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08-11
版次: 1
ISBN: 9787508429991
定价: 42.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39页
字数: 291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自然科学
8人买过
  • 珠江三角洲网河水多沙少,河势稳定,但近20年来的大规模采挖河床泥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河河床演变的过程,这种改变已远远超过和涵盖了同期河流自然演变的程度,尤其是大规模人工采砂引起河床普遍大幅下切,水位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对取水供水、成潮防护、生态环境、堤坝安全、航运、防洪灌溉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试图探索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共分为6章,内容包括:绪论、珠江三角洲水沙动力特征、人工采砂及其影响下的河床演变、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重点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主要水道低水位变化趋势研究。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可供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及研究河流与河口演变规律的学者参考,也可作为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范围、目的与意义
    1.2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2.1水位变化及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
    1.2.2珠江三角洲20世纪90年代前的水位研究
    1.2.3珠江三角洲近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
    1.2.4国内外河床采砂效应研究进展
    1.2.5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珠江三角洲水沙动力特征
    2.1珠江三角洲水系组成
    2.1.1珠江三角洲网河水系
    2.1.2珠江口
    2.2流域来水来沙的时空分配
    2.2.1季节变化
    2.2.2年际变化
    2.2.3水位-流量关系变化
    2.2.4洪水特征
    2.2.5网河水道与口门的分水分沙
    2.3珠江三角洲潮汐动力特征
    2.3.1潮汐特性
    2.3.2潮位变化
    2.3.3潮区界、潮流界和咸水界的时空变化
    2.4珠江口水沙动力特征
    2.4.1潮汐与潮流
    2.4.2波浪概况
    2.4.3泥沙运动特征
    参考文献
    第3章人工采砂及其影响下的河床演变
    3.1人工采砂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3.1.1珠江三角洲人工采砂的发展概况
    3.1.2河道采砂的现场调查
    3.2人工采砂引起的河床冲淤变化
    3.2.1西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
    3.2.2北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
    3.2.3东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
    3.2.4三角洲主要叉道冲淤变化
    3.2.5珠江三角洲采砂量总统计
    3.3河床采砂引起的河床变形与水文变异
    3.3.1河床变形
    3.3.2动力变化
    参考文献
    第4章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4.1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
    4.1.1网河水动力学模型研究概况
    4.1.2网河三级联解法水动力模型
    4.2珠江三角洲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
    4.2.1西、北江网河水动力学模型
    4.2.2东江网河水动力学模型

    4.3采砂对珠江水系水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4.3.1采砂对西北江水动力学特性影响
    4.3.2采砂对东江水动力学特性影响
    4.3.3采砂引起的水动力变化
    参考文献
    第5章重点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5.1水沙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5.1.1一维水沙数学模型
    5.1.2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5.2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5.2.1控制方程
    5.2.2数值计算格式
    5.2.3边界条件及动边界技术
    5.2.4计算方法
    5.2.5几个重要的关系式及关键问题的处理
    5.3西江中游梧州-肇庆河段水沙验证及航道整治措施
    5.3.1河道概况及水文泥沙特征
    5.3.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3.3界首滩河段航道整治措施
    5.3.4三滩河段航道整治措施
    5.4北江飞来峡-三水河段水沙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
    5.4.1河道概况及水沙特征
    5.4.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4.3人工采砂引起飞来峡三水段的溯源冲刷及水位下降
    5.5东江河源-惠州河段水沙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
    5.5.1河道概况及水文泥沙特征
    5.5.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5.3人工采砂引起河源惠阳河段的溯源冲刷及水位下降
    5.6东江惠州-石龙河段水沙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
    5.6.1河道概况及水文泥沙特征
    5.6.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6.3人工采砂及水利枢纽建设引起的溯源冲刷及水位下降
    参考文献
    第6章主要水道低水位变化趋势研究
    6.1设计低水位的计算方法
    6.1.1感潮河段与内陆河段的界定
    6.1.2设计低水位的确定及其衔接
    6.1.3内陆河段综合历时曲线法与保证率频率法的比较与选用
    6.2西江下游主要河段低水位变化趋势
    6.2.1高要站河段
    6.2.2马口站河段
    6.2.3甘竹站河段
    6.2.4天河站河段
    6.2.5江门站河段
    6.3北江下游主要河段低水位变化趋势
    6.3.1横石站河段
    6.3.2清远站河段
    6.3.3石角站河段
    6.3.4三水站河段
    6.3.5大塘黄塘河段
    6.4东江中下游主要河段低水位变化趋势
    6.4.1河源站河段
    6.4.2观音阁站河段
    6.4.3岭下站河段
    6.4.4惠阳站河段
    6.4.5博罗站河段
    6.4.6樊屋站河段
    6.4.7石龙站河段
    6.4.8泗盛围站河段
    6.5网河水道低水位变化趋势
    6.5.1容桂水道(南华站、容奇站)
    6.5.2鸡鸦水道(马鞍站)
    6.5.3小榄水道(小榄站)
    6.5.4虎跳门水道(横山站)
    6.5.5潭江水道(石嘴站)
    6.5.6东平水道(紫洞站、五斗站)
    6.5.7顺德水道(三多站)
    6.5.8洪奇沥水道(板沙尾站)
    6.5.9潭州水道(澜石站)
    6.5.10前线水道(老鸦岗站)
    6.6八大口门低水位变化趋势
    6.6.1崖门(黄冲站)
    6.6.2虎跳门(西炮台站)
    6.6.3鸡啼门(黄金站)
    6.6.4磨刀门(灯笼山站)
    6.6.5横门(横门站)
    6.6.6洪奇门(万顷沙西站)
    6.6.7蕉门(南沙站)
    6.6.8虎门(三沙口站、泗盛围站)
    6.7低水位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珠江三角洲网河水多沙少,河势稳定,但近20年来的大规模采挖河床泥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网河河床演变的过程,这种改变已远远超过和涵盖了同期河流自然演变的程度,尤其是大规模人工采砂引起河床普遍大幅下切,水位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对取水供水、成潮防护、生态环境、堤坝安全、航运、防洪灌溉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试图探索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共分为6章,内容包括:绪论、珠江三角洲水沙动力特征、人工采砂及其影响下的河床演变、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重点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主要水道低水位变化趋势研究。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可供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及研究河流与河口演变规律的学者参考,也可作为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范围、目的与意义
    1.2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2.1水位变化及原因分析的相关研究
    1.2.2珠江三角洲20世纪90年代前的水位研究
    1.2.3珠江三角洲近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
    1.2.4国内外河床采砂效应研究进展
    1.2.5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章珠江三角洲水沙动力特征
    2.1珠江三角洲水系组成
    2.1.1珠江三角洲网河水系
    2.1.2珠江口
    2.2流域来水来沙的时空分配
    2.2.1季节变化
    2.2.2年际变化
    2.2.3水位-流量关系变化
    2.2.4洪水特征
    2.2.5网河水道与口门的分水分沙
    2.3珠江三角洲潮汐动力特征
    2.3.1潮汐特性
    2.3.2潮位变化
    2.3.3潮区界、潮流界和咸水界的时空变化
    2.4珠江口水沙动力特征
    2.4.1潮汐与潮流
    2.4.2波浪概况
    2.4.3泥沙运动特征
    参考文献
    第3章人工采砂及其影响下的河床演变
    3.1人工采砂的历史与现状调查
    3.1.1珠江三角洲人工采砂的发展概况
    3.1.2河道采砂的现场调查
    3.2人工采砂引起的河床冲淤变化
    3.2.1西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
    3.2.2北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
    3.2.3东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
    3.2.4三角洲主要叉道冲淤变化
    3.2.5珠江三角洲采砂量总统计
    3.3河床采砂引起的河床变形与水文变异
    3.3.1河床变形
    3.3.2动力变化
    参考文献
    第4章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4.1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
    4.1.1网河水动力学模型研究概况
    4.1.2网河三级联解法水动力模型
    4.2珠江三角洲网河水动力数学模型
    4.2.1西、北江网河水动力学模型
    4.2.2东江网河水动力学模型

    4.3采砂对珠江水系水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4.3.1采砂对西北江水动力学特性影响
    4.3.2采砂对东江水动力学特性影响
    4.3.3采砂引起的水动力变化
    参考文献
    第5章重点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
    5.1水沙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5.1.1一维水沙数学模型
    5.1.2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5.2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5.2.1控制方程
    5.2.2数值计算格式
    5.2.3边界条件及动边界技术
    5.2.4计算方法
    5.2.5几个重要的关系式及关键问题的处理
    5.3西江中游梧州-肇庆河段水沙验证及航道整治措施
    5.3.1河道概况及水文泥沙特征
    5.3.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3.3界首滩河段航道整治措施
    5.3.4三滩河段航道整治措施
    5.4北江飞来峡-三水河段水沙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
    5.4.1河道概况及水沙特征
    5.4.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4.3人工采砂引起飞来峡三水段的溯源冲刷及水位下降
    5.5东江河源-惠州河段水沙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
    5.5.1河道概况及水文泥沙特征
    5.5.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5.3人工采砂引起河源惠阳河段的溯源冲刷及水位下降
    5.6东江惠州-石龙河段水沙及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
    5.6.1河道概况及水文泥沙特征
    5.6.2水流及河床变形的验证计算
    5.6.3人工采砂及水利枢纽建设引起的溯源冲刷及水位下降
    参考文献
    第6章主要水道低水位变化趋势研究
    6.1设计低水位的计算方法
    6.1.1感潮河段与内陆河段的界定
    6.1.2设计低水位的确定及其衔接
    6.1.3内陆河段综合历时曲线法与保证率频率法的比较与选用
    6.2西江下游主要河段低水位变化趋势
    6.2.1高要站河段
    6.2.2马口站河段
    6.2.3甘竹站河段
    6.2.4天河站河段
    6.2.5江门站河段
    6.3北江下游主要河段低水位变化趋势
    6.3.1横石站河段
    6.3.2清远站河段
    6.3.3石角站河段
    6.3.4三水站河段
    6.3.5大塘黄塘河段
    6.4东江中下游主要河段低水位变化趋势
    6.4.1河源站河段
    6.4.2观音阁站河段
    6.4.3岭下站河段
    6.4.4惠阳站河段
    6.4.5博罗站河段
    6.4.6樊屋站河段
    6.4.7石龙站河段
    6.4.8泗盛围站河段
    6.5网河水道低水位变化趋势
    6.5.1容桂水道(南华站、容奇站)
    6.5.2鸡鸦水道(马鞍站)
    6.5.3小榄水道(小榄站)
    6.5.4虎跳门水道(横山站)
    6.5.5潭江水道(石嘴站)
    6.5.6东平水道(紫洞站、五斗站)
    6.5.7顺德水道(三多站)
    6.5.8洪奇沥水道(板沙尾站)
    6.5.9潭州水道(澜石站)
    6.5.10前线水道(老鸦岗站)
    6.6八大口门低水位变化趋势
    6.6.1崖门(黄冲站)
    6.6.2虎跳门(西炮台站)
    6.6.3鸡啼门(黄金站)
    6.6.4磨刀门(灯笼山站)
    6.6.5横门(横门站)
    6.6.6洪奇门(万顷沙西站)
    6.6.7蕉门(南沙站)
    6.6.8虎门(三沙口站、泗盛围站)
    6.7低水位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
三峡水库下游江湖水沙交换与滩群整治(中国水电关键技术丛书)
陆永军、左利钦、赖锡军、李国斌 著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
水利枢纽水动力泥沙模拟
陆永军 著
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
曹妃甸滩涂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
陆永军、徐啸、潘军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