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释人员社会适应证实研究

刑释人员社会适应证实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21-12
版次: 1
ISBN: 9787566619747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6页
字数: 223.00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法律
2人买过
  •   刑释人员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在适应社会正常生活方面呈现出“弱势”,另一方面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方面又表现出“强势”。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双维性”特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法学领域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探讨对刑释人员的法律保护和权利保障,试图通过调整法律保护机制、预测重新犯罪的方式将刑释人员社会适应问题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犯罪学对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关注,从社会防卫的层面将这一问题划入预防重新犯罪的领域,试图通过探究犯罪的原因来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社会学的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分析实践中的社会资本、社会排斥等阻碍社会适应因素,将刑释人员当作研究的客体来分析其不适应社会的因由。众多学者通过理论的探讨及个案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重重困境,同时也认识到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多态面向。以往无论是从制度层面研究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保障机制,还是从实践角度分析个案的生存状况,都是将刑释人员作为研究的客体进行探讨。在这种研究视角下,研究者所呈现或还原的事实真相是“他者”的建构,而非刑释人员的主体建构。鉴于以往研究中“他者”建构的非客观性,本研究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暴力型犯罪的刑释人员个案上,通过主体间性的视角,站在刑释人员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让这些具有“类似经历”的服刑人员或刑释人员成为叙述和话语表达的主体,通过此种方式来考察他们从监狱到社会的“动态化”适应过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困境研究
    二、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权益保障研究
    第三节 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一、主体间性视角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参与观察法
    第五节 田野点介绍和案例的选择
    一、海州监狱的历史沿革
    二、初入田野:印象监狱
    三、案例的选择
    第六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高墙内的时空规训
    第一节 再访海州监狱
    第二节 时间规训:定时的日常生活
    一、“精打细算”的时间表
    二、“反反复复”的时段积累
    第三节 空间规训:隔离与监视
    一、封闭隔离的空间
    二、受监视的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墙内的身体规训
    第一节 躯体规训:纪律与行为
    一、去个性化
    二、强制化
    三、操作化:“奖-惩”二元体制
    四、行为规制
    第二节 思想规训:监狱教育和生产
    一、话语的教导
    二、思想教化
    三、“单向度”的生产流水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墙外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社会场域与选择性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差异:规训式文化与选择性文化的比较
    一、规章制度的差异
    二、日常生活控制的差异
    三、行为规制的差异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日新月异
    ……
    第五章 高墙外的关系网络“重组”
    第六章 高墙内外的专家指导系统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刑释人员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在适应社会正常生活方面呈现出“弱势”,另一方面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方面又表现出“强势”。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双维性”特征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法学领域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探讨对刑释人员的法律保护和权利保障,试图通过调整法律保护机制、预测重新犯罪的方式将刑释人员社会适应问题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犯罪学对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关注,从社会防卫的层面将这一问题划入预防重新犯罪的领域,试图通过探究犯罪的原因来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社会学的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分析实践中的社会资本、社会排斥等阻碍社会适应因素,将刑释人员当作研究的客体来分析其不适应社会的因由。众多学者通过理论的探讨及个案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重重困境,同时也认识到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多态面向。以往无论是从制度层面研究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保障机制,还是从实践角度分析个案的生存状况,都是将刑释人员作为研究的客体进行探讨。在这种研究视角下,研究者所呈现或还原的事实真相是“他者”的建构,而非刑释人员的主体建构。鉴于以往研究中“他者”建构的非客观性,本研究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暴力型犯罪的刑释人员个案上,通过主体间性的视角,站在刑释人员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让这些具有“类似经历”的服刑人员或刑释人员成为叙述和话语表达的主体,通过此种方式来考察他们从监狱到社会的“动态化”适应过程。
  •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困境研究
    二、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权益保障研究
    第三节 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一、主体间性视角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参与观察法
    第五节 田野点介绍和案例的选择
    一、海州监狱的历史沿革
    二、初入田野:印象监狱
    三、案例的选择
    第六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章 高墙内的时空规训
    第一节 再访海州监狱
    第二节 时间规训:定时的日常生活
    一、“精打细算”的时间表
    二、“反反复复”的时段积累
    第三节 空间规训:隔离与监视
    一、封闭隔离的空间
    二、受监视的空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墙内的身体规训
    第一节 躯体规训:纪律与行为
    一、去个性化
    二、强制化
    三、操作化:“奖-惩”二元体制
    四、行为规制
    第二节 思想规训:监狱教育和生产
    一、话语的教导
    二、思想教化
    三、“单向度”的生产流水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墙外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社会场域与选择性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差异:规训式文化与选择性文化的比较
    一、规章制度的差异
    二、日常生活控制的差异
    三、行为规制的差异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日新月异
    ……
    第五章 高墙外的关系网络“重组”
    第六章 高墙内外的专家指导系统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