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美]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2004-01
版次: 1
ISBN: 9787508025971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97页
字数: 1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生活
86人买过
  •   大约70万年前,吃苦耐劳的石器时代的人们就生活在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印度河谷和一些孤立的定居点。大约公元前7000年时,他们的一些后裔便在印度河谷一个叫迈尔戈的偏远之地定居下来。在这里,他们建造了一个坚固的泥砖小城。在数千年的过程中,迈尔戈和其他类似定居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一个手工艺的文明,他们为后来在整个次大陆上崛起的伟大的城市文化和帝国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辆两头公牛拉的牛车的模型,一个运送贮物罐的古代驾车者坐在上面。这辆哈拉帕式的陆上运输车的模型是用现代的木条和绳子将莫亨焦达罗出土的赤陶玩具车连接在一起做成的,它与至今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使用的效率很高的牛车在设计上有着惊人的相信似之处。 第一章一个孕育了五千年之久的失落的文明
    莫亨焦达罗的奇迹
    第二章照亮吠陀黑暗时代
    昔日之光
    第三章追随佛的脚步
    原生岩寺庙
    第四章笈多黄金时代
    神与王相遇的地方
    年表:古印度的独特文化
  • 内容简介:
      大约70万年前,吃苦耐劳的石器时代的人们就生活在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印度河谷和一些孤立的定居点。大约公元前7000年时,他们的一些后裔便在印度河谷一个叫迈尔戈的偏远之地定居下来。在这里,他们建造了一个坚固的泥砖小城。在数千年的过程中,迈尔戈和其他类似定居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一个手工艺的文明,他们为后来在整个次大陆上崛起的伟大的城市文化和帝国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辆两头公牛拉的牛车的模型,一个运送贮物罐的古代驾车者坐在上面。这辆哈拉帕式的陆上运输车的模型是用现代的木条和绳子将莫亨焦达罗出土的赤陶玩具车连接在一起做成的,它与至今仍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使用的效率很高的牛车在设计上有着惊人的相信似之处。
  • 目录:
    第一章一个孕育了五千年之久的失落的文明
    莫亨焦达罗的奇迹
    第二章照亮吠陀黑暗时代
    昔日之光
    第三章追随佛的脚步
    原生岩寺庙
    第四章笈多黄金时代
    神与王相遇的地方
    年表:古印度的独特文化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智慧全集
文杰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探微(郑德众临印集)
郑德众 著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美]伯曼;徐大建;张辑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评改200例
李刚田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崔连仲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历史沧桑/再现世界历史
陈杰 著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 看得见的世界史
郭子林 著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集萃(全三册)
来一石 编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与中国/写给孩子的漫画世界史
李征 编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神话故事 世界经典神话插图典藏本 小学生课外读物 无障碍阅读 儿童读物7-10岁
《写给孩子的世界经典神话》编委会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哲学经典文献思想研究
姚卫群 著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古印度与中国/世界历史漫游记(3)
张武顺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归属感:如何通过社群获得商业竞争优势
[美]大卫·斯平克斯(David Spinks) 著;颉腾文化 出品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雪花的故事(用照片展示雪花的秘密,为你揭开冬日奇景的奥秘)
[美]马克·卡西诺[美]乔恩·尼尔森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进阶书系-国际史的技艺
[美] 马克·特拉亨伯格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杜甫传
[美]弗洛伦斯.艾思柯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神奇的数字零:从数字0开始的极简数学史和人类发展史
[美]查尔斯·塞弗(Charles Seife)著 杨杨立汝 译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爵士乐史(精装本)
[美]泰德·乔亚 著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环境的科学 (平装版)
[美]威廉·坎宁安 后浪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美利坚在燃烧: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警察暴力与黑人反抗
[美]伊丽莎白·欣顿 著 胡位钧 译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数学侦探 游乐园里的古怪笑脸
[美]丹尼尔·肯尼 艾米丽·博艾尔 著 刘玙婧、王婧 译;小博集出品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美]列文森 作者;[中]季剑青 译者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逃家小兔成长绘本系列
[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古印度:神秘的土地
爱琴海沿岸的奇异王国
[美]布朗 编;李旭影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