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2-03
版次: 1
ISBN: 9787520196444
定价: 78.00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40页
字数: 216.000千字
分类: 法律
13人买过
  • 本书从法解释论出发,立足于规范分析的视角,遵循“实践背景—理论基础—规范内涵—制度构建”的逻辑理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总结、提炼其中的规范形态与规范内涵,在“政党—国家”的互动关系中揭示当代中国环境法治发展与演化的深层逻辑,特别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制度现象,在现行宪法、法律的基本框架内提出具有理论融贯性和秩序整体性的解释方案,实现环境法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 陈海嵩,男,湖北武汉人,1982年出生,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04)、法学硕士(2007),武汉大学法学博士(2010);美国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8)。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评论》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国家环境保护义务论》、《解释论视角下的环境法研究》等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计3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多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

    在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环境法解释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创新和突破,是我国环境法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 绪论/1

    一问题缘起/1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思路/4

    四研究方法/5

    章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实践背景与核心要素/7

    节将政党带进来: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显著特征/7

    一中国环境法治面临的困境/7

    二中国环境法治转型中的政党因素/12

    第二节党的领导:中国环境法治转型中的关键要素/17

    一通过政治领导确立环境法治发展的方向/18

    二通过组织领导保障环境法治的有效实施/19

    三通过思想领导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强有力监督/20

    第三节中国环境法治中的“政党—国家”关系/22

    一环境国家的历史形成及基本定位/22

    二“政党—国家”关系及其塑造环境法治的方式/34

    三基于“政党—国家”关系决定环境法治的价值内核/40

    第二章环境法治转型中形成的规范形态及其证成/43

    节一个新的规范形态:生态环境政党法治/43

    一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生成/44

    二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规范界定/52

    三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理论解说/57

    第二节“生态文明入宪”后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规范依据/60

    一宪法解释基准的确立/61

    二修改后《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的规范含义/63

    三对“生态文明入宪”的体系性解释/65

    第三节生态环境政党法治与国家法治的关系/68

    一生态环境政党法治与国家法治的内在联系/68

    二通过政党法治方式填补国家立法的缺陷与空白/70

    三通过政党法治方式对既有法律规定在执行层面予以一定变通/72

    四通过政党法治方式细化国家法律中的原则性规定/74

    第三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国家权力配置/77

    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互构/77

    一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司法权逾越行政权”的争议/78

    二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国家权力行使的规范依据/83

    三明确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的规范路径/86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优化/93

    一“中央—地方”关系的变迁及其对环境法治的制约/94

    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中央—地方”关系及规范路径/96

    三“中央—地方”在环保事权与财权上的合理配置/99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间横向关系及其完善/104

    一生态环境保护横向府际关系的体制性障碍/104

    二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规范分析/107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间横向关系的规范路径/111

    第四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114

    节生态环境监管中的多重制度逻辑/115

    一生态环境监管的规则形成逻辑/115

    二生态环境监管的科层制逻辑/117

    三生态环境监管的问责制逻辑/118

    第二节生态环境监管行政科层制逻辑的失效/120

    一生态环境监管“科层化法治”的失效/120

    二“去科层化”基础上的运动式治理/122

    三生态环境监管中“运动式治理”的不足/125

    第三节党政体制中生态环境监管“再科层化”机制的建构/127

    一体现政党因素的生态环境监管变革/127

    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创新的常态化、规范化/129

    三环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强化/131

    第四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规范路径/132

    一对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变革的反思/132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法治化路径/135

    三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组织化路径/137

    第五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141

    节党政同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141

    一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党政同责”的规范内涵/142

    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不同类型/144

    三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党政同责”的实证分析/151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对“党政同责”的推动/157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演变/157

    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的规范分析/160

    第三节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规范路径/169

    一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体制性要素/169

    二明晰生态环境保护职权配置/171

    三完善生态环境损害异体问责机制/173

    四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损害问责评估机制/175

    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问责程序/177

    第六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179

    节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规范内涵/180

    一政府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180

    二指标的设定与分配/181

    第二节对地方政府完成环保目标的考核评价/184

    一对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184

    二对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186

    三对土壤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188

    四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考核/189

    第三节完善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的规范路径/189

    一统一不同领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及考核评价制度的实施进展/190

    二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力度/192

    结语:不负时代的环境法研究/195

    参考文献/199

    一中文文献/199

    二外文文献/215

    后记:一个等待了五年的自白/218
  • 内容简介:
    本书从法解释论出发,立足于规范分析的视角,遵循“实践背景—理论基础—规范内涵—制度构建”的逻辑理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总结、提炼其中的规范形态与规范内涵,在“政党—国家”的互动关系中揭示当代中国环境法治发展与演化的深层逻辑,特别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制度现象,在现行宪法、法律的基本框架内提出具有理论融贯性和秩序整体性的解释方案,实现环境法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
  • 作者简介:
    陈海嵩,男,湖北武汉人,1982年出生,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04)、法学硕士(2007),武汉大学法学博士(2010);美国耶鲁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8)。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评论》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国家环境保护义务论》、《解释论视角下的环境法研究》等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计3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多篇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肯定。

    在国家环境保护义务、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环境法解释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创新和突破,是我国环境法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
  • 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缘起/1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思路/4

    四研究方法/5

    章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实践背景与核心要素/7

    节将政党带进来: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显著特征/7

    一中国环境法治面临的困境/7

    二中国环境法治转型中的政党因素/12

    第二节党的领导:中国环境法治转型中的关键要素/17

    一通过政治领导确立环境法治发展的方向/18

    二通过组织领导保障环境法治的有效实施/19

    三通过思想领导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强有力监督/20

    第三节中国环境法治中的“政党—国家”关系/22

    一环境国家的历史形成及基本定位/22

    二“政党—国家”关系及其塑造环境法治的方式/34

    三基于“政党—国家”关系决定环境法治的价值内核/40

    第二章环境法治转型中形成的规范形态及其证成/43

    节一个新的规范形态:生态环境政党法治/43

    一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生成/44

    二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规范界定/52

    三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理论解说/57

    第二节“生态文明入宪”后生态环境政党法治的规范依据/60

    一宪法解释基准的确立/61

    二修改后《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的规范含义/63

    三对“生态文明入宪”的体系性解释/65

    第三节生态环境政党法治与国家法治的关系/68

    一生态环境政党法治与国家法治的内在联系/68

    二通过政党法治方式填补国家立法的缺陷与空白/70

    三通过政党法治方式对既有法律规定在执行层面予以一定变通/72

    四通过政党法治方式细化国家法律中的原则性规定/74

    第三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国家权力配置/77

    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权与司法权的互构/77

    一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司法权逾越行政权”的争议/78

    二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国家权力行使的规范依据/83

    三明确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的规范路径/86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优化/93

    一“中央—地方”关系的变迁及其对环境法治的制约/94

    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中央—地方”关系及规范路径/96

    三“中央—地方”在环保事权与财权上的合理配置/99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间横向关系及其完善/104

    一生态环境保护横向府际关系的体制性障碍/104

    二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规范分析/107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间横向关系的规范路径/111

    第四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114

    节生态环境监管中的多重制度逻辑/115

    一生态环境监管的规则形成逻辑/115

    二生态环境监管的科层制逻辑/117

    三生态环境监管的问责制逻辑/118

    第二节生态环境监管行政科层制逻辑的失效/120

    一生态环境监管“科层化法治”的失效/120

    二“去科层化”基础上的运动式治理/122

    三生态环境监管中“运动式治理”的不足/125

    第三节党政体制中生态环境监管“再科层化”机制的建构/127

    一体现政党因素的生态环境监管变革/127

    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创新的常态化、规范化/129

    三环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强化/131

    第四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规范路径/132

    一对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变革的反思/132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法治化路径/135

    三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组织化路径/137

    第五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141

    节党政同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141

    一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党政同责”的规范内涵/142

    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不同类型/144

    三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党政同责”的实证分析/151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对“党政同责”的推动/157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演变/157

    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责的规范分析/160

    第三节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规范路径/169

    一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体制性要素/169

    二明晰生态环境保护职权配置/171

    三完善生态环境损害异体问责机制/173

    四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损害问责评估机制/175

    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问责程序/177

    第六章环境法治转型中的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179

    节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规范内涵/180

    一政府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180

    二指标的设定与分配/181

    第二节对地方政府完成环保目标的考核评价/184

    一对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184

    二对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186

    三对土壤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188

    四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的考核/189

    第三节完善环境保护考核评价制度的规范路径/189

    一统一不同领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及考核评价制度的实施进展/190

    二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力度/192

    结语:不负时代的环境法研究/195

    参考文献/199

    一中文文献/199

    二外文文献/215

    后记:一个等待了五年的自白/218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装配式机电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中心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金融营销学
陆岷峰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2016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编委会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社会治理研究
王雨 著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4)(24)
高明华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诗歌艺术十五讲 古典文学理论
王红;谢谦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侯玉华
侯玉华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报告(2021)/中阿关系蓝皮书
陈杰 编者;孙德刚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模式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刘小春;李婵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文学女形象影视改编研究 影视理论
徐兆寿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古代寓言
杨霞 改编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文学通识
宋向阳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生态环境党内法规制度研究 政治理论
陈海嵩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中国环境法典编纂的基本理论问题
陈海嵩 主编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解释论视角下的环境法研究
陈海嵩 著
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国家环境保护义务论
陈海嵩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