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智力资本配置之道

公共组织智力资本配置之道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11
版次: 1
ISBN: 9787301233252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0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管理
  •   析切入点,提出了组织智力资本与业务知识特征相匹配的“四象限矩阵模型”。《公共组织智力资本配置之道》基于来自18个省、市的217个公共组织的数据,对提出的模型以及有关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探索通过分析组织业务的知识特性,从而确定与之相匹配的智力资本形态。然后,本研究探讨了四种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对应四种智力资本形态。管理者可通过分析组织的特征选择使用相应的策略,从而对组织的智力资本产生不同的作用,实现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从而帮助组织实现更高的组织绩效。   饶伟,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顶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机构——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访问学者。美国管理学会(AOM)会员。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目前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第一章 引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理论发展
    一、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二、用"知识特征"分析组织业务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发展
    四、理论总结
    第三章 模型建构
    一、研究框架
    二、智力资本匹配模型
    三、通往"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四、从模型到研究假设
    第四章 模型验证
    一、验证方法与抽样过程
    二、样本特征
    三、变量设计与测量方法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人力资本及结构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
    三、知识密集度及知识可重复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四、对四类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作用效果的验证分析
    五、小结
    第六章 案例验证——以某市国税局为例
    一、组织背景介绍 二、研究过程
    三、案例单位智力资本发展的两个阶段
    四、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实践运用
    一、结论
    二、研究结论的启示
    三、从结论到管理运用
    四、新视角带来新路径
    五、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析切入点,提出了组织智力资本与业务知识特征相匹配的“四象限矩阵模型”。《公共组织智力资本配置之道》基于来自18个省、市的217个公共组织的数据,对提出的模型以及有关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探索通过分析组织业务的知识特性,从而确定与之相匹配的智力资本形态。然后,本研究探讨了四种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对应四种智力资本形态。管理者可通过分析组织的特征选择使用相应的策略,从而对组织的智力资本产生不同的作用,实现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从而帮助组织实现更高的组织绩效。
  • 作者简介:
      饶伟,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顶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机构——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访问学者。美国管理学会(AOM)会员。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目前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理论发展
    一、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二、用"知识特征"分析组织业务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发展
    四、理论总结
    第三章 模型建构
    一、研究框架
    二、智力资本匹配模型
    三、通往"匹配"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四、从模型到研究假设
    第四章 模型验证
    一、验证方法与抽样过程
    二、样本特征
    三、变量设计与测量方法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人力资本及结构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
    三、知识密集度及知识可重复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四、对四类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作用效果的验证分析
    五、小结
    第六章 案例验证——以某市国税局为例
    一、组织背景介绍 二、研究过程
    三、案例单位智力资本发展的两个阶段
    四、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实践运用
    一、结论
    二、研究结论的启示
    三、从结论到管理运用
    四、新视角带来新路径
    五、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