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大学南强丛书

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大学南强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6-03
版次: 1
ISBN: 9787561525395
定价: 3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77页
字数: 500千字
分类: 文学
15人买过
  •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教授朱双一、张羽的新著《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列入厦门大学南强丛书,于2006年3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16章,分别是:绪论;清末民初海峡两岸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文艺大众化:贯串两岸新文学的一条主线;新旧文学之争:“五四”文学革命的台湾演绎;启蒙与革命:两岸新文学主题的渊源与比较;抗日救亡与民族身份认同;新文学早期海峡两岸的现代主义创作;日据台湾和东北沦陷时期文化场域的比较;台湾光复与两岸文化汇流;光复初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和文学主题;当代台湾文化思潮与“反共文艺”的兴衰;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及其渊源;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溯源;乡土文学在两岸新文学中的演变和发展;文坛的政治分化和都市文学的兴起;“后学”语境下的文学呈现。最后是“代结束语”:跨世纪两岸文学互动的回顾与展望。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清末民初海峡两岩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第一节 日氯初期横跨两岸的文化民族主义

      第二节 海峡两岸文学“现代性”的产生

      第三节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波及下抬湾文学

    第三章 文艺大众化:贯串两岸新文学的一条主线

      第一节 以“启蒙”为主要目的的白话文运动

      第二节 民族归属和政治囿限困境中的语言选择

      第三节 海峡两岸文艺大众化的共同路径

    第四章 新理文学之争:“五四”文字革命的台湾演绎

      第一节 从形式的改革到内容的革新

      第二节 从除理到建设:以“五四”新文学为榜样

    第五章 启蒙与革命:两岸新文学主题的渊源与比较

      第一节 海峡两岸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路

      第二节 早期台湾新文字民俗描写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意义

      第三节 台湾新文学对于“国民性”的观照和思考

      第四节 两岸“左翼文学”思潮的联系和特点

      第五节 对于“民族”和“阶级”双重暴力的揭露

      第六节 赞颂劳动和憧憬光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践

    第六章 抗日救亡与民族身份认同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抗日救亡文学主题

      第二节 抗议与隐忍:日据下台湾文学的两种主要精神

      第三节 日据下台湾“现代化”的文学证伪

      第四节 日据下台湾作家创作的“中国性”:吕赫若有个案

    第七章 新文学早期海峡两岸的现代主义创作

      第一节 新感觉书写在海峡两岸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创作的一线延绵

    第八章 日据台湾和东北沦陷时期文化场域的比较  

      第一节 日本殖民者文化霸权的历史图像

      第二节 对殖民者的精神毒害:在台和在东北日人创作

      第三节 南岛风情与关东豪情:两地文坛图谱

    第九章 台湾光复与两岸文化汇流

      第一节 海峡两岸的文化汇流

      第二节 台中《和平日报》:两岸文化人合作的结晶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的“鲁迅风潮”

    第十章 光复初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和文学主题

    第十一章 当代台湾文化思潮与“后共文艺”的兴衰

    第十二章 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及其渊源

    第十三章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溯源

    第十四章 乡土文学在两岸新文学中的演变和发展

    第十五章 文坛的政治分化和都市文学的兴起

    第十六章 “后学”语境下的文学呈现

    跨世纪两岸文学互动的回顾与展望(代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研究中心教授朱双一、张羽的新著《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列入厦门大学南强丛书,于2006年3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16章,分别是:绪论;清末民初海峡两岸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文艺大众化:贯串两岸新文学的一条主线;新旧文学之争:“五四”文学革命的台湾演绎;启蒙与革命:两岸新文学主题的渊源与比较;抗日救亡与民族身份认同;新文学早期海峡两岸的现代主义创作;日据台湾和东北沦陷时期文化场域的比较;台湾光复与两岸文化汇流;光复初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和文学主题;当代台湾文化思潮与“反共文艺”的兴衰;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及其渊源;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溯源;乡土文学在两岸新文学中的演变和发展;文坛的政治分化和都市文学的兴起;“后学”语境下的文学呈现。最后是“代结束语”:跨世纪两岸文学互动的回顾与展望。
  •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清末民初海峡两岩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第一节 日氯初期横跨两岸的文化民族主义

      第二节 海峡两岸文学“现代性”的产生

      第三节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波及下抬湾文学

    第三章 文艺大众化:贯串两岸新文学的一条主线

      第一节 以“启蒙”为主要目的的白话文运动

      第二节 民族归属和政治囿限困境中的语言选择

      第三节 海峡两岸文艺大众化的共同路径

    第四章 新理文学之争:“五四”文字革命的台湾演绎

      第一节 从形式的改革到内容的革新

      第二节 从除理到建设:以“五四”新文学为榜样

    第五章 启蒙与革命:两岸新文学主题的渊源与比较

      第一节 海峡两岸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路

      第二节 早期台湾新文字民俗描写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意义

      第三节 台湾新文学对于“国民性”的观照和思考

      第四节 两岸“左翼文学”思潮的联系和特点

      第五节 对于“民族”和“阶级”双重暴力的揭露

      第六节 赞颂劳动和憧憬光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践

    第六章 抗日救亡与民族身份认同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抗日救亡文学主题

      第二节 抗议与隐忍:日据下台湾文学的两种主要精神

      第三节 日据下台湾“现代化”的文学证伪

      第四节 日据下台湾作家创作的“中国性”:吕赫若有个案

    第七章 新文学早期海峡两岸的现代主义创作

      第一节 新感觉书写在海峡两岸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创作的一线延绵

    第八章 日据台湾和东北沦陷时期文化场域的比较  

      第一节 日本殖民者文化霸权的历史图像

      第二节 对殖民者的精神毒害:在台和在东北日人创作

      第三节 南岛风情与关东豪情:两地文坛图谱

    第九章 台湾光复与两岸文化汇流

      第一节 海峡两岸的文化汇流

      第二节 台中《和平日报》:两岸文化人合作的结晶

      第三节 光复初期台湾的“鲁迅风潮”

    第十章 光复初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和文学主题

    第十一章 当代台湾文化思潮与“后共文艺”的兴衰

    第十二章 台湾自由人文主义文学脉流及其渊源

    第十三章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溯源

    第十四章 乡土文学在两岸新文学中的演变和发展

    第十五章 文坛的政治分化和都市文学的兴起

    第十六章 “后学”语境下的文学呈现

    跨世纪两岸文学互动的回顾与展望(代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