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论稿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2014-09
版次: 1
ISBN: 9787215089556
定价: 36.00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99页
字数: 27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历史
20人买过
  •   黄道周为明末大儒,以文章风节高天下,徐霞客称其“字画为馆阁第1,文章为国朝第1,人品为海宇第1,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1”。《黄道周论稿》首章梳理其生平与思想历程,探讨其研究意义;次章、三章探讨其于《孝经》、《周易》之研究与致用;四章、五章则分别探讨其讲学活动与文学思想、文学创作。 第一章 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历程
    一、家世与出生
    二、少年早慧,博学多识
    三、多方游历,关心时政
    四、应试结友,究心学术
    五、政治命运的浮沉与学术思想的演进
    六、抗清恢复,兵败殉国
    七、黄道周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其行皆可以为《孝》”:黄道周与《孝经》
    一、“孝”、《孝经》与明代孝文化背景
    二、黄道周孝悌行实
    三、《孝经集传》与黄道周的《孝经》研究
    四、黄道周的“移孝为忠”及其困境与超越

    第三章 “其学皆可以为《易》”:黄道周与《周易》
    一、黄道周的治《易》历程及其《易》学思想
    二、黄道周与《明夷》卦
    三、黄道周奏疏用《易》:史官意识与智谏范式

    第四章 黄道周的讲学活动
    一、明代讲学风气与黄道周之讲学
    二、黄道周主要的讲学活动
    三、黄道周讲学的时代意义
    四、黄道周讲学活动中的管仲形象与仁义、功利之辨
    五、《榕坛问业》卷八校读札记

    第五章 黄道周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一、黄道周的文学思想
    二、黄道周的诗文创作与《石斋逸诗》的独特价值
    三、黄道周拟骚之作

    附录一 黄道周轶事三则辨析
    附录二 论黄道周与郑芝龙
    附录三 论黄道周与“周孔之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黄道周为明末大儒,以文章风节高天下,徐霞客称其“字画为馆阁第1,文章为国朝第1,人品为海宇第1,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1”。《黄道周论稿》首章梳理其生平与思想历程,探讨其研究意义;次章、三章探讨其于《孝经》、《周易》之研究与致用;四章、五章则分别探讨其讲学活动与文学思想、文学创作。
  • 目录:
    第一章 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历程
    一、家世与出生
    二、少年早慧,博学多识
    三、多方游历,关心时政
    四、应试结友,究心学术
    五、政治命运的浮沉与学术思想的演进
    六、抗清恢复,兵败殉国
    七、黄道周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其行皆可以为《孝》”:黄道周与《孝经》
    一、“孝”、《孝经》与明代孝文化背景
    二、黄道周孝悌行实
    三、《孝经集传》与黄道周的《孝经》研究
    四、黄道周的“移孝为忠”及其困境与超越

    第三章 “其学皆可以为《易》”:黄道周与《周易》
    一、黄道周的治《易》历程及其《易》学思想
    二、黄道周与《明夷》卦
    三、黄道周奏疏用《易》:史官意识与智谏范式

    第四章 黄道周的讲学活动
    一、明代讲学风气与黄道周之讲学
    二、黄道周主要的讲学活动
    三、黄道周讲学的时代意义
    四、黄道周讲学活动中的管仲形象与仁义、功利之辨
    五、《榕坛问业》卷八校读札记

    第五章 黄道周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一、黄道周的文学思想
    二、黄道周的诗文创作与《石斋逸诗》的独特价值
    三、黄道周拟骚之作

    附录一 黄道周轶事三则辨析
    附录二 论黄道周与郑芝龙
    附录三 论黄道周与“周孔之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查看详情
相关图书 / 更多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
许裕长 编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书孝经赞义(书苑拾遗系列)
冯威 编;王祎 主编
黄道周论稿
黄道婆文化的历史解构与当代建构
刘安定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集(全6册·理学丛书)
[【明】]黄道周 撰,翟奎凤,郑晨寅,蔡杰 整理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小楷二种(精)
历代法帖精粹编委会 编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历代名家小楷珍品
刘清海、赵云雁 编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与朱子学
郑晨寅
黄道周论稿
黄道婆
郁龙余 著
黄道周论稿
黄道婆
汪玉山;钱笑呆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道德文章一代完人
孙英龙 著
黄道周论稿
黄道婆文化研究文集
陈光良 著
黄道周论稿
黄道文集
黄道文集编委会 编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黄道周论稿
黄道周与朱子学
郑晨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