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研究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
2021-08
版次: 1
ISBN: 9787513665841
定价: 78.00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43页
分类: 经济
6人买过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我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我国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承载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成渝地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已经取得的成绩,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从制度对接、市场统一、产业协同、设施联通、服务共享、区域治理、开放联动等领域提出具体战略举措和政策设计。   易小光,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重庆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重庆市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实践活动”专家库专家、重庆国际交往智库专家、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智库专家、重庆市国家科技思想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家等。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理论及政策、制度经济学研究。

      丁瑶,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兼任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社科界联合会常委,重庆市社科规划库专家,重庆市统计局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重庆市行政区划咨询论坛专家,重庆市经济、统计专业技术职务高评委委员,重庆工商大学MPAcc事业导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及政策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研究成果奖,多份决策咨询报告和建议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

      苟文峰,副研究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院学研带头人(经济类),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西南政法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信息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乡村振兴决策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中长期战略规划等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主持和参与的各类课题60余项,先后在《重庆日报》《宏观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管理》等主流媒体和核心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和参与出版著作多部,有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科委等省部级奖励,多项资政报告获得市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序言1

    篇 区域一体化发展:概念和理论

    章 区域的概念及发展、演化

    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区域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论解构

     

    第二章 区域一体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主要动因

    节 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动因

    第三章 区域一体化实践的理论基础

    节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

    第二节 大市场理论

    第三节 共生理论

    第四节 “中心—外围”理论

    第五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六节 理论启示第二篇区域一体化发展实践:政策和案例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节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统筹工业化和国家安全,以工业西渐为重点的生产力空间均衡布局(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

    第二节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改革开放,突出发展效率,生产力布局向东倾斜(1978—1990年)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中西协调、突出城市群和都市圈引领(1991年以来)

    第五章 国外区域一体化案例

    节 跨国区域一体化案例

    第二节 国外城市群一体化案例

     

    第六章 国内城市群一体化案例

    节 京津冀城市群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

    第四节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管理模式探索

    第七章 国内外案例启示

    节 市场层面

    第二节 政府层面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层面

    第三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历程和基础

    第八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历程

    节 成渝经济走廊(1997—2003年)

    第二节 成渝经济区(2004—2013年)

    第三节 成渝城市群(2015—2019年)

    第四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0年至今)

    第五节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节 支撑条件

    第二节 制约因素

    第四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思路和路径

    第十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节 基本思路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十一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节 强化多层面规划融合和协同落实

    第二节 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第三节 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第四节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互用

    第五节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第六节 推进区域整体治理第七节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和绿色发展

    第八节 完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机制

    第十二章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节 牢固树立“一盘棋”发展思想

    第二节 逐步强化一体化舆论宣传

    第三节 加快夯实“一网通”人才保障

    第四节 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附件: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演变历史脉络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我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我国国防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承载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成渝地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已经取得的成绩,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从制度对接、市场统一、产业协同、设施联通、服务共享、区域治理、开放联动等领域提出具体战略举措和政策设计。
  • 作者简介:
      易小光,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重庆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重庆市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实践活动”专家库专家、重庆国际交往智库专家、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智库专家、重庆市国家科技思想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家等。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理论及政策、制度经济学研究。

      丁瑶,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兼任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社科界联合会常委,重庆市社科规划库专家,重庆市统计局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重庆市行政区划咨询论坛专家,重庆市经济、统计专业技术职务高评委委员,重庆工商大学MPAcc事业导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及政策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研究成果奖,多份决策咨询报告和建议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

      苟文峰,副研究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院学研带头人(经济类),重庆市首批新型重点智库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西南政法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信息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乡村振兴决策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中长期战略规划等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主持和参与的各类课题60余项,先后在《重庆日报》《宏观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管理》等主流媒体和核心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和参与出版著作多部,有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科委等省部级奖励,多项资政报告获得市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 目录:
    序言1

    篇 区域一体化发展:概念和理论

    章 区域的概念及发展、演化

    节 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区域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理论解构

     

    第二章 区域一体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主要动因

    节 区域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动因

    第三章 区域一体化实践的理论基础

    节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

    第二节 大市场理论

    第三节 共生理论

    第四节 “中心—外围”理论

    第五节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六节 理论启示第二篇区域一体化发展实践:政策和案例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节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统筹工业化和国家安全,以工业西渐为重点的生产力空间均衡布局(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

    第二节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改革开放,突出发展效率,生产力布局向东倾斜(1978—1990年)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东中西协调、突出城市群和都市圈引领(1991年以来)

    第五章 国外区域一体化案例

    节 跨国区域一体化案例

    第二节 国外城市群一体化案例

     

    第六章 国内城市群一体化案例

    节 京津冀城市群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

    第四节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管理模式探索

    第七章 国内外案例启示

    节 市场层面

    第二节 政府层面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层面

    第三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历程和基础

    第八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历程

    节 成渝经济走廊(1997—2003年)

    第二节 成渝经济区(2004—2013年)

    第三节 成渝城市群(2015—2019年)

    第四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0年至今)

    第五节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节 支撑条件

    第二节 制约因素

    第四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思路和路径

    第十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节 基本思路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第十一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节 强化多层面规划融合和协同落实

    第二节 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第三节 深化产业协同发展

    第四节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互用

    第五节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第六节 推进区域整体治理第七节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和绿色发展

    第八节 完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机制

    第十二章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节 牢固树立“一盘棋”发展思想

    第二节 逐步强化一体化舆论宣传

    第三节 加快夯实“一网通”人才保障

    第四节 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附件: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演变历史脉络

    参考文献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