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考论集

水浒考论集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5-04
版次: 1
ISBN: 9787540237639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4页
字数: 376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文学
6人买过
  •   《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古代小说。作为一个消闲欣赏者去阅读,它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可以使你津津有味,快意于心。但将它作为研究的对象,由于其作者、时代、版本、思想倾向等各方面的复杂性和相关史料的稀少和缺失,会使人觉得荆棘遍地,举步维艰。虽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胡适、鲁迅、郑振铎等学术前辈的《水浒》研究已为我们后人开辟了一条道路,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我们不能徘徊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平台上述而不作,而那崎岖不平的道路正需要由我们自己去修整和拓宽。如果从我1964年撰写与《水浒传》有关的金圣叹的文章算起,涉足这一研究的领域迄今整整过了五十个年头。这五十年的历程,可以说我是从头学习,尝试研究,学习和研究不断反复、不断转化,对作品的认识也由粗浅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八十年代初,所写的两篇关于评论《水浒传》思想倾向的文章,是针对七十年代“评水浒,批投降派”造成混乱的拨乱反正之作。由于此前若干年读书、做笔记有一定积累和思考,重新去做辨误正伪的工作,并非难以突破的羁绊。前文从各个角度论述《水浒传》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后文从作品的悲剧结局人手,剖析宋江对统治阶级效忠到底终于发生的悲剧,是《水浒传》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暴露和批判;以及此后进一步提出的罗贯中在纂修、再创作时开篇写“乱自上作”,终篇安排悲剧结局,改变了施耐庵集撰本单纯歌颂的主题,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提高了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等这些观点,都是经过认识上的反复才提出来的。今天看来,仍然是符合实际的,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   李永祜,1935年1月生,山东昌邑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元明清文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及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兼职北京《水浒》研究会会长等。主要著作有: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教程》、《奁史选注》、《元曲精品》,点校新版《水浒传》(中华书局出版);参与选注《历代文选》,参与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小说史、现代文学史等;整理、点校明清通俗小说多部,同时发表文史学术论文及评介、鉴赏文章共六十余篇。 自序
    宋江及其起义军几个关键问题的新探考
    《水浒传》人物杨志林冲本事新证
    为水浒故事营造了家园沃土的一位南宋将军
    《大宋宣和遗事》的史料价值及问世年代探考
    施耐庵和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
    《水浒传》点校本前言
    《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
    《京本忠义传》的断代断性与版本研究
    胡宗宪与都察院本《水浒传》
    太行山碗子城与《水浒传》
    《水浒〉中的地名证明了什么?
    《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之一
    《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之二
    《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与田王二传的作者
    一与孟繁仁诸先生商榷
    《水浒传》两种伪李评本考辨
    评《水浒》招安结局的思想倾向
    重视《水浒》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
    一部蕴涵和闪烁着古代社会大众民族精神的不朽巨著
    武松——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罗贯中改塑历史原型人物林冲性格的成功经验及引发出的美学问题
    《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南北文化融合
    论杭州的“水浒文化”
    增删不当失神变形
    ——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失误及其经验教训
    关于山东东平棘梁山“古宋梁王碑”问题之我见
    附录一
    金圣叹等人“哭庙案”真相考论
    金圣叹不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
    附录二
    在首届全国《水浒》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对一九八二年《水浒》学术年会的观感
    在第二届全国《水浒》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水浒探源序
    瑕瑜互见得失参半
    ——李永祜教授评电视剧《水浒传》
    于细微处见功力
    《诸名家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点校本读后
  • 内容简介:
      《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古代小说。作为一个消闲欣赏者去阅读,它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可以使你津津有味,快意于心。但将它作为研究的对象,由于其作者、时代、版本、思想倾向等各方面的复杂性和相关史料的稀少和缺失,会使人觉得荆棘遍地,举步维艰。虽然,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胡适、鲁迅、郑振铎等学术前辈的《水浒》研究已为我们后人开辟了一条道路,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我们不能徘徊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平台上述而不作,而那崎岖不平的道路正需要由我们自己去修整和拓宽。如果从我1964年撰写与《水浒传》有关的金圣叹的文章算起,涉足这一研究的领域迄今整整过了五十个年头。这五十年的历程,可以说我是从头学习,尝试研究,学习和研究不断反复、不断转化,对作品的认识也由粗浅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八十年代初,所写的两篇关于评论《水浒传》思想倾向的文章,是针对七十年代“评水浒,批投降派”造成混乱的拨乱反正之作。由于此前若干年读书、做笔记有一定积累和思考,重新去做辨误正伪的工作,并非难以突破的羁绊。前文从各个角度论述《水浒传》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后文从作品的悲剧结局人手,剖析宋江对统治阶级效忠到底终于发生的悲剧,是《水浒传》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暴露和批判;以及此后进一步提出的罗贯中在纂修、再创作时开篇写“乱自上作”,终篇安排悲剧结局,改变了施耐庵集撰本单纯歌颂的主题,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提高了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等这些观点,都是经过认识上的反复才提出来的。今天看来,仍然是符合实际的,经得住了时间的考验。
  • 作者简介:
      李永祜,1935年1月生,山东昌邑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元明清文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及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兼职北京《水浒》研究会会长等。主要著作有: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教程》、《奁史选注》、《元曲精品》,点校新版《水浒传》(中华书局出版);参与选注《历代文选》,参与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小说史、现代文学史等;整理、点校明清通俗小说多部,同时发表文史学术论文及评介、鉴赏文章共六十余篇。
  • 目录:
    自序
    宋江及其起义军几个关键问题的新探考
    《水浒传》人物杨志林冲本事新证
    为水浒故事营造了家园沃土的一位南宋将军
    《大宋宣和遗事》的史料价值及问世年代探考
    施耐庵和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
    《水浒传》点校本前言
    《水浒传》祖本及“郭武定本”问题新议
    《京本忠义传》的断代断性与版本研究
    胡宗宪与都察院本《水浒传》
    太行山碗子城与《水浒传》
    《水浒〉中的地名证明了什么?
    《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之一
    《水浒》成书“嘉靖说”质疑之二
    《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与田王二传的作者
    一与孟繁仁诸先生商榷
    《水浒传》两种伪李评本考辨
    评《水浒》招安结局的思想倾向
    重视《水浒》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
    一部蕴涵和闪烁着古代社会大众民族精神的不朽巨著
    武松——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罗贯中改塑历史原型人物林冲性格的成功经验及引发出的美学问题
    《水浒传》语言的地域色彩与南北文化融合
    论杭州的“水浒文化”
    增删不当失神变形
    ——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失误及其经验教训
    关于山东东平棘梁山“古宋梁王碑”问题之我见
    附录一
    金圣叹等人“哭庙案”真相考论
    金圣叹不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者
    附录二
    在首届全国《水浒》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对一九八二年《水浒》学术年会的观感
    在第二届全国《水浒》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水浒探源序
    瑕瑜互见得失参半
    ——李永祜教授评电视剧《水浒传》
    于细微处见功力
    《诸名家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点校本读后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七)
罗贯中著《水浒全传》翻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 六 )
罗贯中著《水浒全传》翻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五) 
罗贯中著《水浒全传》翻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五)
罗贯中著伊犁地区《水浒》翻小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八)
罗贯中著《水浒全传》翻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六)
罗贯中著《水浒》翻小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4)
罗贯中著延边大学中文系朝文专业《水浒全传》翻小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3)
罗贯中著延边大学中文系朝文专业《水浒全传》翻小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四)
罗贯中著《水浒全传》翻组 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第一册)
五省区民族出版社《水浒》组 翻译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四)
罗贯中著《水浒》小组 翻译;施耐庵
水浒考论集
水浒全传:(三)
罗贯中著《水浒全传》翻组 译;施耐庵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水浒考论集
新民公案 海刚峰公案 神明公案——古代公案小说丛书
李永祜 校点;马玉梅;刘漱石
水浒考论集
廉明公案诸司公案明镜公案——古代公案小说丛书
李永祜 校点
水浒考论集
龙图公案——古代公案小说丛书
李永祜 校点
水浒考论集
奁史选注
李永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