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妙相

庄严妙相
分享
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2018-09
版次: 1
ISBN: 9787542343659
定价: 180.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150页
字数: 38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分类: 艺术
27人买过
  •   中国印章艺术中的“图形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作为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的准确年代目前已很难断定,一般认为,始于商周而鼎盛于两汉。佛像印属于“图形印”中的一个独特的门类,可概括为以佛陀、菩萨、罗汉、天王、金刚力士、飞天、佛教故事等形象作为创作题材和内容的印章。
      众所周知,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佛像印产生的前提是佛教与佛教艺术的东传。目前学术界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尚无定论,但认可为很迟在东汉时期。有名印学家沙孟海所著《印学史》第九章《图形印》中论述:“浮雕的图像印,多属人像、佛像,创作时间较晚,大概在南北朝。当时用它来钤封泥,随版凹凸,形神毕肖。”从目前我国考古成果看,1952年至1957年间,在新疆地区佛教东渐的重要地点——古代龟兹国的古寺庙遗址——出土的三方鼻钮铜质佛造像印,其印制、特征便可佐证,佛像印很早产生于魏晋时期,它们是当时寺院或僧侣抑于竹木简牍的封泥上、防止他人私拆的实用性印章。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桓玄篡位时颁布诏令以纸代简,纸张成了主要的书写载体,印章形制和使用方式因之改变,印章不再抑于封泥上,而是钤盖于纸帛上。目前存世的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文书资料里,唯有钤盖佛像印的情况主要发现于敦煌遗书文献中。它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捺印于佛教寺院的戒牒文书上,钤印位置相对固定,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凭信和防伪功能;一种是单独(或成组)重复捺印,组合成大幅的千佛长卷或《佛名经》卷等。这是古代佛教信徒出于“造像供佛”,表达他们对佛陀的虔诚与信仰,为自己“修福田、积功德、得佛道”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同时具有求佛保佑、消灾避祸的祈福功能。宋元私印押记中出现佛像印资料实物,是这时期佛教信仰民间化、世俗化的反映,它无疑展示了佛像印发展的广阔空间。元末明初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尤其是王冕用花乳石做印材、文彭发现灯光冻印石,促进了印章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就珍藏有用石质印材镌刻的明代帝王的佛像印闲章,其中有密教佛像印和汉地佛像印多方,如白度母像、救度佛母像、弥勒菩萨像等。这些佛像印多为朱文,线条流畅、细如发丝,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清代乾嘉时期,随着碑学兴起,古代造像、石刻被大量发现并受到重视和推崇,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近现代篆刻家以佛造像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风格多样的佛像印篆刻。晚清赵之谦率先开启了将佛造像刻入印章边款之先河,后吴昌硕、冯康侯、易大厂、赵古泥、徐新周、邓散木、费龙丁等相继仿效。目前已知的较早将佛像印用于书画等作品中的,是弘一法师和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而较早将个人艺术风格融入佛像印创作的是有名篆刻家邓尔雅、来楚生、矫毅、陈子奋、丁衍庸等。来楚生为集大成者,他于1949年出版的《然犀室肖形印存》是我国印谱目前靠前部图形印专谱,其中收录了13方佛像印,所刻佛造像印包括佛陀、观音、普贤、力士、飞天、佛传故事等多种内容,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而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成为当代印人学习模仿之典范。 引言
    一、敦煌历史文化与佛教石窟
    二、敦煌彩塑艺术
    (一)敦煌早期彩塑艺术
    (二)隋代彩塑艺术
    (三)唐代彩塑艺术
    三、佛教诸神九四
    (一)说法图与佛像
    (二)菩萨像
    (三)佛弟子与天王、力士
  • 内容简介:
      中国印章艺术中的“图形印”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作为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的准确年代目前已很难断定,一般认为,始于商周而鼎盛于两汉。佛像印属于“图形印”中的一个独特的门类,可概括为以佛陀、菩萨、罗汉、天王、金刚力士、飞天、佛教故事等形象作为创作题材和内容的印章。
      众所周知,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佛像印产生的前提是佛教与佛教艺术的东传。目前学术界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尚无定论,但认可为很迟在东汉时期。有名印学家沙孟海所著《印学史》第九章《图形印》中论述:“浮雕的图像印,多属人像、佛像,创作时间较晚,大概在南北朝。当时用它来钤封泥,随版凹凸,形神毕肖。”从目前我国考古成果看,1952年至1957年间,在新疆地区佛教东渐的重要地点——古代龟兹国的古寺庙遗址——出土的三方鼻钮铜质佛造像印,其印制、特征便可佐证,佛像印很早产生于魏晋时期,它们是当时寺院或僧侣抑于竹木简牍的封泥上、防止他人私拆的实用性印章。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桓玄篡位时颁布诏令以纸代简,纸张成了主要的书写载体,印章形制和使用方式因之改变,印章不再抑于封泥上,而是钤盖于纸帛上。目前存世的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文书资料里,唯有钤盖佛像印的情况主要发现于敦煌遗书文献中。它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捺印于佛教寺院的戒牒文书上,钤印位置相对固定,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凭信和防伪功能;一种是单独(或成组)重复捺印,组合成大幅的千佛长卷或《佛名经》卷等。这是古代佛教信徒出于“造像供佛”,表达他们对佛陀的虔诚与信仰,为自己“修福田、积功德、得佛道”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同时具有求佛保佑、消灾避祸的祈福功能。宋元私印押记中出现佛像印资料实物,是这时期佛教信仰民间化、世俗化的反映,它无疑展示了佛像印发展的广阔空间。元末明初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尤其是王冕用花乳石做印材、文彭发现灯光冻印石,促进了印章艺术的发展与深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就珍藏有用石质印材镌刻的明代帝王的佛像印闲章,其中有密教佛像印和汉地佛像印多方,如白度母像、救度佛母像、弥勒菩萨像等。这些佛像印多为朱文,线条流畅、细如发丝,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清代乾嘉时期,随着碑学兴起,古代造像、石刻被大量发现并受到重视和推崇,金石学进入鼎盛时期。近现代篆刻家以佛造像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风格多样的佛像印篆刻。晚清赵之谦率先开启了将佛造像刻入印章边款之先河,后吴昌硕、冯康侯、易大厂、赵古泥、徐新周、邓散木、费龙丁等相继仿效。目前已知的较早将佛像印用于书画等作品中的,是弘一法师和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而较早将个人艺术风格融入佛像印创作的是有名篆刻家邓尔雅、来楚生、矫毅、陈子奋、丁衍庸等。来楚生为集大成者,他于1949年出版的《然犀室肖形印存》是我国印谱目前靠前部图形印专谱,其中收录了13方佛像印,所刻佛造像印包括佛陀、观音、普贤、力士、飞天、佛传故事等多种内容,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而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成为当代印人学习模仿之典范。
  • 目录:
    引言
    一、敦煌历史文化与佛教石窟
    二、敦煌彩塑艺术
    (一)敦煌早期彩塑艺术
    (二)隋代彩塑艺术
    (三)唐代彩塑艺术
    三、佛教诸神九四
    (一)说法图与佛像
    (二)菩萨像
    (三)佛弟子与天王、力士
查看详情
系列丛书 / 更多
庄严妙相
罗衣从风
赵声良、钱默君 著
相关图书 / 更多
庄严妙相
庄严宝像
可祥 主编
庄严妙相
庄严书画名家作品集
庄南明 编
庄严妙相
庄严佛国(中国石窟寺)/考古与文明丛书
常青 著
庄严妙相
庄严地工作:庄严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李伟 著
庄严妙相
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攻坚纪实
郑旺盛 著
庄严妙相
庄严的生活:物质生活与美学理想
王鲁湘 叶放 主编
庄严妙相
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
俄军 编
庄严妙相
庄严的承诺
王宏甲王琰
庄严妙相
庄严典型——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传记丛书·罗荣桓卷
黄瑶 著
庄严妙相
庄严的承诺 : 兰考脱贫记
郑旺盛 著
您可能感兴趣 / 更多
庄严妙相
敦煌壁画风景研究(修订本)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常书鸿画集(下)
赵声良、敦煌研究院 编著;常书鸿
庄严妙相
敦煌山水画史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文明的穿越:世界四大博物馆巡礼
赵声良
庄严妙相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敦煌艺术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守望敦煌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飞天艺术
赵声良
庄严妙相
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精)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敦煌艺术十讲/敦煌艺术书系
赵声良 著
庄严妙相
罗衣从风
赵声良、钱默君 著