因素 370

    13.2.1 科里奥利力 372

    13.2.2 地面摩擦力 373

    13.3 高压与低压 375

    13.3.1 气旋风和反气旋风 375

    13.3.2 与高压和低压相关的

    天气 376

    13.4 大气环流 377

    13.4.1 地球不自转时的环流 377

    13.4.2 理想的全球环流 377

    13.4.3 大陆的影响 378

    13.4.4 西风带 379

    13.5 局地风 380

    13.5.1 陆风和海风 380

    13.5.2 山风和谷风 380

    13.5.3 钦诺克风和圣塔安娜风 381

    13.6 风的观测 382

    13.7 全球降水分布 383

    概念回顾:大气运动 384

    思考题 386

    第14章 天气模式与恶劣天气 387

    14.1 气团 388

    14.1.1 气团是什么? 388

    14.1.2 气团的发源地 388

    14.1.3 与气团相关的天气 389

    14.2 锋面 391

    14.2.1 暖锋 391

    14.2.2 冷锋 392

    14.2.3 静止锋和锢囚锋 393

    14.3 中纬度气旋 394

    14.3.1 理想的中纬度气旋天气 395

    14.3.2 高空气流的作用 396

    14.4 雷暴 397

    14.4.1 名称的含义 397

    14.4.2 雷暴的形成 398

    14.4.3 雷暴发展的各个阶段 399

    14.5 龙卷风 400

    14.5.1 龙卷风的形成和发展 401

    14.5.2 龙卷风的破坏性 403

    14.5.3 龙卷风预报 404

    14.6 飓风 405

    14.6.1 飓风概况 406

    14.6.2 飓风的形成与消亡 407

    14.6.3 飓风的破坏性 408

    14.6.4 飓风跟踪 410

    概念回顾:天气模式和恶劣天气 411

    思考题 413

    第15章 太阳系的特点 415

    15.1 古代天文学 416

    15.1.1 天文学的黄金时代 416

    15.1.2 托勒密模型 417

    15.2 现代天文学的诞生 419

    15.2.1 哥白尼 419

    15.2.2 第谷 420

    15.2.3 开普勒 420

    15.2.4 伽利略 422

    15.2.5 牛顿 424

    15.3 太阳系概述 425

    15.3.1 星云说:太阳系的形成 425

    15.3.2 行星:内部结构和大气层 427

    15.3.3 行星碰撞 429

    15.4 地球的卫星――月球:古老

    地体的碎片 430

    15.4.1 月球的成因 430

    15.5 类地行星 433

    15.5.1 水星:最靠内的行星 433

    15.5.2 金星:神秘的行星 434

    15.5.3 火星:红色的行星 435

    15.6 类木行星 437

    15.6.1 木星:天体的主宰 437

    15.6.2 土星:优雅的行星 439

    15.6.3 天王星和海王星:双胞胎 441

    15.7 太阳系中的小型天体 442

    15.7.1 小行星:剩下的星子 443

    15.7.2 彗星:“脏雪球” 444

    15.7.3 彗星的范围:柯伊伯带

    和奥尔特云带 445

    15.7.4 流星:地球的造访者 445

    15.7.5 矮行星 447

    概念回顾:太阳系的性质 448

    思考题 450

    第16章 系外宇宙 452

    16.1 宇宙 453

    16.1.1 宇宙有多大? 453

    16.1.2 宇宙简史 454

    16.2 星际物质:星星的温床 455

    16.2.1 亮星云 455

    16.2.2 暗星云 457

    16.3 星体分类:赫罗图 457

    16.4 恒星演化 459

    16.4.1 恒星的诞生 459

    16.4.2 原恒星阶段 460

    16.4.3 主序星阶段 460

    16.4.4 红巨星阶段 460

    16.4.5 燃尽和消亡阶段 460

    16.5 恒星残骸 462

    16.5.1 白矮星 462

    16.5.2 中子星 462

    16.5.3 黑洞 463

    16.6 星系和星团 464

    16.6.1 星系分类 464

    16.6.2 星团 466

    16.6.3 星团碰撞 466

    16.7 大爆炸理论 467

    16.7.1 宇宙扩张的证据 467

    16.7.2 大爆炸理论的预言 468

    16.7.3 宇宙的命运是什么? 468

    概念回顾:系外宇宙 468

    思考题 470

    附录A 公制和英制单位的换算 472

    附录B 地球的网格系统 474

    附录C 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对照表 476

    附录D 恒星的性质 478

    词汇表 482
  • 内容简介: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作者简介:
      Frederick K. Lutgens与Edward J. Tarbuck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是好朋友和同事,已经有50多年的教学和编写大学教材的经历,而且他们都是公认的杰出和著名的教授。从1983年起,Dennis Tasa加入了他们的团队,主要从事绘图工作。三人合作,完成了气象学、地球科学、地质学等教材的撰写与更新。

     
      徐学纯,男,1954年2月出生,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现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3年和1989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得地质学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和1992年被国土资源部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国土资源部选拔为跨世纪人才;2000年被教育部选拔为优秀骨干教师;2003—2015年连续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10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曾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
  • 目录:
    目 录



    第0章 地球科学导论 1

    0.1 什么是地球科学 2

    0.2 地球的圈层 3

    0.2.1 水圈 4

    0.2.2 大气圈 4

    0.2.3 生物圈 5

    0.2.4 岩石圈 5

    0.3 地球系统 7

    0.3.1 什么是系统 7

    0.3.2 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 8

    0.4 地球科学中的时间与空间尺度 8

    0.5 资源和环境问题 10

    0.5.1 资源 10

    0.5.2 环境问题 11

    0.6 科学探索的本质 12

    0.6.1 假说 12

    0.6.2 理论 13

    0.6.3 科学方法 13

    概念回顾:地球科学导论 14

    思考题 15

    第1章 物质成分和矿物组成 16

    1.1 矿物: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7

    1.1.1 矿物的定义 17

    1.1.2 岩石的定义 18

    1.2 原子:矿物的结构单元 19

    1.2.1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属性 19

    1.2.2 元素:由质子数决定 20

    1.3 原子结合的原因 21

    1.3.1 八隅规则与化学键 21

    1.3.2 离子键:电子转移 21

    1.3.3 共价键:共用电子 22

    1.3.4 金属键:电子自由移动 23

    1.4 矿物的物理性质 23

    1.4.1 光学性质 23

    .4.2 晶体形态和结晶习性 24

    1.4.3 矿物强度 24

    1.4.4 密度和比重 27

    1.4.5 矿物的其他性质 27

    1.5 矿物分类 28

    1.5.1 硅酸盐矿物 28

    1.5.2 常见的浅色硅酸盐 30

    1.5.3 常见的暗色硅酸盐矿物 31

    1.5.4 重要的非硅酸盐矿物 31

    概念回顾:物质成分和矿物组成 33

    思考题 35

    第2章 岩石:固体地球的物质 36

    2.1 地球系统:岩石循环 37

    2.1.1 基本循环 37

    2.1.2 其他途径 37

    2.2 火成岩:“浴火而生” 39

    2.2.1 从岩浆到结晶岩 39

    2.2.2 火成结构能告诉我们什么? 40

    2.2.3 火成岩的成分 41

    2.2.4 火成岩的分类 41

    2.2.5 不同火成岩的成因 44

    2.3 岩石风化形成沉积物 45

    2.3.1 机械风化作用 46

    2.3.2 化学风化作用 47

    2.4 沉积岩:压实和胶结的沉积物 48

    2.4.1 沉积岩分类 49

    2.4.2 沉积物的石化作用 53

    2.4.3 沉积岩的特征 53

    2.5 变质岩:由老变新的岩石 54

    2.5.1 变质作用的动力是什么? 55

    2.5.2 变质结构 57

    2.5.3 常见的变质岩石 57

    概念回顾:岩石:固态岩石圈的组成物质 59

    思考题 61

    第3章 水成地貌 63

    3.1 地球的外力作用 64

    3.2 崩塌作用:重力作用的结果 64

    3.2.1 崩塌作用和地貌形成 65

    3.2.2 崩塌作用的控制和诱发 67

    3.2.3 无诱因的滑坡? 68

    3.3 水循环 68

    3.4 流动的水 69

    3.4.1 流域 70

    3.4.2 河流系统 70

    3.4.3 水系类型 71

    3.5 流速 72

    3.5.1 影响流速的因素 73

    3.5.2 从上游到下游的变化 73

    3.6 流水的作用 74

    3.6.1 河流侵蚀 74

    3.6.2 河流的搬运作用 75

    3.6.3 河流的沉积作用 76

    3.7 河道 76

    3.7.1 基岩河道 76

    3.7.2 冲积河道 76

    3.8 河谷的形态 78

    3.8.1 基准面和河流侵蚀 78

    3.8.2 深切河谷 79

    3.8.3 河谷拓宽 80

    3.8.4 基准面的变化和深切的河曲 81

    3.9 沉积地貌 81

    3.9.1 三角洲 81

    3.9.2 天然堤坝 83

    3.10 洪水与防洪 83

    3.10.1 洪水的成因 83

    3.10.2 防洪 84

    3.11 地下水:地表之下的水 85

    3.11.1 地下水的重要性 85

    3.11.2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86

    3.11.3 地下水的分布 86

    3.11.4 影响地下水存储和运动的

    因素 87

    3.11.5 隔水层与含水层 88

    3.11.6 地下水的运动 88

    3.12 泉、井和承压系统 88

    3.12.1 泉 89

    3.12.2 井 90

    3.12.3 承压系统 90

    3.13 地下水的环境问题 92

    3.13.1 不可再生的地下水资源 92

    3.13.2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 93

    3.13.3 地下水污染 93

    3.14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95

    3.14.1 溶洞 95

    3.14.2 喀斯特地貌 96

    概念回顾:水成地貌 98

    思考题 100

    第4章 冰川与干旱地貌 102

    4.1 冰川:两个基本循环的一部分 103

    4.1.1 山岳(阿尔卑斯)冰川 103

    4.1.2 冰盖 104

    4.1.3 其他类型的冰川 105

    4.2 冰川如何移动 105

    4.2.1 观察并测量冰川的运动 106

    4.2.2 冰川的估算:增长与消融 107

    4.3 冰蚀作用 108

    4.3.1 冰川如何侵蚀 108

    4.3.2 冰蚀地貌 109

    4.4 冰川沉积 111

    4.4.1 冰碛物的类型 111

    4.4.2 冰碛石、冰水沉积平原和

    冰碛湖 112

    4.4.3 鼓丘、蛇丘和冰砾阜 114

    4.5 冰期冰川的其他作用 115

    4.6 冰期冰川作用的范围 116

    4.7 荒原 117

    4.7.1 干涸土地的分布与成因 118

    4.7.2 水在干旱气候中的作用 120

    4.8 盆地和山脉:多山荒漠地貌的演化 121

    4.9 风蚀作用 122

    4.9.1 风蚀、膨胀露头和沙漠砾石盖层 123

    4.9.2 风蚀作用 125

    4.10 风成沉积 125

    4.10.1 黄土 125

    4.10.2 沙丘 125

    概念回顾:冰川和干旱地貌 127

    思考题 129

    第5章 板块构造论:一场科学的革命 131

    5.1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论 132

    5.2 大陆漂移说:超越时代的一个想法 133

    5.2.1 证据:大陆拼图 133

    5.2.2 证据:跨海化石的吻合 134

    5.2.3 证据:岩石类型和地质

    特征 135

    5.2.4 证据:古气候 135

    5.3 大辩论 137

    5.3.1 对漂移学说的抵制 137

    5.4 板块构造论 138

    5.4.1 覆盖软流圈的刚性岩石圈 138

    5.4.2 地球的主要板块 140

    5.4.3 板块边界 140

    5.5 离散板块边界和海底扩张 140

    5.5.1 洋中脊和海底扩张 140

    5.5.2 大陆裂谷 143

    5.6 汇聚板块边界与俯冲作用 143

    5.6.1 洋-陆汇聚 144

    5.6.2 洋-洋汇聚 145

    5.6.3 陆-陆汇聚 146

    5.7 转换板块边界 147

    5.8 检验板块构造模型 149

    5.8.1 证据:大洋钻探 149

    5.8.2 证据:地幔柱和热点 150

    5.8.3 证据:古地磁学 151

    5.9 什么驱使板块运动? 154

    5.9.1 驱使板块运动的力 154

    5.9.2 板块-地幔对流模型 156

    5.10 板块和板块边界如何变化? 157

    5.10.1 泛大陆的裂解 157

    5.10.2 未来的板块构造 158

    概念回顾:板块构造:一场科学的革命 159

    思考题 162

    第6章 动荡的地球:地震、地质构造

    和造山运动 164

    6.1 什么是地震 165

    6.1.1 探索地震的成因 166

    6.1.2 断层与地震 167

    6.2 地震学:地震波研究 169

    6.2.1 记录地震的仪器 169

    6.3 震源定位 171

    6.4 确定地震大小 172

    6.4.1 烈度表 173

    6.4.2 震级表 173

    6.5 地震的破坏作用 176

    6.5.1 火灾 179

    6.5.2 什么是海啸? 179

    6.6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 181

    6.7 地球内部 182

    6.7.1 地球分层结构的形成 183

    6.7.2 探索地球内部:“透视”地球的地震波 183

    6.8 地球圈层 184

    6.8.1 地壳 184

    6.8.2 地幔 184

    6.8.3 地核 185

    6.9 岩石变形 185

    6.9.1 岩石为什么变形 185

    6.9.2 岩石变形的类型 185

    6.10 褶皱:韧性变形构造 186

    6.10.1 背斜和向斜 186

    6.10.2 穹窿和盆地 187

    6.11 断层:脆性变形构造 188

    6.11.1 倾向滑移断层 188

    6.12 造山运动 190

    6.13 俯冲作用与造山运动 191

    6.13.1 岛弧型造山运动 192

    6.13.2 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192

    6.14 碰撞造山带 193

    6.14.1 科迪勒拉型造山运动 193

    6.14.2 大陆碰撞:阿尔卑斯型造山

    运动 194

    概念回顾:动荡的地球:地震、地质构造和造山运动 197

    思考题 200

    第7章 火山及其他岩浆活动 202

    7.1 圣海伦火山和基拉韦厄火山 203

    7.2 火山喷发的性质 204

    7.2.1 影响黏度的因素 204

    7.2.2 宁静式和爆裂式火山喷发 205

    7.3 火山喷发期间挤出的物质 206

    7.3.1 熔岩流 206

    7.3.2 气体 207

    7.3.3 火成碎屑物 207

    7.4 火山结构 209

    7.5 盾状火山 210

    7.5.1 莫纳罗亚火山:地球上最大的盾状火山 210

    7.5.2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的盾状火山 211

    7.6 火山锥 212

    7.6.1 帕里库廷火山:各种火山锥的花园 213

    7.7 复式火山 213

    7.8 火山灾害 214

    7.8.1 火山碎屑流:致命的自然力量 215

    7.8.2 火山泥流:活跃和不活跃火山锥的火山泥流 216

    7.8.3 其他火山灾害 216

    7.9 其他火山地貌 218

    7.9.1 破火山口 218

    7.9.2 裂隙喷发和玄武岩高原 220

    7.9.3 火山颈和火山管道 221

    7.10 侵入岩浆活动 221

    7.10.1 侵入岩体的性质 221

    7.10.2 板状侵入岩体:岩墙和岩席 222

    7.10.3 块状侵入岩体:岩基、岩株和岩盖 224

    7.11 部分熔融和岩浆的成因 224

    7.11.1 部分熔融 225

    7.11.2 从固态岩石产生岩浆 225

    7.11.3 压力降低:减压熔融 225

    7.12 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227

    7.12.1 汇聚板块边界的火山活动 227

    7.12.2 离散板块边界的火山活动 229

    7.12.3 板内火山活动 229

    概念回顾:火山和其他岩浆活动 230

    思考题 233

    第8章 地质年代 235

    8.1 地质学简史 236

    8.1.1 灾变论 236

    8.1.2 现代地质学的诞生 237

    8.1.3 当代地质学 237

    8.2 创建年代表――相对定年原理 237

    8.2.1 年代表的重要性 237

    8.2.2 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 238

    8.2.3 叠加原理 238

    8.2.4 原始水平原理 238

    8.2.5 穿切关系原理 239

    8.2.6 包裹物原理 239

    8.2.7 不整合 240

    8.2.8 相对定年原理的应用 241

    8.3 化石:过去生命的证据 243

    8.3.1 化石类型 243

    8.3.2 保留化石的条件 244

    8.4 岩层对比 244

    8.4.1 有限区域内的对比 245

    8.4.2 化石对比 245

    8.5 放射性测年 247

    8.5.1 基本的原子结构回顾 247

    8.5.2 放射性 247

    8.5.3 半衰期 248

    8.5.4 使用不同的同位素 249

    8.5.5 C14测年 249

    8.6 地质年代表 250

    8.6.1 年代表的结构 250

    8.6.2 前寒武纪 250

    8.6.3 术语和地质年代表 251

    8.7 确定沉积岩的绝对年代 252

    概念回顾:地质年代 253

    思考题 254

    第9章 海洋:最后的净土 256

    9.1 浩瀚的海洋世界 257

    9.1.1 海洋地理学 257

    9.1.2 对比海洋与大陆 258

    9.2 海水的构成 258

    9.2.1 盐度 259

    9.2.2 海盐的来源 259

    9.2.3 影响海水盐度的过程 259

    9.3 温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260

    9.3.1 温度变化 261

    9.3.2 密度变化 261

    9.3.3 海洋分层 262

    9.4 新兴的海底图像 263

    9.4.1 绘制海底地形图 263

    9.4.2 从太空绘制海底地形图 264

    9.4.3 海底地貌单元 266

    9.5 大陆边缘 266

    9.5.1 被动大陆边缘 266

    9.5.2 活动大陆边缘 269

    9.6 深海盆地的特征 269

    9.6.1 深海沟 269

    9.6.2 深海平原 269

    9.6.3 海底火山结构 270

    9.7 洋脊 270

    9.7.1 洋脊剖析 270

    9.7.2 洋脊抬升的原因 271

    9.8 海底沉积物 272

    9.8.1 海底沉积物的类型 272

    9.8.2 海底沉积物――气候数据宝库 273

    概念回顾:海洋:最后的净土 274

    思考题 276

    第10章 动荡的海洋 278

    10.1 海洋的表层环流 279

    10.1.1 洋流模式 279

    10.1.2 洋流影响气候 281

    10.2 上升流和深海环流 282

    10.2.1 海岸上升流 282

    10.2.2 深海环流 283

    10.3 海岸:一个动态界面 284

    10.4 波浪 285

    10.4.1 波浪的特征 285

    10.4.2 圆周运动 286

    10.4.3 碎波带的波浪 286

    10.5 海滩和海岸的形成过程 287

    10.5.1 波浪侵蚀 288

    10.5.2 海滩上的泥沙运动 288

    10.6 海岸的特点 290

    10.6.1 侵蚀的特点 290

    10.6.2 沉积特征 291

    10.6.3 不断变化的海岸 292

    10.7 海岸加固 293

    10.7.1 硬加固 294

    10.7.2 硬加固的替代方法 295

    10.8 美国海岸的比较 296

    10.8.1 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海岸 296

    10.8.2 太平洋海岸 297

    10.8.3 海岸分类 298

    10.9 潮汐 299

    10.9.1 潮汐的成因 300

    10.9.2 月潮周期 300

    10.9.3 潮汐类型 300

    10.9.4 潮汐流 301

    概念回顾:动荡的海洋 302

    思考题 304

    第11章 大气加热 306

    11.1 关注大气 307

    11.1.1 美国的天气 307

    11.1.2 天气和气候 307

    11.2 大气的组成 309

    11.2.1 主要成分 309

    11.2.2 二氧化碳(CO2) 310

    11.2.3 变化的成分 310

    11.2.4 臭氧减少――一个全球性问题 311

    11.3 大气的垂向结构 312

    11.3.1 压力变化 312

    11.3.2 温度变化 313

    11.4 地日关系 315

    11.4.1 地球运动 315

    11.4.2 四季的成因 315

    11.4.3 地球的方向 316

    11.4.4 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 317

    11.5 能量、热量和温度 319

    11.5.1 热传递方式:传导 319

    11.5.2 热传递方式:对流 320

    11.5.3 热传递方式:热辐射 320

    11.6 大气加热 322

    11.6.1 吸收太阳辐射发生了什么? 322

    11.6.2 反射和散射 322

    11.6.3 吸收 323

    11.6.4 大气层变暖:温室效应 323

    1.7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24

    11.7.1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324

    11.7.2 大气响应 326

    11.7.3 一些可能的后果 326

    11.8 气温数据 327

    11.9 影响气温的因素 329

    11.9.1 海陆分布 329

    11.9.2 海拔高度 330

    11.9.3 地理位置 330

    11.9.4 云量和反照率 331

    11.10 气温的全球分布 332

    概念回顾:加热大气 333

    思考题 335

    第12章 湿度、云和降水 337

    12.1 水的相变 338

    12.1.1 冰、液态水和水汽 338

    12.1.2 潜热 338

    12.2 湿度:空气中的水汽 340

    12.2.1 饱和 340

    12.2.2 混合比 341

    12.2.3 相对湿度 341

    12.2.4 露点温度 343

    12.2.5 测量湿度 343

    12.3 云的形成基础:绝热冷却 344

    12.3.1 雾、露和云的形成 344

    12.3.2 绝热温度变化 345

    12.3.3 绝热冷却和凝结 345

    12.4 空气上升过程 346

    12.4.1 地形抬升 346

    12.4.2 锋面楔入 347

    12.4.3 局地对流抬升 347

    12.5 天气的形成:大气稳定度 348

    12.5.1 稳定度类型 349

    12.5.2 稳定度和日常天气 350

    12.6 凝结和云的形成 351

    12.6.1 云的分类 351

    12.7 雾 354

    12.7.1 冷却雾 354

    12.7.2 蒸发雾 355

    12.8 降水的形成 357

    12.8.1 冷云降水:伯杰龙过程 358

    12.8.2 暖云降水:碰并过程 359

    12.9 降水类型 359

    12.9.1 雨 360

    12.9.2 雪 360

    12.9.3 雨夹雪和冻雨 360

    12.9.4 冰雹 360

    12.9.5 雾凇 361

    12.10 降水的观测 362

    12.10.1 降雪测量 362

    12.10.2 天气雷达测量降水 362

    概念回顾:湿度、云和降水 363

    思考题 365

    第13章 大气运动 367

    13.1 了解气压 368

    13.1.1 观察气压 369

    13.1.2 测量气压 369

    13.2 影响风的因素 370

    13.2.1 科里奥利力 372

    13.2.2 地面摩擦力 373

    13.3 高压与低压 375

    13.3.1 气旋风和反气旋风 375

    13.3.2 与高压和低压相关的

    天气 376

    13.4 大气环流 377

    13.4.1 地球不自转时的环流 377

    13.4.2 理想的全球环流 377

    13.4.3 大陆的影响 378

    13.4.4 西风带 379

    13.5 局地风 380

    13.5.1 陆风和海风 380

    13.5.2 山风和谷风 380

    13.5.3 钦诺克风和圣塔安娜风 381

    13.6 风的观测 382

    13.7 全球降水分布 383

    概念回顾:大气运动 384

    思考题 386

    第14章 天气模式与恶劣天气 387

    14.1 气团 388

    14.1.1 气团是什么? 388

    14.1.2 气团的发源地 388

    14.1.3 与气团相关的天气 389

    14.2 锋面 391

    14.2.1 暖锋 391

    14.2.2 冷锋 392

    14.2.3 静止锋和锢囚锋 393

    14.3 中纬度气旋 394

    14.3.1 理想的中纬度气旋天气 395

    14.3.2 高空气流的作用 396

    14.4 雷暴 397

    14.4.1 名称的含义 397

    14.4.2 雷暴的形成 398

    14.4.3 雷暴发展的各个阶段 399

    14.5 龙卷风 400

    14.5.1 龙卷风的形成和发展 401

    14.5.2 龙卷风的破坏性 403

    14.5.3 龙卷风预报 404

    14.6 飓风 405

    14.6.1 飓风概况 406

    14.6.2 飓风的形成与消亡 407

    14.6.3 飓风的破坏性 408

    14.6.4 飓风跟踪 410

    概念回顾:天气模式和恶劣天气 411

    思考题 413

    第15章 太阳系的特点 415

    15.1 古代天文学 416

    15.1.1 天文学的黄金时代 416

    15.1.2 托勒密模型 417

    15.2 现代天文学的诞生 419

    15.2.1 哥白尼 419

    15.2.2 第谷 420

    15.2.3 开普勒 420

    15.2.4 伽利略 422

    15.2.5 牛顿 424

    15.3 太阳系概述 425

    15.3.1 星云说:太阳系的形成 425

    15.3.2 行星:内部结构和大气层 427

    15.3.3 行星碰撞 429

    15.4 地球的卫星――月球:古老

    地体的碎片 430

    15.4.1 月球的成因 430

    15.5 类地行星 433

    15.5.1 水星:最靠内的行星 433

    15.5.2 金星:神秘的行星 434

    15.5.3 火星:红色的行星 435

    15.6 类木行星 437

    15.6.1 木星:天体的主宰 437

    15.6.2 土星:优雅的行星 439

    15.6.3 天王星和海王星:双胞胎 441

    15.7 太阳系中的小型天体 442

    15.7.1 小行星:剩下的星子 443

    15.7.2 彗星:“脏雪球” 444

    15.7.3 彗星的范围:柯伊伯带

    和奥尔特云带 445

    15.7.4 流星:地球的造访者 445

    15.7.5 矮行星 447

    概念回顾:太阳系的性质 448

    思考题 450

    第16章 系外宇宙 452

    16.1 宇宙 453

    16.1.1 宇宙有多大? 453

    16.1.2 宇宙简史 454

    16.2 星际物质:星星的温床 455

    16.2.1 亮星云 455

    16.2.2 暗星云 457

    16.3 星体分类:赫罗图 457

    16.4 恒星演化 459

    16.4.1 恒星的诞生 459

    16.4.2 原恒星阶段 460

    16.4.3 主序星阶段 460

    16.4.4 红巨星阶段 460

    16.4.5 燃尽和消亡阶段 460

    16.5 恒星残骸 462

    16.5.1 白矮星 462

    16.5.2 中子星 462

    16.5.3 黑洞 463

    16.6 星系和星团 464

    16.6.1 星系分类 464

    16.6.2 星团 466

    16.6.3 星团碰撞 466

    16.7 大爆炸理论 467

    16.7.1 宇宙扩张的证据 467

    16.7.2 大爆炸理论的预言 468

    16.7.3 宇宙的命运是什么? 468

    概念回顾:系外宇宙 468

    思考题 470

    附录A 公制和英制单位的换算 472

    附录B 地球的网格系统 474

    附录C 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对照表 476

    附录D 恒星的性质 478

    词汇表 482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上最后的敲门声
[美]弗雷德里克·布朗 著;田田 译;捧读文化 出品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上遗失的风景
(西)艾娜·贝斯塔德 编/绘 张晓璇/译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科学与生活(第7版)
(美)Frederick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说它比足球圆(精)/启蒙读物送给小朋友的科普绘本
杨福久 著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行星的力量
伊恩·斯图尔特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仪上的旅程
蕴涵 著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的“棉被”变厚了/碳中和原来是这样!
孙倩倩等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辐射带物理学——理论与观测
[芬兰]汉诺·科斯基宁(Hannu E.J.Koskinen)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请回答(星丛书系)
沙陀王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万物清单(一本充满想象力的图画百科全书,换个角度发现从大地到天空的地球万物)
(法)纪尧姆·雷纳德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物理电磁三维数值模拟
殷长春等
地球科学导论(原书第7版)
地球上线.完结篇
莫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