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3-05
版次: 1
ISBN: 9787560987651
定价: 29.8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76页
23人买过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总体上围绕“二语是如何习得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语言研究发展至今,人们对语言学习的共识之一是: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规律的简单记忆,而是出于交流的需要。大多数与语言学习相关的理论都以阐述语言学习的途径,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内在心理机制的运作,研究学习者作为独立个体的年龄、智力、性格、语言能力、学习动机等特征,探究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方法。然而,这些理论之间甚至每个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矛盾和争议。这主要因为研究者的视角和方法各不相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旨在将影响较广的几个理论体系进行整理和点评,从纵向阐述每个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从横向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的每个章节针对一个理论体系,阐述其起源与发展,并评价该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都建颖,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前言
    第一章二语习得基本概念
    3.理论(Theory)与假说(Hypothesis)
    3.1理论与假说
    3.1.1理论
    3.1.2假说
    3.2理论的作用
    3.3理论的评判原则
    4.二语习得理论
    4.1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对象
    4.2二语习得与二语教学法
    5.本书中二语习得理论及组织原则

    第二章行为-结构主义(Behavioral-Structuralism)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1旧行为主义——黑箱理论
    1.2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1.3评论
    2.语言理论
    2.1描述语言学
    2.2结构主义
    2.2.1索绪尔结构主义与日内瓦学派
    2.2.2萨丕尔、布鲁姆菲尔德与美国结构主义
    3.行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3.1听说教学法
    3.1.1听说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
    3.1.2听说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3.1.3听说教学法的特征
    3.1.4三种教学法的对比
    3.2结构主义对同时期其它语言与教学研究的影响
    3.2.1对比分析假说
    3.2.2伦敦学派
    4.对行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评价
    5.行为-结构主义的衰落
    6.小结

    第三章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人类语言的生物学属性
    1.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2.乔姆斯基的"先天主义"(Nativism)语言理论的特征与基本概念
    2.1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特征
    2.1.1人类语言的生物学属性
    2.1.2解释性和科学性的形式化理论
    2.2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概念
    2.2.1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与刺激贫乏论(PovertyoftheStimulus)
    2.2.2语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LanguagePerformance)
    2.2.3原则(Principles)与参数(Parameters)
    2.2.4管辖(Government)与约束(Binding)
    3.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
    3.1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Grammar)
    3.2生成语法理论(GenerativeGrammar)
    3.3转换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rammar)
    3.4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
    4.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与二语学习
    4.1语言知识的构成
    4.2语言知识的获取
    4.3语言知识的应用
    5.对"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评价
    6.小结

    第四章交际能力框架(CommunicativeCompetence):语言知识与语言使用
    1."交际能力理论"的产生背景
    1.1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批评
    1.2雅各布森"语言多维功能理论"(Multifunctionalism)
    1.3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
    1.4海姆斯"言语事件理论"(SpeechEvent)
    2."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
    3."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
    3.1欧洲:韩礼德(1978)的"语言元功能"理论与魏多逊(1978)的"语言与交际范畴"理论
    3.1.1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理论
    3.1.2魏多逊的"语言与交际范畴"理论
    3.2加拿大:卡内尔-斯韦恩"交际能力理论框架"
    3.2.1"交际能力理论框架"的形成
    3.2.2"交际能力理论框架"对二语教学的影响
    3.3美国:巴赫曼的"交际语言能力"树形图
    4.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
    4.1"交际语言教学"的概念
    4.1.1"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方法
    4.1.2"交际语言教学"中"形式"(form)与"含义"(meaning)、"准确"(accuracy)与"流利"(fluency)之间的关系
    4.1.3"交际语言教学"中"交际"与"语言"的关系
    4.1.4"交际语言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责任
    4.2"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与特征
    4.2.1"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
    4.2.2"交际语言教学"的特征
    5.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LanguageTesting)
    6.小结

    第五章语言与环境:输入(Input)、输出(Output)与交互反应(Interaction)
    1.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1.1"输入假说"的产生背景
    1.2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
    1.2.1学习-获得假说(learning-acquisitionhypothesis)
    1.2.2监控假说(monitorhypothesis)
    1.2.3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orderhypothesis)
    1.2.4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
    1.2.5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
    2.朗的"交互假说"(interactionhypothesis)
    2.1"交互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2.2"交互假说"的影响与局限性
    3.斯韦恩的输出假说(outputhypothesis)
    3.1"输出假说"的产生
    3.2"输出假说"的发展
    3.3语言输出的功能
    3.4"输出假说"的意义和价值
    4.交际语言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4.1欧洲"现代语言计划"(modernlanguageproject)
    4.2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immersionprogram)
    5.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
    5.1沉默法(silentway)
    5.2自然法(naturalapproach)
    5.3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
    5.3.1"任务型教学"中关于"任务"的定义
    5.3.2"任务型教学"的原则和模式
    5.3.3对"任务型教学"的评价
    6.小结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languageandcognition)
    1.背景知识:心理语言学的概念及早期发展
    1.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语言学习"能动论"(activism)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
    1.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学习与认知研究的真正起步
    2."关注理论"
    2.1斯洛宾的"知觉显著性理论"(perceptualsaliencyapproach)
    2.2施密特的"注意假说"(NoticingHypothesis)
    3."信息加工理论"
    3.1麦克罗琳的"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3.2安德森的"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型"(adaptivecontrolofthought,简称为ACT)
    3.3凡帕登的"输入加工模型"(inputprocessing)
    4.认知发展与社会文化
    4.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theory)
    4.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假说"(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简称为ZPD)
    4.3布鲁纳的"支架理论"(scaffolding)
    5.小结

    第七章专门用途英语与语言教学的后方法时代
    1.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阶段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普通用途英语教学
    2.1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特征与分类
    2.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普通用途英语教学的异同
    2.3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普通用途英语教学的联系
    2.3.1教学内容上的"共核"关系
    2.3.2学习过程中的"融入"关系
    3.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
    4.学术用途英语
    4.1学术用途英语的分类
    4.2学术用途英语的特征
    5.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为CBI)
    5.1CBI与英语授课、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区别
    5.2CBI的理论框架及定义
    6.语言教学的后方法时代(post-methodera)
    7.小结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总体上围绕“二语是如何习得的”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语言研究发展至今,人们对语言学习的共识之一是: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规律的简单记忆,而是出于交流的需要。大多数与语言学习相关的理论都以阐述语言学习的途径,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内在心理机制的运作,研究学习者作为独立个体的年龄、智力、性格、语言能力、学习动机等特征,探究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方法。然而,这些理论之间甚至每个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着矛盾和争议。这主要因为研究者的视角和方法各不相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旨在将影响较广的几个理论体系进行整理和点评,从纵向阐述每个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从横向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入门》的每个章节针对一个理论体系,阐述其起源与发展,并评价该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 作者简介:
      都建颖,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二语习得基本概念
    3.理论(Theory)与假说(Hypothesis)
    3.1理论与假说
    3.1.1理论
    3.1.2假说
    3.2理论的作用
    3.3理论的评判原则
    4.二语习得理论
    4.1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对象
    4.2二语习得与二语教学法
    5.本书中二语习得理论及组织原则

    第二章行为-结构主义(Behavioral-Structuralism)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1旧行为主义——黑箱理论
    1.2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1.3评论
    2.语言理论
    2.1描述语言学
    2.2结构主义
    2.2.1索绪尔结构主义与日内瓦学派
    2.2.2萨丕尔、布鲁姆菲尔德与美国结构主义
    3.行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
    3.1听说教学法
    3.1.1听说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
    3.1.2听说教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3.1.3听说教学法的特征
    3.1.4三种教学法的对比
    3.2结构主义对同时期其它语言与教学研究的影响
    3.2.1对比分析假说
    3.2.2伦敦学派
    4.对行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评价
    5.行为-结构主义的衰落
    6.小结

    第三章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人类语言的生物学属性
    1.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2.乔姆斯基的"先天主义"(Nativism)语言理论的特征与基本概念
    2.1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特征
    2.1.1人类语言的生物学属性
    2.1.2解释性和科学性的形式化理论
    2.2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概念
    2.2.1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与刺激贫乏论(PovertyoftheStimulus)
    2.2.2语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LanguagePerformance)
    2.2.3原则(Principles)与参数(Parameters)
    2.2.4管辖(Government)与约束(Binding)
    3.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
    3.1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Grammar)
    3.2生成语法理论(GenerativeGrammar)
    3.3转换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rammar)
    3.4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
    4.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与二语学习
    4.1语言知识的构成
    4.2语言知识的获取
    4.3语言知识的应用
    5.对"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评价
    6.小结

    第四章交际能力框架(CommunicativeCompetence):语言知识与语言使用
    1."交际能力理论"的产生背景
    1.1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批评
    1.2雅各布森"语言多维功能理论"(Multifunctionalism)
    1.3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
    1.4海姆斯"言语事件理论"(SpeechEvent)
    2."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
    3."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
    3.1欧洲:韩礼德(1978)的"语言元功能"理论与魏多逊(1978)的"语言与交际范畴"理论
    3.1.1韩礼德的语言元功能理论
    3.1.2魏多逊的"语言与交际范畴"理论
    3.2加拿大:卡内尔-斯韦恩"交际能力理论框架"
    3.2.1"交际能力理论框架"的形成
    3.2.2"交际能力理论框架"对二语教学的影响
    3.3美国:巴赫曼的"交际语言能力"树形图
    4.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
    4.1"交际语言教学"的概念
    4.1.1"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方法
    4.1.2"交际语言教学"中"形式"(form)与"含义"(meaning)、"准确"(accuracy)与"流利"(fluency)之间的关系
    4.1.3"交际语言教学"中"交际"与"语言"的关系
    4.1.4"交际语言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责任
    4.2"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与特征
    4.2.1"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
    4.2.2"交际语言教学"的特征
    5.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LanguageTesting)
    6.小结

    第五章语言与环境:输入(Input)、输出(Output)与交互反应(Interaction)
    1.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1.1"输入假说"的产生背景
    1.2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
    1.2.1学习-获得假说(learning-acquisitionhypothesis)
    1.2.2监控假说(monitorhypothesis)
    1.2.3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orderhypothesis)
    1.2.4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
    1.2.5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
    2.朗的"交互假说"(interactionhypothesis)
    2.1"交互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2.2"交互假说"的影响与局限性
    3.斯韦恩的输出假说(outputhypothesis)
    3.1"输出假说"的产生
    3.2"输出假说"的发展
    3.3语言输出的功能
    3.4"输出假说"的意义和价值
    4.交际语言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4.1欧洲"现代语言计划"(modernlanguageproject)
    4.2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immersionprogram)
    5.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
    5.1沉默法(silentway)
    5.2自然法(naturalapproach)
    5.3任务型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
    5.3.1"任务型教学"中关于"任务"的定义
    5.3.2"任务型教学"的原则和模式
    5.3.3对"任务型教学"的评价
    6.小结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languageandcognition)
    1.背景知识:心理语言学的概念及早期发展
    1.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语言学习"能动论"(activism)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理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
    1.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言学习与认知研究的真正起步
    2."关注理论"
    2.1斯洛宾的"知觉显著性理论"(perceptualsaliencyapproach)
    2.2施密特的"注意假说"(NoticingHypothesis)
    3."信息加工理论"
    3.1麦克罗琳的"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3.2安德森的"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型"(adaptivecontrolofthought,简称为ACT)
    3.3凡帕登的"输入加工模型"(inputprocessing)
    4.认知发展与社会文化
    4.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theory)
    4.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假说"(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简称为ZPD)
    4.3布鲁纳的"支架理论"(scaffolding)
    5.小结

    第七章专门用途英语与语言教学的后方法时代
    1.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阶段
    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普通用途英语教学
    2.1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特征与分类
    2.2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普通用途英语教学的异同
    2.3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普通用途英语教学的联系
    2.3.1教学内容上的"共核"关系
    2.3.2学习过程中的"融入"关系
    3.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
    4.学术用途英语
    4.1学术用途英语的分类
    4.2学术用途英语的特征
    5.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为CBI)
    5.1CBI与英语授课、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区别
    5.2CBI的理论框架及定义
    6.语言教学的后方法时代(post-methodera)
    7.小结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