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春秋时期周、鲁、齐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

风雅:春秋时期周、鲁、齐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4-03
版次: 1
ISBN: 9787564242831
定价: 89.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页数: 268页
字数: 301千字
分类: 文学
  • 本书主要研究春秋时期周、鲁、齐的98个世族作家,涵盖王族、公族、家族、士族等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173位世族作家,逐一考证其族属、世系、事略暨文学创作活动,从王室、同姓公室、异姓公室不同侧面展示春秋时期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

    本书将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结合进行研究,避免了以往研究空间重南轻北、研究时间重末轻初、研究视域缺乏全面性、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的弊端。在研究过程中,力求改变世族研究与文学研究脱节的现象,从世族与文学研究结合视角,将触角深入到“家→族→宗”这一宗法制社会构成基本元素中,在全面钩稽考察各类世族作家群体之族属、世系暨作家个体事略、文学创作活动的基础上,关注世族文学的历史建构、依存关系、类型特点、生产方式、现场情景、成果样本等问题,力图全面反映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具体过程与基本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春秋文学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规律;通过对众多家族性文学经验的逐一总结归纳,进而分析世族文学发生、发展、成熟的流变规律,以揭示中国文学创作的族聚性、互动性、基层性文化特征。 罗姝,文学博士,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与诗礼文化、国际汉语教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春秋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14BZW038)1项,结项等级优秀;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诗礼文化’成型与当代传承”(16ZDA172)1项,结项等级良好。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学》(韩国)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家族宗子: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公室宗子在诗礼文化生成与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王族宗子:文学创作的行为主体与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均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阶段性成果的系列论文,从“王室宗子(天子)”“公室宗子(诸侯)”“家族宗子(卿大夫)”三个维度,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模式,客观描述了在“诗礼文化”成型过程中不同层次贵族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以揭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演变规律。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 周 /19

    第一节 周王室 /19

    一、族属考 /19

    二、世系考 /21

    三、平王宜臼 /22

    四、僖王胡齐 /24

    五、惠王阆 /24

    六、襄王郑 /25

    七、定王瑜 /26

    八、灵王泄心 /27

    九、景王贵 /27

    十、敬王匄 /28

    十一、元王任 /29

    第二节 王族 /30

    一、周氏与周公黑肩、周公阅 /30

    二、宰氏与周公孔 /33

    三、凡氏与凡伯 /34

    四、单氏与单超、单旗 /36

    五、王叔氏与王子虎 /39

    六、王孙氏与王孙满、王孙说 /41

    七、朝氏与王子朝 /43

    八、王氏与太子晋 /45

    九、刘氏与刘康公、刘夏、刘挚 /48

    第三节 同姓世族 /52

    一、家氏与家伯父 /52

    二、富氏与富辰 /58

    三、苌氏与苌弘 /59

    第四节 异姓世族 /61

    一、辛氏与辛伯 /61

    二、仓氏与仓葛 /63

    三、叔氏与叔过、叔兴、叔服 /64

    第二章 鲁 /68

    第一节 鲁公室 /68

    一、族属考 /68

    二、世系考 /70

    三、公子翚 /74

    四、庄公同 /74

    五、公子鱼 /75

    六、文公兴 /77

    七、宣公俀 /77

    八、成公黑肱 /78

    九、襄公午 /78

    十、昭公稠 /79

    十一、公子为 /79

    十二、哀公蒋 /80

    十三、公孙有山 /81

    第二节 公族(上)———孝族、庄族、文族 /82

    一、臧孙氏与公子彄、臧孙达、臧孙辰、臧孙许、臧孙纥、臧孙赐 /82

    二、众氏与众仲 /87

    三、展氏与展获、展喜 /89

    四、后氏与后同、后脊 /94

    五、东门氏与公子遂 /97

    六、子家氏与子家羁 /99

    七、子叔氏与公孙婴齐 /101

    八、荣氏与荣栾 /104

    第三节 公族(中)———桓族 /106

    一、仲孙氏与仲孙穀、仲孙蔑、仲孙羯、仲孙何忌、仲孙貜 /107

    二、子服氏与子服椒、子服回、子服何 /113

    三、南宫氏与南宫适 /116

    四、公山氏与公山不狃 /119

    五、叔孙氏与叔孙侨如、叔孙豹、叔孙婼、叔孙不敢、叔孙州仇、叔孙舒 /121

    六、叔仲氏与叔彭生、叔仲带 /126

    七、季孙氏与季孙行父、季孙宿、季孙意如、季孙斯、季孙肥 /129

    八、公冶氏与季冶 /136

    第四节 公族(下)———其他族群 /138

    一、御孙氏与御孙庆 /138

    二、夏父氏与夏父展、夏父弗忌 /139

    三、颜氏与颜回 /141

    四、公西氏与公西赤 /144

    五、公罔氏与公罔裘 /146

    六、公敛氏与公敛阳 /147

    七、釁氏与釁夏 /148

    第五节 同姓世族 /149

    一、宰氏与宰予 /149

    二、冉氏与冉耕、冉求、冉雍 /151

    三、阳氏与阳虎 /158

    四、宓氏与宓不齐 /160

    五、驷氏与驷赤 /162

    六、禽氏与禽滑厘 /163

    七、孺氏与孺悲 /165

    第六节 异姓世族 /167

    一、楚氏与楚丘之父、楚丘 /167

    二、序氏与序点 /169

    三、申氏与申繻、申丰、申须 /170

    四、商氏与商瞿 /173

    五、樊氏与樊须 /175

    六、仲氏与仲由 /177

    七、孔氏与孔丘、孔鲤、孔忠、孔伋 /180

    八、正氏与正常 /190

    九、杜氏与杜泄 /191

    十、颛孙氏与颛孙师 /192

    十一、曾氏与曾阜、曾参、曾申 /194

    十二、谢氏与谢息 /199

    第三章 齐 /202

    第一节 齐公室 /202

    一、族属考 /202

    二、世系考 /204

    三、桓公小白 /206

    四、惠公元 /207

    五、顷公无野 /208

    六、庄公光 /209

    七、景公杵臼 /209

    八、悼公阳生 /210

    第二节 公族 /211

    一、崔氏与崔杼 /211

    二、仲孙氏与仲孙湫 /214

    三、晏氏与晏弱、晏婴 /215

    四、闾丘氏与闾丘息 /220

    五、东郭氏与东郭偃 /221

    六、卢蒲氏与卢蒲癸 /223

    七、国氏与国佐、国弱 /225

    八、栾氏与栾施 /227

    九、高氏与高强 /229

    第三节 异姓世族 /232

    一、鲍氏与鲍牙、鲍国、鲍焦 /232

    二、管氏与管夷吾 /237

    三、逢氏与逢丑父 /241

    四、苑氏与苑何忌 /242

    五、莱氏与莱章 /243

    六、陈氏与公子完、陈须无、陈无宇、陈乞、陈亢、田无择 /245

    参考资料 /253

    后记 /260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春秋时期周、鲁、齐的98个世族作家,涵盖王族、公族、家族、士族等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173位世族作家,逐一考证其族属、世系、事略暨文学创作活动,从王室、同姓公室、异姓公室不同侧面展示春秋时期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

    本书将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结合进行研究,避免了以往研究空间重南轻北、研究时间重末轻初、研究视域缺乏全面性、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的弊端。在研究过程中,力求改变世族研究与文学研究脱节的现象,从世族与文学研究结合视角,将触角深入到“家→族→宗”这一宗法制社会构成基本元素中,在全面钩稽考察各类世族作家群体之族属、世系暨作家个体事略、文学创作活动的基础上,关注世族文学的历史建构、依存关系、类型特点、生产方式、现场情景、成果样本等问题,力图全面反映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具体过程与基本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春秋文学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规律;通过对众多家族性文学经验的逐一总结归纳,进而分析世族文学发生、发展、成熟的流变规律,以揭示中国文学创作的族聚性、互动性、基层性文化特征。
  • 作者简介:
    罗姝,文学博士,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与诗礼文化、国际汉语教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春秋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14BZW038)1项,结项等级优秀;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诗礼文化’成型与当代传承”(16ZDA172)1项,结项等级良好。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学》(韩国)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家族宗子: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公室宗子在诗礼文化生成与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王族宗子:文学创作的行为主体与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均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阶段性成果的系列论文,从“王室宗子(天子)”“公室宗子(诸侯)”“家族宗子(卿大夫)”三个维度,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模式,客观描述了在“诗礼文化”成型过程中不同层次贵族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以揭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演变规律。
  • 目录: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章 周 /19

    第一节 周王室 /19

    一、族属考 /19

    二、世系考 /21

    三、平王宜臼 /22

    四、僖王胡齐 /24

    五、惠王阆 /24

    六、襄王郑 /25

    七、定王瑜 /26

    八、灵王泄心 /27

    九、景王贵 /27

    十、敬王匄 /28

    十一、元王任 /29

    第二节 王族 /30

    一、周氏与周公黑肩、周公阅 /30

    二、宰氏与周公孔 /33

    三、凡氏与凡伯 /34

    四、单氏与单超、单旗 /36

    五、王叔氏与王子虎 /39

    六、王孙氏与王孙满、王孙说 /41

    七、朝氏与王子朝 /43

    八、王氏与太子晋 /45

    九、刘氏与刘康公、刘夏、刘挚 /48

    第三节 同姓世族 /52

    一、家氏与家伯父 /52

    二、富氏与富辰 /58

    三、苌氏与苌弘 /59

    第四节 异姓世族 /61

    一、辛氏与辛伯 /61

    二、仓氏与仓葛 /63

    三、叔氏与叔过、叔兴、叔服 /64

    第二章 鲁 /68

    第一节 鲁公室 /68

    一、族属考 /68

    二、世系考 /70

    三、公子翚 /74

    四、庄公同 /74

    五、公子鱼 /75

    六、文公兴 /77

    七、宣公俀 /77

    八、成公黑肱 /78

    九、襄公午 /78

    十、昭公稠 /79

    十一、公子为 /79

    十二、哀公蒋 /80

    十三、公孙有山 /81

    第二节 公族(上)———孝族、庄族、文族 /82

    一、臧孙氏与公子彄、臧孙达、臧孙辰、臧孙许、臧孙纥、臧孙赐 /82

    二、众氏与众仲 /87

    三、展氏与展获、展喜 /89

    四、后氏与后同、后脊 /94

    五、东门氏与公子遂 /97

    六、子家氏与子家羁 /99

    七、子叔氏与公孙婴齐 /101

    八、荣氏与荣栾 /104

    第三节 公族(中)———桓族 /106

    一、仲孙氏与仲孙穀、仲孙蔑、仲孙羯、仲孙何忌、仲孙貜 /107

    二、子服氏与子服椒、子服回、子服何 /113

    三、南宫氏与南宫适 /116

    四、公山氏与公山不狃 /119

    五、叔孙氏与叔孙侨如、叔孙豹、叔孙婼、叔孙不敢、叔孙州仇、叔孙舒 /121

    六、叔仲氏与叔彭生、叔仲带 /126

    七、季孙氏与季孙行父、季孙宿、季孙意如、季孙斯、季孙肥 /129

    八、公冶氏与季冶 /136

    第四节 公族(下)———其他族群 /138

    一、御孙氏与御孙庆 /138

    二、夏父氏与夏父展、夏父弗忌 /139

    三、颜氏与颜回 /141

    四、公西氏与公西赤 /144

    五、公罔氏与公罔裘 /146

    六、公敛氏与公敛阳 /147

    七、釁氏与釁夏 /148

    第五节 同姓世族 /149

    一、宰氏与宰予 /149

    二、冉氏与冉耕、冉求、冉雍 /151

    三、阳氏与阳虎 /158

    四、宓氏与宓不齐 /160

    五、驷氏与驷赤 /162

    六、禽氏与禽滑厘 /163

    七、孺氏与孺悲 /165

    第六节 异姓世族 /167

    一、楚氏与楚丘之父、楚丘 /167

    二、序氏与序点 /169

    三、申氏与申繻、申丰、申须 /170

    四、商氏与商瞿 /173

    五、樊氏与樊须 /175

    六、仲氏与仲由 /177

    七、孔氏与孔丘、孔鲤、孔忠、孔伋 /180

    八、正氏与正常 /190

    九、杜氏与杜泄 /191

    十、颛孙氏与颛孙师 /192

    十一、曾氏与曾阜、曾参、曾申 /194

    十二、谢氏与谢息 /199

    第三章 齐 /202

    第一节 齐公室 /202

    一、族属考 /202

    二、世系考 /204

    三、桓公小白 /206

    四、惠公元 /207

    五、顷公无野 /208

    六、庄公光 /209

    七、景公杵臼 /209

    八、悼公阳生 /210

    第二节 公族 /211

    一、崔氏与崔杼 /211

    二、仲孙氏与仲孙湫 /214

    三、晏氏与晏弱、晏婴 /215

    四、闾丘氏与闾丘息 /220

    五、东郭氏与东郭偃 /221

    六、卢蒲氏与卢蒲癸 /223

    七、国氏与国佐、国弱 /225

    八、栾氏与栾施 /227

    九、高氏与高强 /229

    第三节 异姓世族 /232

    一、鲍氏与鲍牙、鲍国、鲍焦 /232

    二、管氏与管夷吾 /237

    三、逢氏与逢丑父 /241

    四、苑氏与苑何忌 /242

    五、莱氏与莱章 /243

    六、陈氏与公子完、陈须无、陈无宇、陈乞、陈亢、田无择 /245

    参考资料 /253

    后记 /260
查看详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