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2-05
版次: 1
ISBN: 9787214079107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22页
字数: 3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丛书: 凤凰文库
分类: 政治
51人买过
  •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运用历史语境主义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1840~1949年间民主观念在中国的生成与流变作全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中国民主观念的生成期,进入20世纪,民主观念发生分岔,出现了不同的民主观念,或对民族作出不同的理解,这主要表现为革命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的分途演进。近代中国人的民主观念的流变与政治发展道路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关系。  闾小波,男,1960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首批入选者。著有《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者的话
    引言:观念史、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一、观念及观念史的研究
    二、“近代”的特质:民族国家与民主
    三、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四、本书的分析思路
    第一章历史遗产:前近代中西民主观念与制度资源之比较
    第一节思想观念:民本与民主
    第二节制度安排:一元与二元
    第三节观念、运动与制度:民主化进程展开的复杂性
    第二章历史时空:近代中国民主观念流变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西方民主的发轫期
    第二节西方民主的受挫期
    第三节西方民主的推广期
    第三章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第一节西方的“东方主义”与传统中国视域中的外邦形象
    第二节西学东渐与中国人对西方认知的变化
    第三节中体西用——比较视野中的优劣互补
    第四节议会制——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第五节新知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第四章民智与民权:维新时期民权观念之建构与流布
    第一节甲午后的舆情与思维空间的放大
    第二节民权与民智:“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
    第三节悄然兴起的阅读革命及功效
    第四节社会对民权说的回应——以湖南为例
    第五章浪漫与审慎:世纪初民主观念的分岔
    第一节民主知识库的构建——以梁启超为代表
    第二节革命派浪漫主义民主观的强势表达
    第三节君宪派审慎民主观的弱势论辩
    第四节民主及宪政观念的社会化与知识化
    第六章超越与调适:民初民主观念的进一步分岔
    第一节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凯旋与顿挫
    第二节从超越议会民主到追求直接民主
    第三节“国性论”与“调适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诉求
    第七章庶民与民主:庶民主义民主观的生成
    第一节民粹(庶民)主义的一般特征与功效
    第二节“五四”前后庶民主义民主的学理构建
    第节守望自南主义民主——“好政府主义”
    第八章人权与自由:自由主义民主思潮的兴衰
    第一节自南主义者的呐喊——《新月》
    第二节自由主义者内部的论辩——《独立评论》
    第三节自由主义者的绝唱——《观察》
    第四节自由主义命运之反思——天时、地利、人和乎?
    第九章宪政与代议制:自由民主主义者的诉求
    第一节训政与党治——宪政的前提抑或障碍?
    第二节议会主权——自由民主主义“行动人物”的抗争
    第三节制宪与行宪——自由民主主义者的傍徨与分化
    第四节工具与价值——难以调和的紧张关系
    第十章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人民主观的生成
    第一节人民主权与民主集中制——早期共产党人民主观的初步表达
    第二节苏维埃制度——体现人民主权理想的制度设计
    第三节民主的“模范”——建构民主的理论与范本
    第四节宪政即民主——解构国统区的宪政运动
    第五节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人民主观的经典表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运用历史语境主义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1840~1949年间民主观念在中国的生成与流变作全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中国民主观念的生成期,进入20世纪,民主观念发生分岔,出现了不同的民主观念,或对民族作出不同的理解,这主要表现为革命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的分途演进。近代中国人的民主观念的流变与政治发展道路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关系。
  • 作者简介:
     闾小波,男,1960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首批入选者。著有《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目录:
    作者的话
    引言:观念史、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一、观念及观念史的研究
    二、“近代”的特质:民族国家与民主
    三、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四、本书的分析思路
    第一章历史遗产:前近代中西民主观念与制度资源之比较
    第一节思想观念:民本与民主
    第二节制度安排:一元与二元
    第三节观念、运动与制度:民主化进程展开的复杂性
    第二章历史时空:近代中国民主观念流变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西方民主的发轫期
    第二节西方民主的受挫期
    第三节西方民主的推广期
    第三章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第一节西方的“东方主义”与传统中国视域中的外邦形象
    第二节西学东渐与中国人对西方认知的变化
    第三节中体西用——比较视野中的优劣互补
    第四节议会制——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第五节新知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第四章民智与民权:维新时期民权观念之建构与流布
    第一节甲午后的舆情与思维空间的放大
    第二节民权与民智:“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
    第三节悄然兴起的阅读革命及功效
    第四节社会对民权说的回应——以湖南为例
    第五章浪漫与审慎:世纪初民主观念的分岔
    第一节民主知识库的构建——以梁启超为代表
    第二节革命派浪漫主义民主观的强势表达
    第三节君宪派审慎民主观的弱势论辩
    第四节民主及宪政观念的社会化与知识化
    第六章超越与调适:民初民主观念的进一步分岔
    第一节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凯旋与顿挫
    第二节从超越议会民主到追求直接民主
    第三节“国性论”与“调适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诉求
    第七章庶民与民主:庶民主义民主观的生成
    第一节民粹(庶民)主义的一般特征与功效
    第二节“五四”前后庶民主义民主的学理构建
    第节守望自南主义民主——“好政府主义”
    第八章人权与自由:自由主义民主思潮的兴衰
    第一节自南主义者的呐喊——《新月》
    第二节自由主义者内部的论辩——《独立评论》
    第三节自由主义者的绝唱——《观察》
    第四节自由主义命运之反思——天时、地利、人和乎?
    第九章宪政与代议制:自由民主主义者的诉求
    第一节训政与党治——宪政的前提抑或障碍?
    第二节议会主权——自由民主主义“行动人物”的抗争
    第三节制宪与行宪——自由民主主义者的傍徨与分化
    第四节工具与价值——难以调和的紧张关系
    第十章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人民主观的生成
    第一节人民主权与民主集中制——早期共产党人民主观的初步表达
    第二节苏维埃制度——体现人民主权理想的制度设计
    第三节民主的“模范”——建构民主的理论与范本
    第四节宪政即民主——解构国统区的宪政运动
    第五节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人民主观的经典表达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民主的浪漫:当代墨西哥民众的无声抗议
[美]顾得民 著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美]简·罗伯森、[美]克雷格·迈克丹尼尔 著;范景中 编;匡骁 译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凤凰文库:更快 更好 更省?
[美]达尔·W.福赛斯 著;范春辉 译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生命与信仰:克尔凯郭尔假名写作时期基督教哲学思想研究
王齐 著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吐蕃丝绸之路
张云 著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日常天才
[美国]盖瑞·阿兰·法恩 著;卢文超、王夏歌 译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凤凰文库·宗教研究系列:禅与老庄
徐小跃 著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 著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艺术社会学:凤凰文库 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 著;章浩、沈杨 译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
张亮 著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凤凰文库·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系列:中国未来十年的改革之路
《比较》编辑室 编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美国帝国思想的对外政策含义:对国家身份、意识形态和国际秩序观的历史解读
胡欣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