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金文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1999-07
版次: 1
ISBN: 9787501315956
定价: 2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59页
字数: 265千字
分类: 艺术
20人买过
  • 当此传统书法再度繁荣发展的时代,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规模不算太大的丛书。我们的主观愿望并不在于给本已很热闹的书法百花园锦上添花,而是企望于能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以渴中送水———希望能对他们的书法知识的了解和书法艺术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敢说一定达到指点迷津的效但是,或许可以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考的价值。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一些国内学有所长的中青年研究家分头撰写此丛书得以实施。本丛书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种书体为中轴,分别
      
       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及变化的流变史,概略介绍该书体之名称与含义;其次,则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予以评介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不求完满,但求实在,言之求简,论之求确;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从该书体的历史演变中定位于当代乃至当下的书法创作,结合具体的艺术实践予
      以技法指导,不求琐细,力求精当,不尚空泛,力追平实。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融欣赏性与实用性、研究性与操作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丛书。它立足于学术化的普及性,又着眼于普及化的学术性。可以说,每位撰述者都抱有如上的意愿,也各自付出了相应的努力,达到了各自的著述效果。 显然,由于撰述者们的艺术观念、学术功力、审美立场、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各册之间自不免于水平与著述风格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以为并无不可,它正是每位作者自我风格的显现,同时也是自我观念与个体价值的一种完满自由的实现。这种差异恰好体现了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之间的巨大张力,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真实,我们也确实看到了真实基础上的自然圆融。八位作者的辛勤努力,八本著述的不同风格,为我们提供了来自不同心灵的感动与思考,我谬为主编之一,深为感动,深表感谢。如果只有不同,这套丛书或许难于统一而不成为一套丛书了。因此,在鼓励和尊重丛书作者的独立见解与表述方法的同时,我们同时也提出了体例一致的要求。可见,统一的体例又是本套丛书的一个粘合剂。这样,读者朋友或许能在松散的联合中感到丛书各册之间的一致性与联系性。
      
      
      考虑到书法艺术的视觉特征,本丛书大量插图,目的不只在于著述者的阐述之便,更在于为读者朋友们提供较为集中的书法图片,增加信息量,满足必要的视觉需要。似乎可以说,这一体例安排本身,便是我们的编辑意图,而透过这一意图,也明示了我们的一点艺术研究观念。之所以未用彩图而是利用黑白图版,主要是考虑到读者朋友的当下消费水平才如此的。
      
      
      独立去看,每本书的文字数量都在十万字左右,图版都在130幅至200余幅之间,这该算是“小书”了。但每位作者都很用力,并未因它是“小书”而轻视之。有的作者甚至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去修改文稿,去搜集图版,这不禁使我想到了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一再赞赏的“狮子搏象”精神。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小中见大”、“简中寓繁”——多么希望这套小书能实现这一
      所有编辑出版者的共同愿望昔年国学大师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字史》仅以七、八万言终其篇,实在是以小见大、以简驭繁的佳作力构,无怪乎被鲁迅先生所推重,认为它“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皆数万言而已,然皆为经典著作而传世。我在这里提及这些,只是想说明一点:小书可以大作,要在言之有物、说之有理、述之有据可矣! 陈滞冬,1951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7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中国书学论著提要》、《中国书画与文人意 序言

    绪论

    上编 篆书时代总论

       一、甲骨文

        (一)甲骨文:天地间排列有序的象和数

          1.刻有字迹的“龙骨”

          2.巫史时代的文字

          3.卜辞的分期与贞人书风

          4.神秘的占卜

        (二)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趣味

          1.天雨粟,鬼夜哭

          2.契刻与书写

          3.神人之际

          4.从刀向笔的转化

       二、金文

        (一)西周金文:宗法制度与天子权威

          1.天上人间

          2.西周金文分期与书风转变

          3.金石味

          4.死而复生的金文书法

        (二)春秋战国金文与笔书文字

          1.地缘政治与地域书风

          2.装饰的风格化

          3.书写性浮出水面

          4.寂寞的回响

    中编 金文名迹与朱墨书名迹赏介

       一、商、西周金文名迹

        (一)后母戊方鼎铭文

        (二)后母辛方鼎铭文

        (三)妇好方鼎铭文

        (四)小臣俞尊铭文

        (五)小子卣铭文

        (六)聿簋铭文

        (七)宰椃角铭文

        (八)作册般甗铭文

        (九)戍甬方鼎铭文

        (十)小臣吿方鼎铭文

        (十一)邲其三卣铭文

        (十二)葡亚嚣角铭文

        (十三)小臣卣铭文

        (十四)戍嗣鼎铭文

        (十五)鸟纹三戈铭文

        (十六)利簋铭文

        (十七)天亡簋铭文

        (十八)康侯簋铭文

        (十九)何尊铭文

        (二十)保卣铭文

        (二十一)要方鼎铭文

        (二十二)宜侯矢簋铭文

        (二十三)庚赢卣铭文

        (二十四)大盂鼎铭文

        (二十五)邢侯簋铭文

        (二十六)麦方鼎铭文

        (二十七)小臣速簋铭文

        (二十八)小臣宅簋铭文

        (二十九)沈子也簋盖铭文

        (三十)师旂鼎铭文

        (三十一)令簋铭文

        (三十二)作册令方彝铭文

        (三十三)召卣铭文

        (三十四)叔卣铭文

        (三十五)眉县大鼎铭文

        (三十六)御正卫簋铭文

        (三十七)遹簋铭文

        (三十八)班簋铭文

        (三十九)静簋铭文

        (四十)冬戈簋铭文

        (四十一)冬戈方鼎二器铭文

        (四十二)录伯冬戈簋铭文

        (四十三)师酉簋铭文

        (四十四)卫盉铭文

        (四十五)五祀卫鼎铭文

        (四十六)乖伯簋铭文

        (四十七)史墙盘铭文

        (四十八)师虎簋铭文

        (四十九)即簋铭文

        (五十)曶鼎铭文

        (五十一)媵匜铭文

        (五十二)兴簋铭文

        (五十三)大克鼎铭文

        (五十四)克须铭文

        (五十五)师骜簋铭文

        (五十六)大师虘簋铭文

        (五十七)害夫簋铭文

        (五十八)多友鼎铭文

        (五十九)散氏盘铭文

        (六十)颂鼎铭文

        (六十一)虢季子白盘铭文

        (六十二)毛公鼎铭文

       二、春秋战国金文名迹

        (一)吴王光鉴铭文

        (二)攻吴王夫差鉴铭文

        (三)越王勾践剑铭文

        (四)越王太子矛铭文

        (五)陈侯簠铭文

        (六)蔡侯盘铭文

        (七)番君鬲铭文

        (八)王子午鼎铭文

        (九)王孙遗者钟铭文

        (十)鄂君启节铭文

        (十一)楚王酓肯矫鼎铭文

        (十二)楚王酓肯盘铭文

        (十三)楚王酓感鼎铭文

        (十四)王后六室簠铭文

        (十五)集舛刖鼎铭文

        (十六)我陵君豆铭文

        (十七)王命传铭文

        (十八)曾姬无卹壶铭文

        (十九)曾侯乙编钟铭文

        (二十)哀成叔鼎铭文

        (二十一)商丘叔簠铭文

        (二十二)平安君鼎铭文

        (二十三)厚氏铺铭文

        (二十四)邾公华钟铭文

        (二十五)齐大宰盘铭文

        (二十六)齐侯镈铭文

        (二十七)陈曼簠铭文

        (二十八)中山王釁鼎铭文

        (二十九)中山王譽方壶铭文

        (三十)妾子次壶铭文

        (三十一)兆域图版铭文

        (三十二)栾书缶铭文

        (三十三)秦公钟铭文

        (三十四)秦公镈铭文

        (三十五)秦公簋铭文

        (三十六)新郪虎符铭文

       三、春秋战国朱墨书名迹

        (一)侯马盟书

        (二)温县盟书

        (三)曾侯乙墓竹简

        (四)战国楚简七种

        (五)楚帛书

        (六)青川木牍

    下编 书写技法与创作探索

       一、甲骨文书写技法

       二、金文书写技法

        (一)西周金文书写技法

        (二)春秋战国金文书写技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内容简介:
    当此传统书法再度繁荣发展的时代,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规模不算太大的丛书。我们的主观愿望并不在于给本已很热闹的书法百花园锦上添花,而是企望于能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以渴中送水———希望能对他们的书法知识的了解和书法艺术的学习有所帮助,不敢说一定达到指点迷津的效但是,或许可以起到入门引路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对书法艺术的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是提供一种视角和思考的价值。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书法热”以来,此起彼伏的书法活动和层出不穷的书法出版物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显然,各种活动与出版物的立场、方法、水平、质量等等大不相同。对于有水平和选择能力的书法家、书学家而言,选择其佳者而参与而购买自不在话下,而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则往往于鱼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难以择善。因此,试图邀请一些国内学有所长的中青年研究家分头撰写此丛书得以实施。本丛书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种书体为中轴,分别
      
       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及变化的流变史,概略介绍该书体之名称与含义;其次,则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予以评介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之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视觉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不求完满,但求实在,言之求简,论之求确;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从该书体的历史演变中定位于当代乃至当下的书法创作,结合具体的艺术实践予
      以技法指导,不求琐细,力求精当,不尚空泛,力追平实。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融欣赏性与实用性、研究性与操作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丛书。它立足于学术化的普及性,又着眼于普及化的学术性。可以说,每位撰述者都抱有如上的意愿,也各自付出了相应的努力,达到了各自的著述效果。 显然,由于撰述者们的艺术观念、学术功力、审美立场、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各册之间自不免于水平与著述风格的差异。这种差异我以为并无不可,它正是每位作者自我风格的显现,同时也是自我观念与个体价值的一种完满自由的实现。这种差异恰好体现了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之间的巨大张力,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真实,我们也确实看到了真实基础上的自然圆融。八位作者的辛勤努力,八本著述的不同风格,为我们提供了来自不同心灵的感动与思考,我谬为主编之一,深为感动,深表感谢。如果只有不同,这套丛书或许难于统一而不成为一套丛书了。因此,在鼓励和尊重丛书作者的独立见解与表述方法的同时,我们同时也提出了体例一致的要求。可见,统一的体例又是本套丛书的一个粘合剂。这样,读者朋友或许能在松散的联合中感到丛书各册之间的一致性与联系性。
      
      
      考虑到书法艺术的视觉特征,本丛书大量插图,目的不只在于著述者的阐述之便,更在于为读者朋友们提供较为集中的书法图片,增加信息量,满足必要的视觉需要。似乎可以说,这一体例安排本身,便是我们的编辑意图,而透过这一意图,也明示了我们的一点艺术研究观念。之所以未用彩图而是利用黑白图版,主要是考虑到读者朋友的当下消费水平才如此的。
      
      
      独立去看,每本书的文字数量都在十万字左右,图版都在130幅至200余幅之间,这该算是“小书”了。但每位作者都很用力,并未因它是“小书”而轻视之。有的作者甚至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去修改文稿,去搜集图版,这不禁使我想到了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一再赞赏的“狮子搏象”精神。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小中见大”、“简中寓繁”——多么希望这套小书能实现这一
      所有编辑出版者的共同愿望昔年国学大师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字史》仅以七、八万言终其篇,实在是以小见大、以简驭繁的佳作力构,无怪乎被鲁迅先生所推重,认为它“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样,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皆数万言而已,然皆为经典著作而传世。我在这里提及这些,只是想说明一点:小书可以大作,要在言之有物、说之有理、述之有据可矣!
  • 作者简介:
    陈滞冬,1951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7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中国书学论著提要》、《中国书画与文人意
  • 目录:
    序言

    绪论

    上编 篆书时代总论

       一、甲骨文

        (一)甲骨文:天地间排列有序的象和数

          1.刻有字迹的“龙骨”

          2.巫史时代的文字

          3.卜辞的分期与贞人书风

          4.神秘的占卜

        (二)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趣味

          1.天雨粟,鬼夜哭

          2.契刻与书写

          3.神人之际

          4.从刀向笔的转化

       二、金文

        (一)西周金文:宗法制度与天子权威

          1.天上人间

          2.西周金文分期与书风转变

          3.金石味

          4.死而复生的金文书法

        (二)春秋战国金文与笔书文字

          1.地缘政治与地域书风

          2.装饰的风格化

          3.书写性浮出水面

          4.寂寞的回响

    中编 金文名迹与朱墨书名迹赏介

       一、商、西周金文名迹

        (一)后母戊方鼎铭文

        (二)后母辛方鼎铭文

        (三)妇好方鼎铭文

        (四)小臣俞尊铭文

        (五)小子卣铭文

        (六)聿簋铭文

        (七)宰椃角铭文

        (八)作册般甗铭文

        (九)戍甬方鼎铭文

        (十)小臣吿方鼎铭文

        (十一)邲其三卣铭文

        (十二)葡亚嚣角铭文

        (十三)小臣卣铭文

        (十四)戍嗣鼎铭文

        (十五)鸟纹三戈铭文

        (十六)利簋铭文

        (十七)天亡簋铭文

        (十八)康侯簋铭文

        (十九)何尊铭文

        (二十)保卣铭文

        (二十一)要方鼎铭文

        (二十二)宜侯矢簋铭文

        (二十三)庚赢卣铭文

        (二十四)大盂鼎铭文

        (二十五)邢侯簋铭文

        (二十六)麦方鼎铭文

        (二十七)小臣速簋铭文

        (二十八)小臣宅簋铭文

        (二十九)沈子也簋盖铭文

        (三十)师旂鼎铭文

        (三十一)令簋铭文

        (三十二)作册令方彝铭文

        (三十三)召卣铭文

        (三十四)叔卣铭文

        (三十五)眉县大鼎铭文

        (三十六)御正卫簋铭文

        (三十七)遹簋铭文

        (三十八)班簋铭文

        (三十九)静簋铭文

        (四十)冬戈簋铭文

        (四十一)冬戈方鼎二器铭文

        (四十二)录伯冬戈簋铭文

        (四十三)师酉簋铭文

        (四十四)卫盉铭文

        (四十五)五祀卫鼎铭文

        (四十六)乖伯簋铭文

        (四十七)史墙盘铭文

        (四十八)师虎簋铭文

        (四十九)即簋铭文

        (五十)曶鼎铭文

        (五十一)媵匜铭文

        (五十二)兴簋铭文

        (五十三)大克鼎铭文

        (五十四)克须铭文

        (五十五)师骜簋铭文

        (五十六)大师虘簋铭文

        (五十七)害夫簋铭文

        (五十八)多友鼎铭文

        (五十九)散氏盘铭文

        (六十)颂鼎铭文

        (六十一)虢季子白盘铭文

        (六十二)毛公鼎铭文

       二、春秋战国金文名迹

        (一)吴王光鉴铭文

        (二)攻吴王夫差鉴铭文

        (三)越王勾践剑铭文

        (四)越王太子矛铭文

        (五)陈侯簠铭文

        (六)蔡侯盘铭文

        (七)番君鬲铭文

        (八)王子午鼎铭文

        (九)王孙遗者钟铭文

        (十)鄂君启节铭文

        (十一)楚王酓肯矫鼎铭文

        (十二)楚王酓肯盘铭文

        (十三)楚王酓感鼎铭文

        (十四)王后六室簠铭文

        (十五)集舛刖鼎铭文

        (十六)我陵君豆铭文

        (十七)王命传铭文

        (十八)曾姬无卹壶铭文

        (十九)曾侯乙编钟铭文

        (二十)哀成叔鼎铭文

        (二十一)商丘叔簠铭文

        (二十二)平安君鼎铭文

        (二十三)厚氏铺铭文

        (二十四)邾公华钟铭文

        (二十五)齐大宰盘铭文

        (二十六)齐侯镈铭文

        (二十七)陈曼簠铭文

        (二十八)中山王釁鼎铭文

        (二十九)中山王譽方壶铭文

        (三十)妾子次壶铭文

        (三十一)兆域图版铭文

        (三十二)栾书缶铭文

        (三十三)秦公钟铭文

        (三十四)秦公镈铭文

        (三十五)秦公簋铭文

        (三十六)新郪虎符铭文

       三、春秋战国朱墨书名迹

        (一)侯马盟书

        (二)温县盟书

        (三)曾侯乙墓竹简

        (四)战国楚简七种

        (五)楚帛书

        (六)青川木牍

    下编 书写技法与创作探索

       一、甲骨文书写技法

       二、金文书写技法

        (一)西周金文书写技法

        (二)春秋战国金文书写技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发现研究新论·《铁云藏龟》刊行120周年纪念版
任光宇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学校:大宋汴京城
黄加佳 著;爱心树童书 出品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50讲
王福远 著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丛书·波希米亚人:第三帝国柏林地下抵抗运动中的爱情与牺牲
(德)诺曼.奥勒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丛书·第五太阳纪:阿兹特克人新史
(美)卡米拉·汤森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丛书·巴西:一部传记
[巴西]莉利亚·莫里茨·施瓦茨;[巴西]埃洛伊萨·穆尔热尔·斯塔林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丛书·冰轮冉升:关于更年期的科学、历史与意义
朱邦芊 译;[美]苏珊·P. 马特恩(Susan P. Mattern)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涂色本-汉字简笔画(全5册)
《小学生说文解字》编写组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美]索菲娅·罗森菲尔德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三卷):公元1500—1800年(套装全2册)
陈新儒 译;[美]安乐博;[英]斯图尔特·卡罗尔;[英]卡罗琳·多兹·彭诺克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丛书·马提尼克玫瑰:约瑟芬皇后传
[英]安德莉亚·斯图亚特(Andrea Stuart)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十三辑)
宋镇豪 主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甲骨文、金文
中国艺术史 第一卷
陈滞冬 著
甲骨文、金文
大风堂传习录
陈滞冬
甲骨文、金文
玉山堂文集·中国书法学论著提要
陈滞冬 著
甲骨文、金文
大师谈艺录——张大千谈艺录
陈滞冬
甲骨文、金文
存在的借口——艺术家及其时代
陈滞冬
甲骨文、金文
玉山堂文集 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
陈滞冬 著
甲骨文、金文
玉山堂文集 丹青引——中国画研究与欣赏
陈滞冬 著
甲骨文、金文
玉山高处 陈滞冬作品集
陈滞冬、周东 绘
甲骨文、金文
石壶论画语要
陈滞冬 著
甲骨文、金文
石壶论画语要
陈滞冬 著
甲骨文、金文
陈滞冬工笔花鸟画:秋月春风
陈滞冬 绘
甲骨文、金文
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
陈滞冬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