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业环境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丛书

区域创业环境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丛书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9-10
版次: 1
ISBN: 9787567228016
定价: 55.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9页
字数: 31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哲学心理学
  •   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与创业的活跃程度呈现出密切的关系。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而在西部、西南和东北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数目却很少,创业活动在不同省份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到底什么样的区域环境更有利于创业活动?区域创业环境包含哪些要素?区域创业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区域创业环境如何作用于创业的?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塑造适于创业的区域环境,并产生更佳的区域创业活动效应。《区域创业环境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丛书》尝试从社会认知视角研究区域创业环境的作用机理,基于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针对以往研究的局限,探究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路径,构建和验证区域创业环境的概念构思及其作用机理,以期回答“区域创业环境形成和作用机理”这一问题。   李晶,2008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在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任教,2012年被评为并聘任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2013年2月至8月赴芬兰阿尔托(Aalto)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科、国家社科四项。已出版学术专著一本,发表核心论文二十余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研究
    1.3.2 实证研究
    1.4 研究流程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资源依赖理论
    2.1.2 生态系统理论
    2.1.3 新制度经济理论
    2.1.4 社会网络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创业理论研究沿革
    2.2.2 区域创业环境理论综述
    2.2.3 创业效能感研究回顾
    2.3 本章总结
    2.3.1 以往研究的小结
    2.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命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扎根理论方法
    3.2.2 案例选择
    3.3 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3.4 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小结
    3.4 中关村示范区案例分析
    3.4.1 开放性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性编码
    3.4.4 中关村示范区案例小结
    3.5 本章总结明
    3.5.1 两种创业环境形成路径的特征分析
    3.5.2 两种创业环境形成路径的比较
    3.5.3 小结

    4 区域创业环境访谈研究和内容分析
    4.1 研究目的、假设与方法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1.3 研究方法
    4.2 区域创业环境访谈资料内容分析
    4.2.1 访谈资料内容分析法
    4.2.2 区域创业环境要素类别的建立
    4.2.3 编码表的构建
    4.2.4 访谈资料内容分析结果
    4.2.5 编码结果
    4.3 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分析
    4.4 访谈结果总结与讨论

    5 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比较研究
    5.1 区域创业环境内容结构验证
    5.1.1 研究目的
    5.1.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5.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结果
    5.2 我国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比较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假设
    5.2.3 研究方法
    5.2.4 研究结果
    5.3 本章总结
    5.3.1 区域创业环境的概念构思与结构验证
    5.3.2 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比较
    5.3.3 不同行业类型样本对区域创业环境感知的差异

    6 区域创业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理论拓展与研究假设
    6.2.1 创业效能感维度
    6.2.2 区域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
    6.2.3 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与创业活动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样本
    6.3.2 变量测量
    6.3.3 统计分析方法
    6.4 研究结果
    6.4.1 各测量条款评价值的描述统计
    6.4.2 测量信度与效度分析
    6.4.3 相关分析
    6.4.4 创业效能感中介效应检验
    6.5 本章总结
    6.5.1 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直接影响作用
    6.5.2 创业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与讨论
    7.1.1 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
    7.1.2 区域创业环境五维结构
    7.1.3 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差异
    7.1.4 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机理
    7.1.5 本研究的整合模型
    7.2 研究理论进展与启示
    7.2.1 研究理论进展
    7.2.2 实践指导意义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1 扎根理论案例分析备选案例
    附录2 “苏州工业园区创业环境与政策”专题讨论研究报告
    附录3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与创业的活跃程度呈现出密切的关系。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而在西部、西南和东北地区创业板上市公司数目却很少,创业活动在不同省份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到底什么样的区域环境更有利于创业活动?区域创业环境包含哪些要素?区域创业环境是如何形成的?区域创业环境如何作用于创业的?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塑造适于创业的区域环境,并产生更佳的区域创业活动效应。《区域创业环境形成与作用机理研究/当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丛书》尝试从社会认知视角研究区域创业环境的作用机理,基于对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针对以往研究的局限,探究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路径,构建和验证区域创业环境的概念构思及其作用机理,以期回答“区域创业环境形成和作用机理”这一问题。
  • 作者简介:
      李晶,2008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3月至今在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任教,2012年被评为并聘任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与创新管理。2013年2月至8月赴芬兰阿尔托(Aalto)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作为主要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科、国家社科四项。已出版学术专著一本,发表核心论文二十余篇。
  •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研究
    1.3.2 实证研究
    1.4 研究流程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资源依赖理论
    2.1.2 生态系统理论
    2.1.3 新制度经济理论
    2.1.4 社会网络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创业理论研究沿革
    2.2.2 区域创业环境理论综述
    2.2.3 创业效能感研究回顾
    2.3 本章总结
    2.3.1 以往研究的小结
    2.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命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扎根理论方法
    3.2.2 案例选择
    3.3 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3.3.1 开放性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3.4 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小结
    3.4 中关村示范区案例分析
    3.4.1 开放性编码
    3.4.2 主轴编码
    3.4.3 选择性编码
    3.4.4 中关村示范区案例小结
    3.5 本章总结明
    3.5.1 两种创业环境形成路径的特征分析
    3.5.2 两种创业环境形成路径的比较
    3.5.3 小结

    4 区域创业环境访谈研究和内容分析
    4.1 研究目的、假设与方法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1.3 研究方法
    4.2 区域创业环境访谈资料内容分析
    4.2.1 访谈资料内容分析法
    4.2.2 区域创业环境要素类别的建立
    4.2.3 编码表的构建
    4.2.4 访谈资料内容分析结果
    4.2.5 编码结果
    4.3 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分析
    4.4 访谈结果总结与讨论

    5 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比较研究
    5.1 区域创业环境内容结构验证
    5.1.1 研究目的
    5.1.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5.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结果
    5.2 我国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比较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假设
    5.2.3 研究方法
    5.2.4 研究结果
    5.3 本章总结
    5.3.1 区域创业环境的概念构思与结构验证
    5.3.2 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比较
    5.3.3 不同行业类型样本对区域创业环境感知的差异

    6 区域创业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理论拓展与研究假设
    6.2.1 创业效能感维度
    6.2.2 区域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
    6.2.3 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效能感与创业活动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样本
    6.3.2 变量测量
    6.3.3 统计分析方法
    6.4 研究结果
    6.4.1 各测量条款评价值的描述统计
    6.4.2 测量信度与效度分析
    6.4.3 相关分析
    6.4.4 创业效能感中介效应检验
    6.5 本章总结
    6.5.1 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直接影响作用
    6.5.2 创业效能感对“区域创业环境—创业活动”的中介作用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与讨论
    7.1.1 区域创业环境的形成机理
    7.1.2 区域创业环境五维结构
    7.1.3 不同地区区域创业环境差异
    7.1.4 区域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机理
    7.1.5 本研究的整合模型
    7.2 研究理论进展与启示
    7.2.1 研究理论进展
    7.2.2 实践指导意义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1 扎根理论案例分析备选案例
    附录2 “苏州工业园区创业环境与政策”专题讨论研究报告
    附录3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