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09-01
版次: 1
ISBN: 9787508459172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0页
字数: 632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21人买过
  •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系统地介绍了FLAC/FLAc3D软件的操作方法、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分为三大部分共21章,即入门篇(第1~7章)、专题篇(第8~14章)和应用篇(第15~20章)。入门篇的主要对象是软件的初学者,主要介绍软件的功能与特性、FLAC和FLAC3D的入门知识、前后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初始应力的生成方法等,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可以使初学者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专题篇主要针对FLAC3D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做较深入的探讨,包括接触面、结构单元、动力分析、流固耦合分析、自定义本构模型以及边坡安全系数求解等,通过这些专题章节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基本思路。应用篇介绍FLAC和FLAC3D在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冰渍土边坡稳定性分析、阪神地震的液化大变形分析、抗液化排水桩的抗震分析、深基坑开挖分析、板桩码头的变形分析、盾构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等,这些实例囊括了所有专题章节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有些实例也是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另外,本书第21章还对FLAC/FLAC3D软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软件的错误提示做了总结,并对软件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所附光盘提供了书中所有章节涉及到的命令文件和计算结果,光盘中的文件是按照章节进行整理的,读者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章中出现的命令文件。同时,光盘中还包含作者近几年来在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做的FLAc/FLAC3D应用交流的PPT文件,供读者参考。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适合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前言
    第1章FIAC/FIAC3D的功能与特性
    1.1FIAC/FIAC3D简介
    1.2FIAC/FIAC3D的主要特点
    1.2.1FIAC/FIAC3D的使用特征
    1.2.2FIAC/FIAC3D的计算特征
    1.2.3FIAC/FIAC3D的求解流程
    1.3FIAC/FIAC3D的应用范围
    1.4FIAC/FIAC3D的不足

    第2章FIAC3D快速入门
    2.1初识FIAC3D
    2.1.1图形界面
    2.1.2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
    2.1.3简单分析命令概要
    2.1.4文件类型
    2.1.5结果输出
    2.2简单示例
    2.3收敛标准
    2.3.1常用收敛标准
    2.3.2自定义收敛标准
    2.4求解过程中有关变量的解释
    2.4.1不平衡力
    2.4.2网格节点速度
    2.4.3塑性区标识
    2.4.4历时曲线
    2.5本章小结

    第3章FIAC快速入门
    3.1概述
    3.1.1使用界面介绍
    3.1.2网格和节点
    3.1.3修改程序内存
    3.2一个简单的实例
    3.2.1问题描述
    3.2.2启动FIAC
    3.2.3建立网格
    3.2.4定义材料
    3.2.5定义边界条件
    3.2.6重力设置
    3.2.7初始应力计算
    3.2.8保存状态文件
    3.2.9查看初始应力计算结果
    3.2.10查看最大不平衡力
    3.2.I1实施开挖
    3.2.12设置历史变量
    3.2.13开挖计算并保存
    3.2.14后处理
    3.3文件系统
    3.4功能模块介绍
    3.4.1BuiId选项卡——建立网格
    3.4.2AIter选项卡——修改网格
    3.4.3MateriaI选项卡——材料赋值
    3.4.4InSitu选项卡——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4.5Structure选项卡——结构单元
    3.4.6IItiIity选项卡——应用功能
    3.4.7Settings选项卡——计算设置
    3.4.8PIot选项卡——后处理
    3.4.9Run选项卡——求解
    3.5应用实例——路堤堆载的模拟
    3.5.1问题描述
    3.5.2建立网格
    3.5.3材料赋值
    3.5.4边界条件
    3.5.5初始应力计算
    3.5.6路堤堆载的模拟
    3.5.7后处理
    3.6本章小结

    第4章计算原理与本构模型
    4.1计算基本原理
    4.1.1有限差分法
    4.1.2混合离散法
    4.1.3求解过程
    4.2本构模型
    4.2.1空模型
    4.2.2弹性模型
    4.2.3塑性模型
    4.2.4本构模型的选择
    4.2.5本构模型的执行方式
    4.3本章小结

    第5章FIAC3D的网格建模方法
    5.1网格生成器及应用
    5.1.1基本形状网格的特征
    5.1.2基本形状网格的建立
    5.1.3基本形状网格的连接与分离
    5.1.4FISH在网格建模中的应用
    5.1.5应用实例——层状边坡三维网格的生成
    5.2其他软件的网格导入
    5.2.1FIAC3D的网格单元数据形式
    5.2.2与其他软件的导入接口以ABAQUS为例
    5.3本章小结

    第6章FIAC3D的后处理
    6.1概述
    6.2基本后处理功能
    6.2.1PIOT命令的格式
    6.2.2PIOT图形的输出
    6.2.3初始应力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6.2.4查看施加载荷后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6.3其他软件的后处理——TecpIot
    6.4本章小结

    第7章初始地应力场的生成及应用
    7.1初始地应力场生成方法
    7.1.1弹性求解法
    7.1.2更改强度参数的弹塑性求解法
    7.1.3分阶段弹塑性求解法
    7.2.1个简单的例子
    7.2.1设置初始应力的弹塑性求解
    7.2.2存在静水压力的初始地应力场生成
    7.2.3水下建筑物的初始应力场生成
    7.2.4深埋工程的初始应力场生成
    7.3应用实例——路基施工过程模拟
    7.3.1问题描述
    7.3.2模型建立
    7.3.3初始应力计算
    7.3.4施工过程模拟
    7.3.5绘制沉降曲线
    7.4本章小结

    第8章FISH语言
    8.1两个问题
    8.2从最简单的程序开始
    8.3基本知识
    8.3.1函数与变量
    8.3.2数据类型
    8.4主要语句
    8.4.1选择语句
    8.4.2条件语句
    8.4.3循环语句
    8.4.4命令语句
    8.5内置变量与函数
    8.5.1变量与函数的类型
    8.5.2单元遍历与节点遍历
    8.6应用实例
    8.6.1让土体的模量随小主应力变化
    8.6.2分级加载的施加与监测
    8.6.3获得最大位移的大小及发生位置
    8.6.4得到主应力差云图
    8.7编程与查错技巧
    8.7.1编程技巧
    8.7.2查错方法
    8.8本章小结

    第9章接触面
    9.1概述
    9.2基本理论
    9.2.1FIAC3D中接触面的基本理论
    9.2.2FIAC中的接触面理论
    9.3FIAC3D接触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9.3.1移来移去法
    9.3.2导来导去法
    9.3.3切割模型法
    9.3.4接触面建立所存在的问题
    9.4FIAC接触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9.5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9.5.1接触面参数的确定
    9.5.2接触面参数的影响
    9.6单桩静载荷试验模拟
    9.7与接触面有关的常用命令
    9.8本章小结

    第10章结构单元及应用
    10.1概述
    10.1.1基本术语
    10.1.2几何模型的建立
    10.1.3结构单元的连接
    10.1.4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10.1.5局部坐标系与符号约定
    10.2结构单元的基本原理
    10.2.1梁(beam)单元
    10.2.2锚索(cabIe)单元
    10.2.3桩(piIe)单元
    10.2.4壳(sheII)单元
    10.2.5土工格栅(geogrid)单元
    10.2.6初衬(Iiner)单元
    10.3后处理
    10.3.1结构节点的输出信息及历史变量
    10.3.2结构构件的输出信息及历史变量
    10.4应用实例
    10.4.1使用梁单元进行开挖支护
    10.4.2关于预应力锚杆的模拟
    10.4.3结构单元的动力响应
    10.5本章小结

    第11章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
    11.1概述
    11.1.1与等效线性方法的关系
    11.1.2FIAC3D动力计算采用的本构模型
    11.2动力时间步
    11.3动态多步
    11.4动力载荷和边界条件
    11.4.1动力载荷的类型与施加方法
    11.4.2边界条件的设置
    11.4.3地震载荷的输入
    11.5力学阻尼
    11.5.1瑞利阻尼(RayIeighdamping)
    11.5.2局部阻尼(Ioca1damping)
    11.5.3滞后阻尼(Hystereticdamping)
    11.5.4关于阻尼设置的一些讨论
    11.6网格尺寸的要求
    11.7输入载荷的校正
    11.7.1滤波
    11.7.2基线校正
    11.8动孔压模型与土体的液化
    11.9完全非线性动力耦合分析步骤
    11.10应用实例——振动台液化试验模拟
    11.10.1计算模型及参数
    11.10.2计算过程
    11.10.3计算结果与分析
    11.I1本章小结

    第12章流一固相互作用分析
    12.1概述
    12.2流固相互作用的两种计算模式
    12.2.1无渗流模式
    12.2.2渗流模式
    12.3流体分析的参数和单位
    12.3.1渗透系数
    12.3.2密度
    12.3.3流体模量
    12.3.4孔隙率
    12.3.5饱和度
    12.3.6流体的抗拉强度
    12.4流体边界条件
    12.4.1透水边界与不透水边界
    12.4.2其他渗流条件
    12.4.3关于流体边界条件的讨论
    12.5流体问题的求解
    12.5.1时标(TimescaIe)
    12.5.2完全耦合分析方法的选择
    12.5.3固定孔压分析(有效应力分析)
    12.5.4单渗流分析建立孔压分布
    12.5.5无渗流——力学引起的孔压
    12.5.6流固耦合分析
    12.6应用实例
    12.6.1心墙土坝的渗流
    12.6.2真空预压的简单模拟
    12.7本章小结

    第13章自定义本构模型
    13.1自定义本构模型的实现
    13.2模型运行方法
    13.2.1编译项目
    13.2.2创建一个新的项目
    13.2.3选择ReIease/Debug编译选项
    13.2.4改变输出文件名为自定义的DII
    13.2.5在项目中添加用户自定义的源文件和头文件
    13.3以MohrCouIomb模型为例
    13.3.1头文件(usermohr.b)
    13.3.2C++源文件(usermohr.cpp)
    13.4开发实例——Duncan.Chang模型的开发
    13.4.1理论描述
    13.4.2开发流程
    13.4.3调试与验证
    13.5本章小结

    第14章边坡安全系数求解
    14.1强度折减法
    14.1.1基本原理
    14.1.2实现过程
    14.2应用实例
    14.2.1安全系数求解
    14.2.2自编强度折减法的实现
    14.3强度折减法评述及使用建议
    14.3.1强度折减法评述
    14.3.2强度折减法使用建议
    14.4本章小结

    第15章冰碛土边坡稳定性研究
    15.1概述
    15.2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15.3冰碛土抗剪强度参数研究
    15.3.1冰碛土的组成和结构特性
    15.3.2抗剪强度参数研究思路
    15.3.3冰碛土结构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15.3.4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导入
    15.3.5三轴数值模拟试验
    15.3.6试验结果及分析
    15.3.7抗剪强度预测模型
    15.4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5.4.1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方法构建
    15.4.2简化一次二阶矩法(Sfosm法)
    15.4.3边坡稳定的FIAC3D分析
    15.4.4边坡可靠度分析
    15.5本章小结

    第16章阪神地震液化大变形分析
    16.1前言
    16.2液化后流动本构模型及其在FIAC3D中的开发
    16.2.1液化后流动本构模型
    16.2.2一般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定准则
    16.2.3开发过程
    16.2.4PIFinn模型的开发流程
    16.2.5液化状态指示器的编写
    16.3前处理
    16.3.1模型尺寸及计算参数
    16.3.2地震波的调整
    16.3.3网格划分
    16.4静力计算结果
    16.5动力计算结果
    16.5.1变形分析
    16.5.2液化区比较
    16.6本章小结

    第17章抗液化排水桩的数值模拟
    17.1概述
    17.2前处理
    17.2.1网格建立与初始应力生成
    17.2.2桩模型及接触面单元的生成
    17.3震前初始应力状态的计算
    17.4动力计算
    17.4.1动力输入
    17.4.2单元额外变量的定义
    17.4.3历史变量的记录
    17.5计算结果与分析
    17.5.1超孔压比分析
    17.5.2超孔压与竖直向有效应力分析
    17.6本章小结

    第18章深基坑工程分析
    18.1前言
    18.1.1工程概况
    18.1.2基坑围护方案
    18.2计算模型及参数
    18.3分析过程
    18.3.1初始应力计算
    18.3.2支护桩的施工
    18.3.3开挖计算
    18.4计算结果分析
    18.5本章小结

    第19章装配式防波堤的变形分析
    19.1概述
    19.2分析思路
    19.2.1Beam单元
    19.2.2PiIe单元
    19.2.3Inter.face单元
    19.3施工过程的模拟
    19.3.1计算模型及参数
    19.3.2计算步骤
    19.4波浪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分析
    19.4.1分析方法
    19.4.2波浪载荷的计算
    19.4.3波峰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19.4.4波谷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19.5计算结论与本章小结

    第20章盾构开挖对软粘土地层的扰动模拟
    20.1概述
    20.2问题描述
    20.3FIAC3D模拟隧道开挖中若干问题的解决
    20.3.1采用修正剑桥模型模拟软粘土地层应力应变特性
    20.3.2流固耦合模拟隧道开挖地层变形时效性
    20.3.3壳单元模拟隧道衬砌支护
    20.4计算文件
    20.5计算结果分析
    20.6本章小结

    第21章常见问题及学习建议
    21.1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21.2常见错误提示及其解决办法
    21.3学习经验和建议
    附录AFIAC3D命令一览
    附录BFIAC3D的FISH保留字
    附录CFLAC的FISH保留字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系统地介绍了FLAC/FLAc3D软件的操作方法、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分为三大部分共21章,即入门篇(第1~7章)、专题篇(第8~14章)和应用篇(第15~20章)。入门篇的主要对象是软件的初学者,主要介绍软件的功能与特性、FLAC和FLAC3D的入门知识、前后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初始应力的生成方法等,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可以使初学者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专题篇主要针对FLAC3D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做较深入的探讨,包括接触面、结构单元、动力分析、流固耦合分析、自定义本构模型以及边坡安全系数求解等,通过这些专题章节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基本思路。应用篇介绍FLAC和FLAC3D在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冰渍土边坡稳定性分析、阪神地震的液化大变形分析、抗液化排水桩的抗震分析、深基坑开挖分析、板桩码头的变形分析、盾构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等,这些实例囊括了所有专题章节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有些实例也是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另外,本书第21章还对FLAC/FLAC3D软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软件的错误提示做了总结,并对软件学习提出一些建议。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所附光盘提供了书中所有章节涉及到的命令文件和计算结果,光盘中的文件是按照章节进行整理的,读者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章中出现的命令文件。同时,光盘中还包含作者近几年来在河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做的FLAc/FLAC3D应用交流的PPT文件,供读者参考。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适合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 目录:
    前言
    第1章FIAC/FIAC3D的功能与特性
    1.1FIAC/FIAC3D简介
    1.2FIAC/FIAC3D的主要特点
    1.2.1FIAC/FIAC3D的使用特征
    1.2.2FIAC/FIAC3D的计算特征
    1.2.3FIAC/FIAC3D的求解流程
    1.3FIAC/FIAC3D的应用范围
    1.4FIAC/FIAC3D的不足

    第2章FIAC3D快速入门
    2.1初识FIAC3D
    2.1.1图形界面
    2.1.2分析的基本组成部分
    2.1.3简单分析命令概要
    2.1.4文件类型
    2.1.5结果输出
    2.2简单示例
    2.3收敛标准
    2.3.1常用收敛标准
    2.3.2自定义收敛标准
    2.4求解过程中有关变量的解释
    2.4.1不平衡力
    2.4.2网格节点速度
    2.4.3塑性区标识
    2.4.4历时曲线
    2.5本章小结

    第3章FIAC快速入门
    3.1概述
    3.1.1使用界面介绍
    3.1.2网格和节点
    3.1.3修改程序内存
    3.2一个简单的实例
    3.2.1问题描述
    3.2.2启动FIAC
    3.2.3建立网格
    3.2.4定义材料
    3.2.5定义边界条件
    3.2.6重力设置
    3.2.7初始应力计算
    3.2.8保存状态文件
    3.2.9查看初始应力计算结果
    3.2.10查看最大不平衡力
    3.2.I1实施开挖
    3.2.12设置历史变量
    3.2.13开挖计算并保存
    3.2.14后处理
    3.3文件系统
    3.4功能模块介绍
    3.4.1BuiId选项卡——建立网格
    3.4.2AIter选项卡——修改网格
    3.4.3MateriaI选项卡——材料赋值
    3.4.4InSitu选项卡——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4.5Structure选项卡——结构单元
    3.4.6IItiIity选项卡——应用功能
    3.4.7Settings选项卡——计算设置
    3.4.8PIot选项卡——后处理
    3.4.9Run选项卡——求解
    3.5应用实例——路堤堆载的模拟
    3.5.1问题描述
    3.5.2建立网格
    3.5.3材料赋值
    3.5.4边界条件
    3.5.5初始应力计算
    3.5.6路堤堆载的模拟
    3.5.7后处理
    3.6本章小结

    第4章计算原理与本构模型
    4.1计算基本原理
    4.1.1有限差分法
    4.1.2混合离散法
    4.1.3求解过程
    4.2本构模型
    4.2.1空模型
    4.2.2弹性模型
    4.2.3塑性模型
    4.2.4本构模型的选择
    4.2.5本构模型的执行方式
    4.3本章小结

    第5章FIAC3D的网格建模方法
    5.1网格生成器及应用
    5.1.1基本形状网格的特征
    5.1.2基本形状网格的建立
    5.1.3基本形状网格的连接与分离
    5.1.4FISH在网格建模中的应用
    5.1.5应用实例——层状边坡三维网格的生成
    5.2其他软件的网格导入
    5.2.1FIAC3D的网格单元数据形式
    5.2.2与其他软件的导入接口以ABAQUS为例
    5.3本章小结

    第6章FIAC3D的后处理
    6.1概述
    6.2基本后处理功能
    6.2.1PIOT命令的格式
    6.2.2PIOT图形的输出
    6.2.3初始应力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6.2.4查看施加载荷后计算结果的后处理
    6.3其他软件的后处理——TecpIot
    6.4本章小结

    第7章初始地应力场的生成及应用
    7.1初始地应力场生成方法
    7.1.1弹性求解法
    7.1.2更改强度参数的弹塑性求解法
    7.1.3分阶段弹塑性求解法
    7.2.1个简单的例子
    7.2.1设置初始应力的弹塑性求解
    7.2.2存在静水压力的初始地应力场生成
    7.2.3水下建筑物的初始应力场生成
    7.2.4深埋工程的初始应力场生成
    7.3应用实例——路基施工过程模拟
    7.3.1问题描述
    7.3.2模型建立
    7.3.3初始应力计算
    7.3.4施工过程模拟
    7.3.5绘制沉降曲线
    7.4本章小结

    第8章FISH语言
    8.1两个问题
    8.2从最简单的程序开始
    8.3基本知识
    8.3.1函数与变量
    8.3.2数据类型
    8.4主要语句
    8.4.1选择语句
    8.4.2条件语句
    8.4.3循环语句
    8.4.4命令语句
    8.5内置变量与函数
    8.5.1变量与函数的类型
    8.5.2单元遍历与节点遍历
    8.6应用实例
    8.6.1让土体的模量随小主应力变化
    8.6.2分级加载的施加与监测
    8.6.3获得最大位移的大小及发生位置
    8.6.4得到主应力差云图
    8.7编程与查错技巧
    8.7.1编程技巧
    8.7.2查错方法
    8.8本章小结

    第9章接触面
    9.1概述
    9.2基本理论
    9.2.1FIAC3D中接触面的基本理论
    9.2.2FIAC中的接触面理论
    9.3FIAC3D接触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9.3.1移来移去法
    9.3.2导来导去法
    9.3.3切割模型法
    9.3.4接触面建立所存在的问题
    9.4FIAC接触面几何模型的建立
    9.5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9.5.1接触面参数的确定
    9.5.2接触面参数的影响
    9.6单桩静载荷试验模拟
    9.7与接触面有关的常用命令
    9.8本章小结

    第10章结构单元及应用
    10.1概述
    10.1.1基本术语
    10.1.2几何模型的建立
    10.1.3结构单元的连接
    10.1.4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10.1.5局部坐标系与符号约定
    10.2结构单元的基本原理
    10.2.1梁(beam)单元
    10.2.2锚索(cabIe)单元
    10.2.3桩(piIe)单元
    10.2.4壳(sheII)单元
    10.2.5土工格栅(geogrid)单元
    10.2.6初衬(Iiner)单元
    10.3后处理
    10.3.1结构节点的输出信息及历史变量
    10.3.2结构构件的输出信息及历史变量
    10.4应用实例
    10.4.1使用梁单元进行开挖支护
    10.4.2关于预应力锚杆的模拟
    10.4.3结构单元的动力响应
    10.5本章小结

    第11章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
    11.1概述
    11.1.1与等效线性方法的关系
    11.1.2FIAC3D动力计算采用的本构模型
    11.2动力时间步
    11.3动态多步
    11.4动力载荷和边界条件
    11.4.1动力载荷的类型与施加方法
    11.4.2边界条件的设置
    11.4.3地震载荷的输入
    11.5力学阻尼
    11.5.1瑞利阻尼(RayIeighdamping)
    11.5.2局部阻尼(Ioca1damping)
    11.5.3滞后阻尼(Hystereticdamping)
    11.5.4关于阻尼设置的一些讨论
    11.6网格尺寸的要求
    11.7输入载荷的校正
    11.7.1滤波
    11.7.2基线校正
    11.8动孔压模型与土体的液化
    11.9完全非线性动力耦合分析步骤
    11.10应用实例——振动台液化试验模拟
    11.10.1计算模型及参数
    11.10.2计算过程
    11.10.3计算结果与分析
    11.I1本章小结

    第12章流一固相互作用分析
    12.1概述
    12.2流固相互作用的两种计算模式
    12.2.1无渗流模式
    12.2.2渗流模式
    12.3流体分析的参数和单位
    12.3.1渗透系数
    12.3.2密度
    12.3.3流体模量
    12.3.4孔隙率
    12.3.5饱和度
    12.3.6流体的抗拉强度
    12.4流体边界条件
    12.4.1透水边界与不透水边界
    12.4.2其他渗流条件
    12.4.3关于流体边界条件的讨论
    12.5流体问题的求解
    12.5.1时标(TimescaIe)
    12.5.2完全耦合分析方法的选择
    12.5.3固定孔压分析(有效应力分析)
    12.5.4单渗流分析建立孔压分布
    12.5.5无渗流——力学引起的孔压
    12.5.6流固耦合分析
    12.6应用实例
    12.6.1心墙土坝的渗流
    12.6.2真空预压的简单模拟
    12.7本章小结

    第13章自定义本构模型
    13.1自定义本构模型的实现
    13.2模型运行方法
    13.2.1编译项目
    13.2.2创建一个新的项目
    13.2.3选择ReIease/Debug编译选项
    13.2.4改变输出文件名为自定义的DII
    13.2.5在项目中添加用户自定义的源文件和头文件
    13.3以MohrCouIomb模型为例
    13.3.1头文件(usermohr.b)
    13.3.2C++源文件(usermohr.cpp)
    13.4开发实例——Duncan.Chang模型的开发
    13.4.1理论描述
    13.4.2开发流程
    13.4.3调试与验证
    13.5本章小结

    第14章边坡安全系数求解
    14.1强度折减法
    14.1.1基本原理
    14.1.2实现过程
    14.2应用实例
    14.2.1安全系数求解
    14.2.2自编强度折减法的实现
    14.3强度折减法评述及使用建议
    14.3.1强度折减法评述
    14.3.2强度折减法使用建议
    14.4本章小结

    第15章冰碛土边坡稳定性研究
    15.1概述
    15.2边坡工程地质模型
    15.3冰碛土抗剪强度参数研究
    15.3.1冰碛土的组成和结构特性
    15.3.2抗剪强度参数研究思路
    15.3.3冰碛土结构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15.3.4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导入
    15.3.5三轴数值模拟试验
    15.3.6试验结果及分析
    15.3.7抗剪强度预测模型
    15.4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5.4.1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方法构建
    15.4.2简化一次二阶矩法(Sfosm法)
    15.4.3边坡稳定的FIAC3D分析
    15.4.4边坡可靠度分析
    15.5本章小结

    第16章阪神地震液化大变形分析
    16.1前言
    16.2液化后流动本构模型及其在FIAC3D中的开发
    16.2.1液化后流动本构模型
    16.2.2一般应力条件下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定准则
    16.2.3开发过程
    16.2.4PIFinn模型的开发流程
    16.2.5液化状态指示器的编写
    16.3前处理
    16.3.1模型尺寸及计算参数
    16.3.2地震波的调整
    16.3.3网格划分
    16.4静力计算结果
    16.5动力计算结果
    16.5.1变形分析
    16.5.2液化区比较
    16.6本章小结

    第17章抗液化排水桩的数值模拟
    17.1概述
    17.2前处理
    17.2.1网格建立与初始应力生成
    17.2.2桩模型及接触面单元的生成
    17.3震前初始应力状态的计算
    17.4动力计算
    17.4.1动力输入
    17.4.2单元额外变量的定义
    17.4.3历史变量的记录
    17.5计算结果与分析
    17.5.1超孔压比分析
    17.5.2超孔压与竖直向有效应力分析
    17.6本章小结

    第18章深基坑工程分析
    18.1前言
    18.1.1工程概况
    18.1.2基坑围护方案
    18.2计算模型及参数
    18.3分析过程
    18.3.1初始应力计算
    18.3.2支护桩的施工
    18.3.3开挖计算
    18.4计算结果分析
    18.5本章小结

    第19章装配式防波堤的变形分析
    19.1概述
    19.2分析思路
    19.2.1Beam单元
    19.2.2PiIe单元
    19.2.3Inter.face单元
    19.3施工过程的模拟
    19.3.1计算模型及参数
    19.3.2计算步骤
    19.4波浪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分析
    19.4.1分析方法
    19.4.2波浪载荷的计算
    19.4.3波峰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19.4.4波谷作用下的计算结果
    19.5计算结论与本章小结

    第20章盾构开挖对软粘土地层的扰动模拟
    20.1概述
    20.2问题描述
    20.3FIAC3D模拟隧道开挖中若干问题的解决
    20.3.1采用修正剑桥模型模拟软粘土地层应力应变特性
    20.3.2流固耦合模拟隧道开挖地层变形时效性
    20.3.3壳单元模拟隧道衬砌支护
    20.4计算文件
    20.5计算结果分析
    20.6本章小结

    第21章常见问题及学习建议
    21.1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21.2常见错误提示及其解决办法
    21.3学习经验和建议
    附录AFIAC3D命令一览
    附录BFIAC3D的FISH保留字
    附录CFLAC的FISH保留字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相关图书 / 更多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OW-3D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套装上中下册)
王立成、林锋、田新星、赵琳、朱涛 著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ASH CC动画艺术设计案例教程(第4版)
赵君韬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AC3D5.0使用教程与案例分析
林志斌 著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AC 3D实用教程 第2版
彭文斌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及工程应用——深入剖析FLAC3D5.0(第二版)
王涛(等) 著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L+WRO乐高机器人竞赛教程——机械、巡线与PID
蔡冬冬、沈松华 著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ASH动画创意设计项目实战
陈静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UENT 18.0案例分析视频精讲
张云杰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UENT化工流体计算与应用实例
作者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UENT19.0流场分析从入门到精通
胡仁喜、康士廷 著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Y GUY READER COLLECTION (5 Books)苍蝇小子平装读本套装(五本)
Tedd Arnold(泰德·阿诺德) 著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
FLASHCC动画设计与制作
张雅莉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